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idue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老子》

Residue

整數除法:被除數除以除數得到商數與餘數。分堆到底為止。

分堆、補堆任意次數的時候,除數變成模數,餘數變成留數。

餘數只有一個,留數有無限多個。只要隨便求出一個餘數,不斷加減模數,就得到各個留數;各個留數皆平等,任選一個當代表都行,通常是寫最接近零、大於等於零的那一個。一般使用≡全等符號表示各個留數兩兩之間的平等關係。

中英對照

中文習慣把留數也稱作餘數。以下皆用餘數稱呼留數。

中文習慣把全等改稱作同餘。以下皆用同餘稱呼全等。

dividend   被除數
divisor    除數
quotient   商數
remainder  餘數
modulo     模數
residue    留數→餘數
congruence 全等→同餘

餘數運算

residue是數值。congruence是運算符號。

計算學家重視數值,因此演算法書籍喜愛討論residue;數學家重視性質,因此數學書籍喜愛討論congruence。

實數運算,等於=不是主角,加減乘除才是主角;餘數運算,同餘≡當然也不是主角,加減乘除才是主角。

因此接下來將要討論residue的加減乘除。

Residue - Sum

modulo mod

餘數無限多個,任選一個當代表都行。

大家習慣選擇最接近零、大於等於零的那一個餘數。

addition +

模數相同時,餘數可相加。

8 (mod 3) + 7 (mod 3) ≡ 15 (mod 3)
8 (mod 3) + 7 (mod 3) + 6 (mod 3) ≡ 21 (mod 3)

模數相同時,mod符號可以精簡成一個,寫在式子後面。

8 + 7 ≡ 15 (mod 3)
8 + 7 + 6 ≡ 21 (mod 3)

餘數加法實際上是「無限多個」加「無限多個」等於「無限多個」。這三項當中,任取一個餘數當代表都行,等式皆成立。然而實際計算時,大可不必想得如此複雜,就是加與模,求得最接近零、大於等於零的那一個餘數。

當輸入已經是標準餘數,則可避開模運算,爭取時間。

延伸閱讀:模數不一致的加法

雞肋。窮舉每一種餘數並且相加。

  1 (mod 4) + 1 (mod 6)
≡ ⋯ ∪ 
  { 1 (mod 4) + -5 } ∪ 
  { 1 (mod 4) +  1 } ∪ 
  { 1 (mod 4) +  7 } ∪ 
  ⋯
≡ { 0 (mod 4) } ∪ { 2 (mod 4) }

subtraction −

模數相同時,餘數可相減。

8 - 7 ≡ 1 (mod 3)
8 - 7 - 6 ≡ -5 (mod 3)

當輸入已經是標準餘數,則可避開模運算,爭取時間。

UVa 10787

multiplication ×

餘數可以乘上整數倍率,等同於連加。

8 (mod 5) × 7 ≡ 56 (mod 5)
8 (mod 5) × 7 × 6 ≡ 336 (mod 5)

倍率可以推廣成餘數。換句話說:模數相同時,餘數可相乘。

8 (mod 5) × 7 (mod 5) ≡ 56 (mod 5)
8 (mod 5) × 7 (mod 5) × 6 (mod 5) ≡ 336 (mod 5)

模數相同時,mod符號可以精簡成一個,寫在式子後面。

8 × 7 ≡ 56 (mod 5)
8 × 7 × 6 ≡ 336 (mod 5)

exponentiation ^

餘數可以有整數次方,等同於連乘。

8 (mod 3) ^ 3 ≡ 8 (mod 3) × 8 (mod 3) × 8 (mod 3) ≡ 512 (mod 3)

次方值可以推廣成餘數,但是次方值的模數不是原本模數。

模數是質數p,次方值的模數正是p-1。根據「費馬小定理」。
2 (mod 7) ^ 100 ≡ 2 (mod 7) ^ 100 (mod 6)

模數與底數互質,次方值的模數是「Carmichael Function λ(m)」其中一個因數。
2 (mod 9) ^ 100 ≡ 2 (mod 9) ^ 100 (mod λ(9))

模數與底數互質,次方值的模數是「Coprime Counting Function φ(m)」其中一個因數。
φ(m)因數種類更多、內含錯誤,但是φ(m)比較容易計算。
2 (mod 9) ^ 100 ≡ 2 (mod 9) ^ 100 (mod φ(9))

模數與底數互質,次方值的模數多半不是m-1其中一個因數。
根據「Lehmer's Totient Problem」。

模數是普通數字,事情相當複雜,不能直接推廣成餘數,此處不討論。

計算λ(m)和φ(m)曠日廢時。況且我們也不確定是λ(m)和φ(m)的哪一個因數。

如果預先知道λ(m)或φ(m),就可以預先將次方值模λ(m)或φ(m),以加速次方運算。

預先知道 φ(9) = 6
  2 (mod 9) ^ 100
≡ 2 (mod 9) ^ 100 (mod φ(9))
≡ 2 (mod 9) ^ 100 (mod 6)
≡ 2 (mod 9) ^ 4 (mod 6)
≡ 16 (mod 9)
≡ 7 (mod 9)

UVa 374 luogu P1226

Residue - Fraction

reciprocal ¹⁄ₓ

求乘數,乘積是1。

☐ × 7 ≡ 1 (mod 5)

移項即是倒數。

1 ÷ 7 ≡ ☐ (mod 5)   除法風格
¹⁄₇   ≡ ☐ (mod 5)   分數風格
7⁻¹   ≡ ☐ (mod 5)   次方風格
7     ≡ ☐ (mod 5)   共軛風格

餘數倒數要嘛無解、要嘛無限多解。如果只看大於等於零、小於模數的答案數量,餘數倒數可能無解、一解。

☐ × 7 ≡ 1 (mod 5)   —→  1 ÷ 7 ≡ ☐ (mod 5)   ☐是3
3 × ☐ ≡ 1 (mod 4)   —→  1 ÷ 3 ≡ ☐ (mod 4)   ☐是3
2 × ☐ ≡ 1 (mod 4)   —→  1 ÷ 2 ≡ ☐ (mod 4)   ☐不存在
1 × ☐ ≡ 1 (mod 4)   —→  1 ÷ 1 ≡ ☐ (mod 4)   ☐是1
0 × ☐ ≡ 1 (mod 4)   —→  1 ÷ 0 ≡ ☐ (mod 4)   ☐不存在

