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補助計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通識課程

「報導文學與紀錄片」

最新消息 關於本計畫 課程大綱 參考書目 評分及授課方式 網路資源 課堂風景

 

課程主軸
其一:如何報導?怎樣文學?-報導文學的閱讀「視界」
其二:紀錄片的觀看視域

週次

課程內容

指定閱讀

第1週
2/19

本學期課程解說:什麼是報導文學?報導文學與新聞報導有何不同?觀點的影響為何?

李魁賢:〈飛蚊症〉
張大春:〈尋找發現的刻度──對報導文學獎從缺的說明〉

第2週
2/26

說明:擬透過影像、圖片、文稿等形式,釐清學生對於「報導文學」與「紀錄片」的認識。
播放紀錄片,並根據影片形式與內容與好萊塢等院線片對照,說明「紀錄片」影像真實的追尋及其意義。

短片播放:姜秀瓊《ㄋㄟㄋㄟ》
〈牛羊大逃亡〉

第3週
3/5

影像討論:《另一種影像敘事》圖文選讀,分組對圖像進行解讀並討論,有圖是否有真相?

紀錄片放映及討論:《25歲,國小二年級》,紀錄片的主題是否可以很個人?

TA協助

《另一種影像敘事》圖文選讀
片名:《25歲,國小二年級》

 

第4週
3/12

分組情境劇:每位學生選擇個人生活經驗中出現的「偏見」,同組同學將其串連起來成為一齣情境劇。
說明:
1.小組內敘說個人偏見
2.小組進行組合
3.以戲劇方式呈現。(小組呈現時須說明組名須與報導文學與紀錄片有關)並掌握時間。
4.反思個人「偏見」成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改變。

報導的態度/人文的省思
說明:分組導讀
《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第一章
(1) 此段內容的核心概念為何?
(2) 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3) 請舉一個實際事例來印證或反駁作者的看法

TA協助

《見樹又見林: 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第一章

 

第5週
3/19

我的鄉愁我的歌:如何報導?怎樣文學?──報導文學在台灣說明:講述報導文學在台灣的發展,以及此文類的特質。並以報紙、雜誌的報導為對照,解說「媒體」表述與「文學」表現的差異。
TA協助

*須文蔚〈再現台灣田野的共同記憶〉
吳乙峰《生命》(節選)

第6週
3/26

報導的態度/人文的省思
選讀《當教授變成學生》後記〈道德倫理學與人類學〉、《傷心人類學》第四章〈裹著石膏的女孩〉
說明:探討報導倫理的問題以及以及報導文學說自我表述的關係。

《傷心人類學》第四章〈裹著石膏的女孩〉
《當教授變成學生》後記〈道德倫理學與人類學〉
延伸閱讀:張娟芬:《殺戮的艱難》

第7週

課堂實作:走進生活現場:生活領域的「見」與「不見」TA協助

課堂實作:生活領域的「見」與「不見」說明:佩索亞:「一個人只能看見他已經看見的東西。」我們經常囿於個人所見,往往看不見如此豐富多元的生活世界。本實作請學生從校園空間(宿舍、教室、操場、圍牆等等)、城市建築(公園、各區地標、古蹟建築等等)、區域環境(如:家鄉地景)等面向,去觀察並闡釋「本來就在哪裡」只是「你沒看見」的人、事、物,並製成ppt或影片在班上分享。必須注意的是,所有影像都是自行拍攝(不宜上網下載),但須尊重他人隱私。
TA協助

 

第8週
4/9

專題演講(獨立媒體與公民行動)

 

第9週
4/16

文本閱讀(一)少年殺人事件:〈不孝兒英伸〉

翁台生〈痲瘋病院的世界〉、柏楊〈穿山甲人〉、楊渡〈礦坑裡的黑靈魂〉、

核心課題:報導文學與社會運動

官鴻志〈不孝兒英伸〉
延伸閱讀:卡波提《冷血》與〈文摘編輯謀殺案〉

第10週
4/23

文本閱讀(二)
楊艾俐〈華夏哀歌〉的爭議
*凌拂〈那一天,我們要去看米羅〉
紀錄片閱讀

 

第11週
4/30

◎個人成果企劃書預展
讓全班同學先行認知並解說每個人選組及企劃之內容,透過回饋表之設計使期末成果展更加完善。
(拍攝紀錄片如須專人指導,須事先說明)TA協助

 

第12週
5/7

專題演講(真實的力量_紀錄片)

 

第13週
5/14

專書閱讀討論會
《天真的人類學家》、《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地下鐵事件》、《智利秘密行動》、《我在底層的生活》、《紀實攝影》

 

第14週
5/21

文本閱讀(三)
移工的故事:顧玉玲〈逃〉、四方報主編《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藍佩嘉《跨國灰姑娘》選讀
說明:透過問題設計與圖表繪製,理解報導文學的主題意涵與敘事形態內容。

核心課題:文本中的「外籍移工」

第15週
5/28

主題演講
講者:四方報主編:張正、立報主編:廖雲章。題目:逃與離─移工朋友的生命故事

 

第16週
6/4

 

期末成果發表

 

第17週
6/11

第18週
6/18

期末總評課程:回顧與總結

 

 

 

 

Copyright by Julia Huang
課程計畫主持人:范宜如老師
網站製作:黃郁瑋同學(hoshi81511@hotmail.com)
本課程由教育部顧問室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