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之驕子》
片中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相隔二十五年後,一個個長大成人的孩子,合送老師的那塊匾額。作為一個老師,永遠無法建功立業、飛黃騰達,但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卻是塑造成功典範的重要推力,無論是知識的傳授或是人格的塑造。 老師該是什麼樣的角色?舉凡接受過教育的人們都不可否認老師對於自己的影響力,無論是博古通今的知識令人大開眼界,還是品性上的循循善誘、偏差導正;從句讀之師還是人生的解惑之師,教授內容的延伸多寡決定了老師的重要性。而教授古希臘、羅馬史的歷史的老師難道只讓他的學生學到歷史人物說的經典名言、打的歷史性戰役、偉人們一生的戰功彪炳、豐功偉業?西方世界自視為此段文明的繼承,無論是語言思想抑或是活動、律法制定的精神承傳。僅僅的歷史授課,看似枯燥乏味的置身書堆,卻也是從歷史發展看見人生借鏡,透過知曉歷史的軌跡亦培養了宏觀處事、瞻望未來。如此價值,沒法稱重、數數,花再多錢的富翁也換不到的珍貴,卻也是現實社會的大人們看不見的精神價值。 人格能否透過教育活動塑造?道德是否可以教?這又是辯論千古的疑問。無論是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或是中國孟子的人性本善論,老師的工作僅止於誘發善良的本性;比起泥塑隱喻或是荀子的人性本惡論,老師的工作明顯加重在人格塑造的責任上,此間輕重相差甚遠。這部電影給我的想法也許是環境的薰陶比老師耐心教導的影響力更甚,因此致使提早形成價值觀要有所改變也是困難的。 片中的貝爾是個無法授「德」的例子,二十五年後他依舊本性難移,不依正途的人,這也是身為老師最傷心的地方。也許該怪沒能再二十五年前堅持糾舉、導正他的行為;又也許迫於無奈的讓貝爾成為他父親為其政治生涯忙碌下的犧牲品,少了行為的約束,更少了父愛;如此成長環境,使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以現實功利、只求表面光鮮等價值來解讀這個世界。但當人必須在某些時刻必須面對最真實的自我時,看來最沒價值的「道德」成了唯一能面對、也必須面對。 面對片中的老師,最令我佩服的是他對於學生的信任,尤其是對一個前科犯知錯能改的信任,毫無芥蒂的敞開心胸,隨時以最真誠、豁達的心胸接手每一個犯過錯的學生。縱使二十五年後看到的是令人傷心、無力感頓生的一刻,他卻也堅信他還是那個曾經努力改過上進的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