實數倒數、餘數倒數,意義不同!實數倒數的本質是「等分」,餘數倒數不具備這種意義。餘數倒數的本質是乘法式子解未知數。

實數倒數、餘數倒數,算法不同!實數倒數的演算法是「長除法」。餘數倒數的演算法是「輾轉相除法」。

倒數的定義
a × a ≡ 1 (mod m)

上式重新整理(上式只取其中一個餘數當代表,現在則是考慮所有餘數。)
a × a + m × k = 1

使用擴展版本的輾轉相除法,求得a與m的最大公因數,求得倍率a與k,得到我們想要的「a的倒數」。

a與m的最大公因數必須是一(互質),才擁有倒數。

換句話說。模數是質數:每一個數都有倒數。模數不是質數:只有跟模數互質的數才有倒數。

luogu P1082

reciprocal table ¹⁄₁ ... ¹⁄ₓ(模數是質數)

模數是質數,每一個數都有倒數!

此時可以預先建立倒數表,預先計算每一個數的倒數。利用遞迴公式,時間複雜度O(N)。

 p % i = p - floor(p ÷ i) × i
 p % i ≡   - floor(p ÷ i) × i          (mod p)
rec[i] ≡   - floor(p ÷ i) × rec[p % i] (mod p)   移項

reciprocal ¹⁄ₓ(模數是質數)

根據「費馬小定理」,模數是質數p,倒數恰是p-2次方。

不必特地撰寫輾轉相除法。時間複雜度也差不多。

a ^ p     ≡ a (mod p)
a ^ (p-1) ≡ 1 (mod p)   when a ≢ 0 (mod p)
a ^ (p-2) ≡ a (mod p)   when a ≢ 0 (mod p)

division ÷

求乘數(被乘數)。

☐ × 7 ≡ 22 (mod 5)

移項即是除法。

22 ÷ 7 ≡ ☐ (mod 5)

餘數除法要嘛無解、要嘛無限多解。如果只看大於等於零、小於模數的答案數量,餘數除法可能無解、一解、多解。

☐ × 7 ≡ 22 (mod 5)  —→  22 ÷ 7 ≡ ☐ (mod 5)  ☐是1
☐ × 2 ≡ 3 (mod 4)   —→  3 ÷ 2 ≡ ☐ (mod 4)   ☐不存在
☐ × 4 ≡ 5 (mod 10)  —→  5 ÷ 4 ≡ ☐ (mod 10)  ☐不存在
☐ × 3 ≡ 0 (mod 6)   —→  0 ÷ 3 ≡ ☐ (mod 6)   ☐是0或2
☐ × 3 ≡ 3 (mod 12)  —→  3 ÷ 3 ≡ ☐ (mod 12)  ☐是1或5或9

究竟如何計算餘數除法呢?數學家發明了倒數!

☐ × 7      ≡ 22     (mod 5)   求乘數
☐ × 7 × 7  ≡ 22 × 7 (mod 5)   等號兩側同乘以「7的倒數」
☐          ≡ 22 × 7 (mod 5)   「7」乘以「7的倒數」令它是1,就能消掉。
22 ÷ 7 ≡ ☐ ≡ 22 × 7 (mod 5)   「除以7」變成「乘以7的倒數」

數學家利用等量乘法原理,建立了倒數的概念。數學家規定:原數與倒數相乘等於1。因此「除以原數」變成「乘以倒數」,解決了看似無法整除的情況。

預先求出倒數,便可計算餘數除法!

7 ≡ 3 (mod 5)   模5的時候,7的倒數是3。因為 7 × 3 ≡ 1 (mod 5)。

22 ÷ 7 ≡ 22 × 7 ≡ 22 × 3 ≡ 66 ≡ 1 (mod 5)
 3 ÷ 7 ≡  3 × 7 ≡  3 × 3 ≡  9 ≡ 4 (mod 5)
 2 ÷ 7 ≡  2 × 7 ≡  2 × 3 ≡  6 ≡ 1 (mod 5)
 1 ÷ 7 ≡  1 × 7 ≡  1 × 3 ≡  3 ≡ 3 (mod 5)

原數與模數互質,可以求得倒數。

原數與模數不互質,必須不斷約分,直到互質:

一、a b m一齊約掉三者公因數d,答案不變。

二、b m一齊約掉兩者公因數d,a卻無法約掉d,無解。

三、模數m/d還原成模數m,答案不變。

四、模數m範圍之內有d個答案,記得補寫其他d-1個餘數。

簡易方式是計算d = gcd(b,m),一口氣約分到底,直接互質。

a   ÷ b   ≡ ☐ (mod m)
a/d ÷ b/d ≡ ☐ (mod m/d)

luogu P2613

linear congruence ax ≡ b (mod m)

餘數一元一次方程式=餘數除法。

Residue - Fractions

monic linear congruences x ≡ rᵢ (mod mᵢ) , mᵢ are coprime

南北朝數學著作《孫子算經》有一道題目: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賸二,五五數之賸三,七七數之賸二,問物幾何?

用現代數學術語來說,這個問題就是餘數系統的一元一次方程組,而且係數皆是一,而且模數兩兩互質。

{ x ≡ 2 (mod 3)
{ x ≡ 3 (mod 5)
{ x ≡ 2 (mod 7)

正確答案是105數之賸23。

x ≡ 23 (mod 105)

演算法是「Garner's Algorithm」、「Qin's Algorithm」。

演算法(窮舉法)

窮舉法:列出「三三數之賸二」的數字,然後是「五五數之賸三」與「七七數之賸二」。三個列表都出現的數字,就是正確答案。

{ x ≡ 2 (mod 3)  ⇔  x = ..., 8, 5, 2, -1, -4, ...
{ x ≡ 3 (mod 5)  ⇔  x = ..., 13, 8, 3, -2, -7, ...
{ x ≡ 2 (mod 7)  ⇔  x = ..., 16, 9, 2, -5, -12, ...

