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文藝復興的音樂:

杜飛    帕勒斯替那     蒙台威爾第


        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近代文明奠基的一個時期。在此之前歐洲人的思想與生活方式都是以宗教為中心,然而自文藝復興時期以後,人們開始根據科學的觀點去觀察有關人類和大自然的事物,以前被看成是神秘的事物,重新被人們以理性、科學的方法志思考和研究。於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產生了許多偉大的人物,例如科學家哥白尼、伽利略;美術家達文西、米開蘭基羅;文學家但丁、莎士比亞等人。至於在音樂方面,雖然沒有產生與上述幾人齊名的人物,但仍有下列幾項重大的發展:

1.複音音樂的盛行:
        最早的葛麗果聖歌是單音音樂(所謂單音音樂是指樂曲僅有單一的旋律線或曲調,不含任何伴奏的音樂),但是到了後來,人們漸漸覺得這樣子的音樂太單調了,所以就試著在原來的旋律之外,再加上其他的旋律一起唱,形成了所謂的「複音音樂」。
複音音樂從西元九世紀開始發展,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全盛的狀態,所以也有人將文藝復興時期稱作為「複音音樂時代」。與過去的單音音樂相較,複音手法使得音樂的表現力變得更加豐富而多彩。
  
2.樂譜印刷術的發明:
         在樂譜印刷術發明之前,樂譜必須靠人工來抄寫,所以樂譜在當時是相當珍貴而稀有的,這對於音樂的普及自然是非常的不利。然而自從樂譜印刷術在文藝復興時期被發明後,一般社會百姓也都能擁有樂譜,使民間的世俗音樂藉由樂譜的流傳而更加發達。世俗音樂在此時期,終於到了可與宗教音樂分庭抗體的地步。此外,印刷樂譜的問市,也使得後人對於研究前人所遺留下來的音樂,變得更加便利,這點對於音樂經驗的累積與傳承,也產生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
  
3.器樂曲的興起:
         雖然獨立的器樂曲在中世紀甚至可能更早之前便已存在,但是因為在中世紀時期對音樂進展貢獻最大的作曲家,多是教會方面的人士,他們自然把大部份的精神放在宗教音樂上面,在他們觀念裡,音樂是為神服務、是用來讚美神的,所以他們大多寫不附樂器伴奏的純聲樂曲,即使偶而使用風琴伴奏,也只是重覆著歌聲中的曲調而已。因此,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純器樂曲大多是民間的世俗音樂。另外由於在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成了兩股同時並進的主流,再加上各式的樂器在這個時期均日漸完善,所以儘管純器樂曲的主要發展是在十七世紀以後,但在文藝復興時期,其實已經清楚地顯示出器樂與聲樂相互分離的傾向。

 

 

 

 

 

帕勒斯替那

        義大利作曲家﹐1525年(或1526)2月生於羅馬近郊的帕萊斯特里納。1594年 2月卒於羅馬。原姓皮耶路易吉﹐當時人們常以傑出人士的生地稱呼該人﹐所以人們也以帕萊斯特里納稱呼他。起初在故鄉聖阿加彼塔大教堂少年唱詩班當歌手。1537年來到羅馬﹐在聖瑪麗亞‧馬卓雷大教堂唱詩班內當歌手。後因變聲﹐於1544年回到故鄉任聖阿加彼塔大教堂任管風琴師兼聲樂教師。他在故鄉同當地的大主教德爾蒙特來往甚密。1550年德爾蒙特被選為教皇﹐為尤利烏斯三世﹐任命帕萊斯特里納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附設的朱利亞合唱團樂長。1554年他的獻給尤利烏斯三世的第 1部彌撒曲集出版。同年由教皇推薦﹐未經考試就得到當時教會音樂家的最高榮譽──教皇合唱團歌手。後來繼位的保羅四世反對宗教改革運動﹐把他從合唱團除名﹐理由是他有妻室﹐按照教規﹐結婚的人不准在合唱團任職。後世有的研究家認為他被除名的真正原因﹐是由於他出版過一本牧歌集。不久他獲得聖約翰‧拉特蘭大教堂的樂長職位。1561年由於待遇問題﹐他再次到聖瑪麗亞‧馬卓雷大教堂任樂長。在這期間他的作品陸續出版。1567年出版了《馬爾切盧斯教皇彌撒曲》。從1564年起帕萊斯特里納應埃斯特的大主教的聘請﹐每年夏季到埃斯特教授器樂﹑合唱﹐同時致力於世俗音樂的創作。1571年應聘為朱利亞合唱團的樂長﹐一直到去世。

帕萊斯特里納的音樂作品保存下來的有 100餘首彌撒曲﹐250餘首經文歌﹐以及許多聖母頌歌﹑聖歌及世俗體裁的牧歌等﹐大都是四﹑五聲部的無伴奏合唱。他的合唱曲曲調流暢﹐以級進為主﹐沒有大的跳進﹐而且曲調結合得巧妙﹐樂音清晰明朗。帕萊斯特里納雖然以寫宗教音樂著稱﹐但他的音樂正像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聖經》題材畫一樣﹐充滿了人文主義的內容。他寫的《耶酥復活》是充滿生活情趣的舞曲性的音樂。他的世俗牧歌曲調清新﹐節奏活潑﹐歌詞常常採用人文主義詩人F.彼特拉克的抒情詩。他廣泛地利用義大利民間音樂的素材﹐曲調優美﹐深情而含蓄。他的大型作品結構嚴謹﹑均衡﹑宏偉﹐他創作的曲調往往消除了“鋒芒”﹐其輪廓常常為繁複交織的對位聲部所削弱。

素有帕拉斯特裡那風格之稱。作品有《請看大司祭》、《武裝的人》、《聖母悼歌》。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