孟德爾
(來源)
姓名: |
孟德爾 |
出生: |
1822年7月20日 |
逝世: |
1884年1月6日(61歲) |
國籍: |
奧匈帝國 |
研究領域: |
遺傳學 |
曾任職於: |
布爾諾聖多默隱修院
|
母校: |
帕拉茨基大學
維也納大學
|
著名成就: |
發現遺傳定律
|
資料來源
孟德爾(格雷戈爾·約翰·門德爾,德語: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一位奧地利遺傳學家,天主教聖職人員,遺傳學的奠基人。
1822年7月20日孟德爾生於奧地利的海因岑多夫(今捷克的海恩塞斯)。他於1840年畢業於特羅保的預科學校,進入奧爾米茨哲學院學習。1843年因家貧而輟學,同年10月到聖奧斯定隱修院做修士。1847年被任命為神父。1849年受委派到茨納伊姆中學任希臘文和數學代課教師。1851年-1853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化學、數學、動物學和植物學。1853年,他從維也納大學畢業回修道院。1854年被委派到布呂恩技術學校任物理學和植物學的代理教師。並在那裡工作了14年。1884年1月6日卒於布呂恩(今捷克的布爾諾)。
約從1856年到1863年,他進行了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豌豆通常是自花受精的,但是孟德爾人工地將一個高的同一個矮的品種進行雜交,獲得了只產生高植株的種子。當這種種子自花受精時,它產生的高植株和矮植株是3:1。這樣產生的矮植株總是繁育同樣的後代,但是三個高植株中只有一個如此,其他兩個仍是以三與一的比例生出高和矮的植株來。
孟德爾把他的實驗結果解釋為每一植株都具有兩個決定高度性狀的因子,每一親體賦予一個因子。高的因子是顯性,而矮的因子是隱性,因此雜交後第一代的植株全都是高的。當這一代自花受精後,這些因子在子代中排列可以是兩個高因子在一起,或者兩個矮因子在一起,或者一高一矮,一矮一高。前兩種組合將會繁育出同樣的後代,各自生出全是高的或全是矮的植物,而後面的兩種組合則將以三與一之比生出高的或矮的植物來。
孟德爾的研究支持了遺傳的顆粒說,他並且把研究結果送給提出顆粒說的耐格里。但是耐格里對孟德爾的發現不予重視,因為他認為這些發現是「依靠經驗的而不是依靠理智的」。
孟德爾於1865年在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上報告了他的研究結果。1866年又在該會會刊上發表了題為《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他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了遺傳因子(現稱基因)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等重要概念,並闡明其遺傳規律,後人稱之為孟德爾定律(包括基因的分離定律及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但是他的這些發現當時並未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直到1900年,孟德爾定律才由3位植物學家荷蘭的德弗里斯、德國的科倫斯和奧地利的切爾馬克通過各自的工作分別予以證實,成為近代遺傳學的基礎。從此孟德爾也被公認為科學遺傳學的奠基人。
此外,除了進行植物雜交實驗之外,孟德爾還從事過植物嫁接和養蜂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還進行了長期的氣象觀測,他生前是維也納動植物學會會員,並且是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和奧地利氣象學會的創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