試誤法:一一列出各種答案,試著除以三、五、七。

不幸的是,答案有無限多個,試誤法無法找到所有答案。然而試誤法讓我們發現答案具有規律。

演算法(Garner's Algorithm)

遞推法:逐式代入求解。

{ x ≡ 2 (mod 3) 
{ x ≡ 3 (mod 5)
{ x ≡ 2 (mod 7)

最初 x ≡ 2 (mod 3)
⇒ x = 3t + 2

代入 x ≡ 3 (mod 5)
⇒ 3t + 2 ≡ 3 (mod 5) ⇒ 3t ≡ 1 (mod 5) ⇒ t ≡ 2 (mod 5)
⇒ t = 5s + 2
代回 x = 3t + 2
⇒ x = 3(5s + 2) + 8 = 15s + 8

代入 x ≡ 2 (mod 7)
⇒ 15s + 8 ≡ 2 (mod 7) ⇒ 15s ≡ 1 (mod 7) ⇒ s ≡ 1 (mod 7)
⇒ s = 7u + 1
代回 x = 15s + 8
⇒ x = 15(7u + 1) + 8 = 105u + 23

換句話說:每次只算兩道式子,重複N-1次。

一、一元一次方程組,係數皆是一,模數 m₁ m₂ 互質。
{ x ≡ r₁ (mod m₁)
{ x ≡ r₂ (mod m₂)

二、令一式成立。處理 x 模 m₁。
x ≡ r₁ + k m₁ (mod m₁)

三、令二式也成立。處理 x 模 m₂。
x ≡ r₁ + k m₁ ≡ r₂           (mod m₂)
         k m₁ ≡ r₂ - r₁      (mod m₂)
         k    ≡ (r₂ - r₁) m₁ (mod m₂)

四、得到答案。《Linear Interpolation》
{ x ≡ r₁ + k m₁ (mod m₁)     where k ≡ (r₂ - r₁) m₁ (mod m₂)
{ x ≡ r₁ + k m₁ (mod m₂)

五、模數統一設定成最小公倍數,恰是 m₁m₂。
x ≡ r₁ + k m₁ (mod m₁m₂)     where k ≡ (r₂ - r₁) m₁ (mod m₂)

演算法(Qin's Algorithm)(Gauss' Algorithm)

公式解:宋朝數學著作《數書九章》發明的「大衍總數術」。

一、一元一次方程組,係數皆是一,模數 m₁ 到 mɴ 兩兩互質。
  { x ≡ r₁ (mod m₁)
  { ⋮
  { x ≡ rɴ (mod mɴ)

二、令 M = m₁ × m₂ × ... × mɴ
    M₁ = M ÷ m₁
    ⋮
    Mɴ = M ÷ mɴ

  Mᵢ 原本包含所有模數,但是刻意消去了 mᵢ。
  造成 Mᵢ 只對其中一個模數 mᵢ 有反應(無法整除)(互質):
  Mᵢ % mⱼ ≠ 0   when i = j
  Mᵢ % mⱼ = 0   when i ≠ j

三、令 M₁ = M₁的倒數,模數為 m₁
    ⋮
     = Mɴ的倒數,模數為 mɴ

  讓 (Mᵢ × Mᵢ) 只對其中一個模數 mᵢ 有反應,得到結果是 1:
  (Mᵢ × Mᵢ) % mⱼ = 1   when i = j
  (Mᵢ × Mᵢ) % mⱼ = 0   when i ≠ j

  再讓 (rᵢ × Mᵢ × Mᵢ) 只對其中一個模數 mᵢ 有反應,得到結果是 rᵢ。
  (rᵢ × Mᵢ × Mᵢ) % mⱼ = rᵢ   when i = j
  (rᵢ × Mᵢ × Mᵢ) % mⱼ = 0    when i ≠ j

四、N道式子通通加起來,以滿足方程組。《Lagrange Interpolation》
  x ≡ (r₁ × M₁ × M₁) (mod m₁) + ... + (rɴ × Mɴ × ) (mod mɴ) 

五、模數統一設定成最小公倍數,恰是 M。
  x ≡ (r₁ × M₁ × M₁) + ... + (rɴ × Mɴ × ) (mod M)

monic linear congruences x ≡ rᵢ (mod mᵢ)

一道方程式拆解成多道方程式,原模數等於新模數的最小公倍數,答案不變。

                     { x ≡ 4 (mod 9)
x ≡ 4 (mod 360)  —→  { x ≡ 4 (mod 10)
                     { x ≡ 4 (mod 24)

where 360 = lcm(9, 10, 24)

一道方程式,實施分割,讓模數互質:

原模數做質因數分解,新模數是質因數次方。

                     { x ≡ 4 (mod 2³)
x ≡ 4 (mod 360)  —→  { x ≡ 4 (mod 3²)
                     { x ≡ 4 (mod 5¹)

where 360 = 2³ × 3² × 5¹ = lcm(2³, 3², 5¹)

多道方程式,實施合併,讓模數互質:

一、模數相同,餘數不同,顯然無解。

二、模數都是同一個質數p的各種次方,餘數可以重新視作p進位。位數一致:合併對應位數。位數不一致:無解。

原模數是質數p的各種次方,新模數是質數p的最高次方。

                      { x ≡ 2 (mod 2²)✔ 10₍₂₎
{ x ≡ 2 (mod 4)       { x ≡ 6 (mod 3¹)  
{ x ≡ 6 (mod 48)  —→  { x ≡ 6 (mod 2⁴)✔110₍₂₎
{ x ≡ 4 (mod 360)     { x ≡ 4 (mod 2³)✔100₍₂₎
                      { x ≡ 4 (mod 3²)   ↑
                      { x ≡ 4 (mod 5¹)   no solution
                      { x ≡ 1 (mod 2²)✔  1₍₂₎
{ x ≡ 1 (mod 4)       { x ≡ 7 (mod 3¹)             { x ≡ 7 (mod 2⁴)
{ x ≡ 7 (mod 48)  —→  { x ≡ 7 (mod 2⁴)✔111₍₂₎  —→  { x ≡ 1 (mod 3²)
{ x ≡ 1 (mod 360)     { x ≡ 1 (mod 2³)✔  1₍₂₎      { x ≡ 1 (mod 5¹)
                      { x ≡ 1 (mod 3²)
                      { x ≡ 1 (mod 5¹)

方程組變成了上個小節的格式。

luogu P4777

linear congruences aᵢx ≡ bᵢ (mod mᵢ)

一道方程式,係數和模數剛好互質,運用倒數、消去係數。

一道方程式,係數和模數沒有互質,不斷約分、直到互質。

{ 1x ≡ 2 (mod 3)      { x ≡ 1×2 (mod 3)      { x ≡ 2 (mod 3)
{ 3x ≡ 3 (mod 5)  —→  { x ≡ 3×3 (mod 5)  —→  { x ≡ 6 (mod 5)
{ 5x ≡ 2 (mod 7)      { x ≡ 5×2 (mod 7)      { x ≡ 6 (mod 7)

方程組變成了上個小節的格式。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模數之於中國餘數定理,猶如質數之於算術基本定理。

凡是餘數r,都可以藉由一元一次方程組、係數為一、模數互質,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餘數組(r₁, r₂, ...)。

但是前提是特定的模數m、模數組(m₁, m₂, ...):

條件一、模數組乘積必須等於模數m = m₁m₂...。

條件二、模數組必須兩兩互質mᵢ⊥mⱼ。

一種方式是m做質因數分解,mᵢ是每一項質因數次方。

一元一次方程組、係數為一、模數互質
{ r ≡ r₁ (mod m₁)
{ r ≡ r₂ (mod m₂)   where mᵢ⊥mⱼ
{ :   :    :  :

中國餘數定理:一維餘數與多維餘數的一對一轉換
r (mod m₁m₂...)  ←—→  (r₁ (mod m₁), r₂ (mod m₂), ...)

這樣比較好讀
    (m₁, m₂, ...)
r  ←—————————————→  (r₁, r₂, ...)
一元一次方程組、係數為一、模數互質
{ 10 ≡ 1 (mod 3)
{ 10 ≡ 0 (mod 5)
{ 10 ≡ 3 (mod 7)

中國餘數定理:一維餘數與多維餘數的一對一轉換
10 (mod 3×5×7)  ←—→  (1 (mod 3), 0 (mod 5), 3 (mod 7))

這樣比較好讀
     (3,5,7)
10  ←———————→  (1,0,3)
    已知一組模數,分別計算餘數。O(N)
r  —————————————————————————————————→  (r₁, r₂, ...)
   ←—————————————————————————————————
           解方程組。O(Nlog(m))

根據中國餘數定理,一維餘數的運算,等同多維餘數的運算。

分解前  模數 105 | 分解後                     模數 (3, 5, 7)
5                | (2, 0, 5)
9                | (0, 4, 2)
-----------------+------------------------------------------
5 + 9 ≡ 14       | (2+0, 0+4, 5+2) ≡ (2, 4, 7)
5 - 9 ≡ -4 ≡ 101 | (2-0, 0-4, 5-2) ≡ (2, -4, 3) ≡ (2, 1, 3)
5 × 9 ≡ 45       | (2×0, 0×4, 5×2) ≡ (0, 0, 10)
5 ÷ 9 ≡ undefine | (2÷0, 0÷4, 5÷2) ≡ undefine
5 ÷ 8 ≡ 40       | (2÷2, 0÷3, 5÷1) ≡ (1, 0, 5)
5 ^ 2 ≡ 25       | (2^2, 0^2, 5^2) ≡ (4, 0, 25) ≡ (1, 0, 4)

UVa 756 700 11754

整數系統與餘數系統互相轉換

介紹一個重要的計算技巧:一段整數的計算流程,改為套上各種模數並且分別計算答案,最後運用中國餘數定理還原正確答案──先換到餘數系統,再還原為整數系統。

(999 + 25) × 333 ÷ 256 = ?

採用互質的模數3、5、11,聯立
{ (999 + 25) × 333 ÷ 256 ≡ (0 + 1) × 0 ÷ 1 ≡ 0 (mod 3)
{ (999 + 25) × 333 ÷ 256 ≡ (-1 + 0) × 3 ÷ 1 ≡ 2 (mod 5)
{ (999 + 25) × 333 ÷ 256 ≡ (9 + 3) × 3 × 4 ≡ 1 × 1 ≡ 1 (mod 11)

再運用中國餘數定理
=> (999 + 25) × 333 ÷ 256 ≡ 12 (mod 165)

999+25是4位數,333是3位數,256是3位數,推測正確答案是4位數:
12 + 165 × 6 = 1002
1002 + 165 = 1167
1167 + 165 = 1332
......

一、當數字很大、式子很長時,此技巧就能發揮功效!

二、模數們最好兩兩互質,方便套用中國餘數定理。

三、此技巧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整數;也就是說,當正確答案是整數,才能使用此技巧。比如說,式子之中有除法,導致正確答案是分數,此時就不能使用此技巧。

四、式子之中若有除法,則令模數是質數,餘數除法保證有唯一解。承第二點,也就是說,模數們最好都是質數。

五、選定的模數們,其乘積足夠大,大於正確答案時,那麼最後求得的餘數,即是正確答案,不必再推測。

例如求「Hilbert Matrix」的反矩陣。Hilbert Matrix由單位分數組成,其反矩陣恰好都是整數。先將問題轉換成餘數系統,選擇多個模數並且各別以高斯消去法求得反矩陣,最後再用中國餘數定理轉換回整數系統。

Residue - Logarithm

multiplicative order ord()

求指數,乘冪是1。

2 ^ ☐ ≡ 1 (mod 9)

移項即是乘性階。

ord₉(2) = ☐

餘數乘性階擁有無限多解。如果只看大於等於零、小於模數的答案數量,餘數乘性階至少一解0。

數學家只取最小正數──次方值的模數。

0 ^ ☐ ≡ 1 (mod 9)  —→  ord₉(0) = ☐   ☐是0            	→未定義
1 ^ ☐ ≡ 1 (mod 9)  —→  ord₉(1) = ☐   ☐是0...8        	→只取1
2 ^ ☐ ≡ 1 (mod 9)  —→  ord₉(2) = ☐   ☐是0或6         	→只取6
3 ^ ☐ ≡ 1 (mod 9)  —→  ord₉(3) = ☐   ☐是0            	→未定義
4 ^ ☐ ≡ 1 (mod 9)  —→  ord₉(4) = ☐   ☐是0或3或6      	→只取3
5 ^ ☐ ≡ 1 (mod 9)  —→  ord₉(5) = ☐   ☐是0或6         	→只取6
6 ^ ☐ ≡ 1 (mod 9)  —→  ord₉(6) = ☐   ☐是0            	→未定義
7 ^ ☐ ≡ 1 (mod 9)  —→  ord₉(7) = ☐   ☐是0或3或6      	→只取3
8 ^ ☐ ≡ 1 (mod 9)  —→  ord₉(8) = ☐   ☐是0或2或4或6或8	→只取2

實數乘性階、餘數乘性階,意義不同!實數乘性階是0,缺乏討論意義。餘數乘性階是次方值的模數。

底數與模數互質,才擁有乘性階。如同倒數。

換句話說。模數是質數:每一個數都有乘性階。模數不是質數:只有跟模數互質的數才有乘性階。

試誤法:窮舉次方值。O(m)。

試誤法:窮舉次方值。窮舉λ(m)的因數。λ(m)計算時間較長,改成窮舉φ(m)的因數。O(sqrt(m))。

試除法:窮舉φ(m)的因數。時間複雜度我不會算。

一、解的因數不是解。改成從大到小窮舉因數。

二、解的倍數也是解(若是φ(m)的因數)。改成由小到大窮舉倍數,φ(m)除以倍數得到因數。宛如逐步消滅φ(m)的質因數。

discrete logarithm log() / index ind()

求指數。

2 ^ ☐ ≡ 7 (mod 9)

移項即是對數。

ind₂(7 (mod 9)) ≡ ☐ (mod ord₉(2))

餘數對數屬於NP問題,但是目前還不確定它究竟是P問題或是NP-complete問題,相當特別。

餘數對數的演算法是「Baby-step Giant-step Algorithm」、「Pohlig–Hellman Algorithm」。

UVa 10225 11916 luogu P4195

演算法(Baby-step Giant-step Algorithm)

簡單起見,首先討論底數與模數互質的情況。

試誤法。a⁰到aᵐ⁻¹依序分為⌈m/n⌉個區塊,一個區塊有n個數字。第一區塊採用窮舉法,其餘區塊採用記憶法。

a ^ x ≡ b (mod m)   已知a b m,求x。另外a ⊥ m。

一、隨便選一個正整數n。(通常是sqrt(m))
二、Baby-step,一步一個數字,總共n步,第一區塊:
 甲、計算a⁰, a¹, ..., aⁿ⁻¹,
   如果等於b,就找到答案了。
三、Giant-step,一步n個數字,總共(⌈m/n⌉ - 1)步,其餘區塊:
 甲、一口氣處理aⁿ到a²ⁿ⁻¹:
    aⁿ⁺ⁱ ≡ b
    aⁿ × aⁱ ≡ b
    aⁱ ≡ b × rec(aⁿ)
   先前計算的a⁰, a¹, ..., aⁿ⁻¹,
   如果等於b × rec(aⁿ),就找到答案了。
 乙、一口氣處理a²ⁿ到a³ⁿ⁻¹,
    a²ⁿ⁺ⁱ ≡ b
    aⁿ × aⁿ × aⁱ ≡ b
    aⁱ ≡ b × rec(aⁿ) × rec(aⁿ)
   先前計算的a⁰, a¹, ..., aⁿ⁻¹,
   如果等於b × rec(aⁿ) × rec(aⁿ),就找到答案了。
 丙、如法炮製。

採用array儲存a⁰到aⁿ⁻¹,索引儲存,空間複雜度O(m)。Baby-step時間複雜度O(n),Gaint-step時間複雜度O(m/n),總時間複雜度O(n + m/n)。令n = sqrt(m)讓時間複雜度達到最低,成為O(sqrt(m))。

採用binary search tree儲存a⁰到aⁿ⁻¹,空間複雜度降為O(n),時間複雜度升為O(n + (m/n) ⋅ log(n))。

採用hash table儲存a⁰到aⁿ⁻¹,應付模數m很大的情況。

大量計算相同底數與模數的log,不必重算Baby-step,總時間複雜度O(n + N(m/n))。根據計算次數N來升高n,讓時間複雜度達到最低。

改變移項方式,避免計算倒數。缺點是不支援大量計算。

二、Baby-step,一步一個數字,總共n步,第一區塊:
 甲、處理a⁰到aⁿ⁻¹:
    aⁱ ≡ b
    aⁿ ≡ b × aⁿ⁻ⁱ
   計算baⁿ, ..., ba², ba¹,
   如果等於aⁿ,就找到答案了。
三、Giant-step,一步n個數字,總共⌈m/n⌉步,全部區塊:
 甲、一口氣處理aⁿ到a²ⁿ⁻¹:
    aⁿ⁺ⁱ ≡ b
    a²ⁿ  ≡ b × aⁿ⁻ⁱ
   先前計算的baⁿ, ..., ba², ba¹,
   如果等於a²ⁿ,就找到答案了。
 乙、如法炮製。

接著討論底數與模數不互質的情況。

約分。a的次方提出一項,以便約分。不斷提項,約分到底。紀錄總共提出幾項,最後計入答案。

演算法(Pohlig–Hellman Algorithm)

當次方的模數很大,利用中國餘數定理,將一個大模數改成多個小模數,小模數是質因數次方。

當次方的新模數仍然很大,利用「多項式求係數」演算法原理,將一個大模數改成多個小模數,小模數是質因數的每種次方。新餘數視作p進位,從最低位數開始計算,一模一除求得每個位數。

時間複雜度O(sum(pₖ + eₖ log(m)))。pₖ和eₖ來自次方的模數的質因數分解ord(m) = p₁e₁ × p₂e₂ × ...。

當次方的新新模數仍然很大,利用小步大步演算法加速。

Residue - Root

root of unity n1

求底數,乘冪是1。

☐ ^ 3 ≡ 1 (mod 9)

移項即是單位根。

1 ≡ ☐ (mod 9)

試誤法:窮舉所有底數。

nth root n

求底數。

☐ ^ 3 ≡ 7 (mod 9)

移項即是開方。

7 ≡ ☐ (mod 9)

餘數開方是否有解:次方值約分、費馬小定理。

如果乘冪與模數不互質,那麼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餘數開方屬於NP-complete問題。

餘數開方的演算法是「Adleman–Manders–Miller Algorithm」、「Williams' Algorithm」。

ICPC 4746 luogu P5668

square root √‾

求底數,指數是2。

☐ ^ 2 ≡ 7 (mod 9)

移項即是平方根。

7 ≡ ☐ (mod 9)

根據「歐拉準則」、「二次互反律」,餘數平方根是否有解:a½的費馬小定理,+1有解,-1無解。

如果模數不是質數,那麼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餘數平方根屬於NP-complete問題。

餘數平方根的演算法是「Tonelli–Shanks Algorithm」、「Cipolla Algorithm」、「Cipolla–Lehmer Algorithm」。

如果模數不是質數,那麼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UVa 10831 luogu P5491 U124195

演算法(Tonelli–Shanks Algorithm)

演算法(Cipolla's Algorithm)

演算法(Cipolla–Lehmer Algorithm)

http://library.msri.org/books/Book44/files/02buhler.pdf
solve y² ≡ c (mod p)
(1) select random number b such that D = b² - 4c is non-residue
(2) α is a root of (x² - bx + c)
    thus β = α^p is also a root
    thus c = αβ = α^(p+1)
(3) return α^((p+1)/2)
https://arxiv.org/abs/1309.2831
solve y² ≡ c (mod p)
(1) h := (b² - 4c)^((p-1)/2) (mod p)
(2) if h ≡ 0 or 1 (mod p) then s := 0
(3) if h ≡ -1 (mod p) then s := 1
(4) q(x) := x^((p+1)/2) mod (x² - bx + c)
    where q(x) = c₁x + c₀ for integers c₀, c₁
(5) y := s c₀
(6) Return y as the output

Residue - Primitive Root

primitive root【查無數學運算符號】

複數系統的單位根們,藉由乘方與開方,數格子、繞圈圈,可以得到彼此。餘數系統的單位根們,多半不可以。

因此數學家創造新名詞「原根」:

條件一、底數的可能範圍是「與模數互質的所有數字」,總共φ(m)個。這些底數擁有倒數,才可以開方。

條件二、次方值模數規定為φ(m)。等我想一下原因。

條件三、指數的可能範圍是「與次方值模數互質的所有數字」,總共φ(φ(m))個。以這些指數進行乘方與開方,才可以得到彼此。

滿足上述條件的底數,稱作「原根」。由於互質的緣故,原根的每個次方,恰是底數的可能範圍的每個數字。這個性質相當優美,數學家便以此為定義。

一、原根的每個次方,恰好生成所有與模數互質的數字。

二、模數m是2、4、pⁿ、2pⁿ,原根數量是φ(φ(m))個;模數m是其他數字,沒有原根。p是奇質數,n是正整數。

試誤法:窮舉底數。針對一種底數,窮舉指數。

試除法:窮舉底數。針對一種底數,窮舉φ(m)的因數。

質因數分解φ(m),得到質因數p₁ p₂ ...。
針對一種底數x,窮舉質因數p₁ p₂ ...。
如果x^(φ(m)/p₁) x^(φ(m)/p₂) ...皆非1,x就是原根。
(φ(m)改成λ(m),檢測次數更少;然而λ(m)更難算。)

luogu P6091

餘數開方可以利用原根

4^5與8^3誰比較大?
底數換成一樣,就能比較大小了。
4^5 = (2^2)^5 = 2^10
8^3 = (2^3)^3 = 2^9
x ^ a ≡ b (mod m)   已知a b m,求x。

令模m的其中一個原根是g,作為底數。
令 x = g^p,b = g^q
原式變成 g ^ ap ≡ g ^ q (mod m)
繼而變成 ap ≡ q (mod φ(m))

一、g ^ φ(m) ≡ 1 (mod m) 求g,原根
二、b ≡ g ^ q (mod m)    求q,對數
三、ap ≡ q (mod φ(m))    求p,除法
四、x ≡ g ^ p (mod m)    求x,次方

Residue - Group

餘數系統的特色:有限範圍

餘數系統有個非常重要的特性:數字大於等於零、不超過模數。

電腦只能處理有限範圍的數字。餘數系統得以發揮功效。

實數系統的加法表、乘法表
+ | 0  1  2  3 ...   × | 0  1  2  3 ...
--|---------------   --|---------------
0 | 0  1  2  3 ...   0 | 0  0  0  0 ...
1 | 1  2  3  4 ...   1 | 0  1  2  3 ...
2 | 2  3  4  5 ...   2 | 0  2  4  6 ...
3 | 3  4  5  6 ...   3 | 0  3  6  9 ...
: | :  :  :  :       : | :  :  :  :    
餘數系統的加法表、乘法表
(mod 1)  (mod 2)    (mod 3)       (mod 4)          (mod 5)
+ | 0    + | 0  1   + | 0  1  2   + | 0  1  2  3   + | 0  1  2  3  4
--|--    --|-----   --|--------   --|-----------   --|--------------
0 | 0    0 | 0  1   0 | 0  1  2   0 | 0  1  2  3   0 | 0  1  2  3  4
         1 | 1  0   1 | 1  2  0   1 | 1  2  3  0   1 | 1  2  3  4  0
                    2 | 2  0  1   2 | 2  3  0  1   2 | 2  3  4  0  1
                                  3 | 3  0  1  2   3 | 3  4  0  1  2
                                                   4 | 4  0  1  2  3

(mod 1)  (mod 2)    (mod 3)       (mod 4)          (mod 5)
× | 0    × | 0  1   × | 0  1  2   × | 0  1  2  3   × | 0  1  2  3  4
--|--    --|-----   --|--------   --|-----------   --|--------------
0 | 0    0 | 0  0   0 |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1 | 0  1   1 | 0  1  2   1 | 0  1  2  3   1 | 0  1  2  3  4
                    2 | 0  2  1   2 | 0  2  0  2   2 | 0  2  4  1  3
                                  3 | 0  3  2  1   3 | 0  3  1  4  2
                                                   4 | 0  4  3  2  1

連加循環

餘數系統有個非常重要的特性:數字循環出現、甚至全部出現。

不斷連加,導致循環。

畫在圈圈內部,更清楚。

連加畫在圓的等分點上,得以構造正多邊形、正多角星。

連加畫在數線上,得以連結到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循環節長度等於「最小公倍數除以連加數」,也等於「模數除以最大公因數」。請讀者自行按圖推理。

當模數是連加數的倍數(連加數是模數的因數)(連加數整除模數),大多數情況無法遭遇全部數字,除非連加數、模數是一。

考慮所有情況,歸納簡潔結論:連加數與模數,最大公因數不等於一(不互質),遭遇部分數字;最大公因數等於一(互質),遭遇全部數字。

簡單一句話:互質,遭遇全部數字。

順帶一提,「與模數互質的連加數」總共有φ(m)個。

連乘循環

不斷連乘,導致循環。

加法循環,跳躍很規律;一種連加數,只有一種循環節。

乘法循環,跳躍沒規律;一種連乘數,擁有各種循環節。

想要確認循環節起點、循環節長度,可以使用Floyd's Algorithm或Brent's Algorithm。

乘法群

數學家傾向討論性質優美的事物。

首先區隔「與模數互質的數字」和「不與模數互質的數字」,只取前者。

「與模數互質的數字」不斷相乘,絕不會得到「不與模數互質的數字」,而且所有數字都位於某個循環節之內。

由於與模數互質,每個數字都只有唯一一個倒數,餘數除法亦成立!乘法正向跳躍,除法反向跳躍,雙向都通。

「與模數互質的數字」暨乘法除法,性質優美,自成一格,數學家稱作「乘法群」。一種模數得到一種乘法群。

順帶一提,「與模數互質的數字」總共有φ(m)個。

次方循環

連乘循環的特例。起點是零次方。

循環長度必定是λ(m)的因數、或者是φ(m)的某些因數。求得確切因數,目前沒有快速演算法,只能使用試誤法。

原根

首先取出「與模數互質的數字」當作底數。引入乘法群的觀點,這些底數的任意次方,仍是「與模數互質的數字」。

從中取出「遭遇所有與模數互質的數字」的底數。模數是2、4、pⁿ、2pⁿ才有可能。p是大於2的質數,n是正整數。

求得原根,目前沒有快速演算法,只能使用試誤法。但是只要求得其中一個原根,就容易求得所有原根。手法是連加循環!

每種次方剛好遭遇每種數字。依照遭遇順序,重新串成一圈。

以原根的某個次方(某個次方連加數),嘗試當作新的原根。只有「與次方值模數互質的次方數」才是合適的次方數。

再來一個例子。

模數13,互質數字1 2 ... 12,總共φ(13) = 12個。

試誤法求得其中一個原根2,上述互質數字依照原根2的次方順序重新串成一圈,2⁰ ... 2¹¹。

次方模數φ(13) = 12,互質數字1 5 7 11,總共φ(φ(13)) = 4個,當作次方連加數。

次方連加數1,得到原根2¹。次方連加數5,得到原根2⁵。次方連加數7,得到原根2⁷。次方連加數11,得到原根2¹¹。

2¹ 2⁵ 2⁷ 2¹¹分別等於2 6 11 7。得到模數13的所有原根。

Residue Polynomial

polynomial i=0n-1cᵢxⁱ

模數相同時,餘數們可以構成餘數多項式。

x³ + 2x² - 5x + 1 (mod 3)

係數通常是寫最接近零、大於等於零的那一個。

x³ + 2x² - 5x + 1 ≡ x³ + 2x² + x + 1 (mod 3)

factorization n = k=1ω(n)pₖeₖ

整數:列舉質數、判斷質數、質因數分解、最大公因數。

列舉質數:2, 3, 5, 7, 11, ...
判斷質數:97 is a prime number
質因數分解:999 = 3 × 3 x 3 x 37
最大公因數:gcd(104, 112, 116) = 4

餘數:不存在質數的概念。即便是餘數1也可以乘法分解。

列舉質數:2 (mod 8), 3 (mod 8), ...  ✘
判斷質數:97 (mod 8) is a prime number ✘
質因數分解:999 ≡ 3 × 3 x 3 x 37 (mod 8) ✘
最大公因數:gcd(104, 112, 116) ≡ 4 (mod 8) ✘

polynomial factorization f(x) = i=0deg(f)(x - aᵢ)

整數多項式:列舉質式、判斷質式、因式分解、最大公因式。

列舉質式:x, x + 1, x + 2, ...
判斷質式:x² + x + 1 is an irreducible polynomial
因式分解:2x² + 5x + 2 = (2x + 1)(x + 2)
最大公因式:gcd(x² - 4x + 4, x² - x - 2) = x - 2

餘數多項式:存在質式的概念。乘法分解受到次方的限制。

列舉質式:x (mod 2), x + 1 (mod 2), x² + x + 1 (mod 2), ...
判斷質式:x³ + x + 1 (mod 2) is an irreducible polynomial
因式分解:x² + 1 (mod 2)x + 1 (mod 2) × x + 1 (mod 2)
最大公因式:gcd(x³ + 1 (mod 2), x² + 1 (mod 2)) ≡ x + 1 (mod 2)

polynomial congruence f(x) ≡ b (mod m)

模數相同時,餘數們可以構成餘數方程式(等式):左右兩式同餘(相等)。

x² - 2x + 1 ≡ 3x² + x + 1 (mod 5)

餘數方程式求解,化作餘數方程式求根。

x³ + 2x² - 5x + 1 ≡ 0 (mod 3)

簡單的演算法是試誤法:窮舉答案,代入計算。

x ≡ 1 (mod 3)

當模數是質數,根據「Polynomial Remainder Theorem」與「Lagrange's Theorem」,N-1次餘數多項式方程式頂多N種解。

當模數是質數,大家習慣視作Finite Field的特例。演算法是有限體多項式分解「Cantor–Zassenhaus Algorithm」的簡化。【尚待確認】

Cantor–Zassenhaus(f)
{
	f = gcd(f, x^p - x)
	if (deg(f) == 1) return root(f)
	while (true)
	{
		b = random()
		g = gcd(f, (x+b)^((p-1)/2) - 1)
		if (0 < deg(g) < deg(f)) return CZ(g) ∪ CZ(f/g)
	}
}

Hensel Lifting將模數從質數拓展至質數次方。

given f(a) ≡ 0 (mod pⁿ)
find f(aꜛ) ≡ 0 (mod p²ⁿ)
assume aꜛ ≡ a (mod pⁿ)
f(aꜛ) ≡ f(a)(aꜛ-a)⁰ + f′(a)(aꜛ-a)¹ + f″(a)(aꜛ-a)²/2! + ... (mod p²ⁿ)
f(aꜛ) ≡ f(a) + f′(a)(aꜛ-a) (mod p²ⁿ)      ^^^^^^^ double the zeros
aꜛ ≡ a - f(a)​ / f′(a) (mod p²ⁿ)
aꜛ ≡ a - f(a)​ / f′(a) (mod pⁿ⁺¹)   weak version

中國餘數定理將模數從質數次方拓展至任意數。

{ x ≡ a₁ (mod p₁e₁)
{ x ≡ a₂ (mod p₂e₂)  ←—→  x ≡ a (mod p₁e₁ × p₂e₂ × ...)
{ :   :       :

至此解決了任意模數的餘數多項式方程式求解。

linear congruences Ax⃗ ≡ b⃗ (mod m)

餘數一次方程組,模數皆相同。

{  x - 2y + 1z ≡ 1 (mod m)
{ 3x + 2y + 1z ≡ 2 (mod m)
{  x + 2y + 3z ≡ 3 (mod m)

沿用實數一次方程組的演算法,實數運算改成餘數運算。

luogu P4783

system of congruences F(x⃗) ≡ y⃗ (mod m⃗)

許多道方程式同時成立。

{  x² - 2x + 1 ≡ x + 1  (mod 3)
{ 3x² + 2x + 1 ≡ x - 1  (mod 5)
{  x² + 2x + 3 ≡ x² + 1 (mod 7)

我不會解!

範例:Pendulum Snake

Pendulum Snake

範例:Faro Shuffle

Faro Shuffle

範例:Water Jug Problem

Water Jug Problem

手邊有兩個容器,一個三公升、一個五公升,都沒有刻度。另外身邊還有一個水龍頭和一個水槽,我們可以用水龍頭的水裝滿容器,也可以把容器的水倒入水槽(有點浪費),或者把一個容器的水倒入到另一容器、裝滿另一容器。如何利用這兩個容器量出四公升的水?

演算法(State Space Search)

請參考「3 Jugs Problem」。

BFS Tree恰好是水量變化最少的路線。可用下面的模型證明。

UVa 571

演算法(Modeling)

以三角座標系統當作模型:

首先建立二維座標系,只有第一象限。其中一軸為三公升的容器,範圍是零到三;另外一軸為五公升的容器,範圍是零到五。然後畫上很多斜線:

座標代表著兩容器的水量。我們描一個點來表示目前兩容器的水量。一開始起點在原點,代表著兩個容器都沒有裝水:

如果三公升的容器填滿水或倒光水,點就往三公升軸的一端或另一端移動到底;五公升的容器亦同。如果兩個容器互相倒水,點就往斜線方向移動到底:

至此,Water Jug Problem變成了:由原點畫線,只能畫直線、橫線、斜線並畫到底,然後畫到座標其中一個維度的數值是四的地方。

演算法(Modeling)

以餘數方程式當作模型:

兩容器,體積a和b;量水,體積c。變成ax ≡ c (mod b)。

ICPC 6501

範例:Josephus Problem

Josephus Problem

有n個人圍成一圈,現在從第一個人開始報數,數到第m人時,就殺掉這第m人;然後從被殺的下一位繼續重新報數,數到第m人時,就殺掉這第m人。如此不斷數m人、殺此人,直到最後會剩下一個人,請問他是誰?

這個美式風格的問題似乎有點殘酷。如果改成「不斷數m個人,被點名的人就臉頰泛紅,害羞的跑開了」這樣應該會童真一點。

演算法(Simulation)

直接模擬「不斷數m個人,被點名的人就臉頰泛紅,害羞的跑開了」這個行為。時間複雜度O(nm)。

有個加速的小手段是:當要數的人數超過實際人數時,可以模一下、取餘數。

UVa 133 305 402

演算法(Modeling)

數人和殺人的動作可以整合成queue的操作。首先把每個人依序塞入queue,然後輪流地pop和push m-1人,於pop第m人時,不要將他塞回queue裡面,這樣就成功的模擬了!時間複雜度O(nm)。實作時可以使用circular queue節省記憶體空間。

演算法(Dynamic Programming)

除去一人之後,剩下來的人重新編號,就變成了子問題了。觀察原編號和新編號的關係,得到一遞迴公式:

f(n, m) = (f(n-1, m) + m) % n
f(1, m) = 0;

f(n, m):最後活下來的人的編號。

用此遞迴公式進行計算,時間複雜度O(n)。

UVa 10015 151 440 10940 11351 180

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