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暑休 陸月貳拾柒日 月曜日 |
|
夏日炎炎,正好眠?既然選擇不打工,那就得好好享受這難得的「暑休(natsu yasumi)」,對這客家村嚮往已久,紙傘、菸草、擂茶...,於是這個暑假順從身體的節奏前往美濃小鎮,一路上雖不會唱客家民謠:阿妹唷~嗯嗯啊啊的,但取而代之是蔡依林的倒帶,旅程並不順利從小港騎上省道還顧車(引擎過熱),也算是難得經驗,這段小插曲並不會打住那股探險美濃炙熱的心,就算走!也要到美濃。 「歡迎蒞臨美濃」斗大六個字寫在象徵美濃的陶藝產業上,接著一車直赴--敬字亭(又稱惜字亭),站在約三尺高的亭前,可感受古人在儒家思想生活中淳厚親切,尊重萬物的表現,梁起旺以推廣大家尊重文字,不任意丟棄字紙的習慣,於是建了這座敬字亭,應該算是古代「廢紙機」吧!現代科技發達打字列印,對紙張資源毫不在乎,用過就扔,炙熱天氣裡,我似乎聽到敬字亭遙遙悠悠的嘆息。 下一站,水橋。穿鎮而過的水道,其功能其實並非為提供村民往來用途,而是橋下方築有暗坑引導水流,石碑上刻有「民國伍年五月起工,拾柒年四月竣工」的文字,可能是日據年代改民國。橋上有人在釣魚,還有什麼比得上這種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徵。 東門樓,一個見證美濃歷史,閱盡歷史變遷,陡峭樓梯斑剝的紅磚,更顯東門樓蒼老,樓上牆壁被立可白塗抹著誰愛誰,在這座高樓更顯得格外不搭調,愛情若是建立在破壞古蹟上面,那這段愛,格調未免也太低俗。東門樓通過歷史生命中的顛沛流離;通過人類的痛苦與磨折,前方永安老街是唯一不語的見證,我以沉默而感傷回應著。距離東門樓不遠處有一個百年古榕供奉著庄頭柏公,是美濃傳統典型的伯公壇,石碑上刻著「福德正神鄉座位」,碑前以方型石砌成凹槽做為香爐,可惜前幾年已經鋸掉榕樹令人不勝唏噓,榕樹若有靈,也會 有遇人不淑,知音難覓之慨吧! 樹旁有條河流,昔日婦女洗衣處,每到早上就會有人在此洗衣,不難想像婦女肩上揹著娃兒在河上浣洗的畫面。當時去時,正好瞧見有人在洗衣服,擔子兩端裝著半圓鐵籠,赤腳走上來,腳踏在熱的冒煙柏油路上,讓我不禁心生佩服。 午餐時間,到美濃沒吃粄條就不算來過美濃。一碗粄條,一盤大腸,只見上菜,同行的美濃友人便將醋加進麵中,為求旅行回憶,我便也跟著加了幾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大腸,咀嚼在口中,一股酸到喉嚨的感覺刺激著我左右味蕾,書上說菜名是依據烹調方法及菜色內容命名,這道菜應該改為「酸大腸」才是,只見一旁友人吃的津津有味直說:不酸不好吃,不酸不好吃。 剛剛說過來美濃,沒吃粄條就不算來美濃,還有擂茶。早期客家人因需要有體力下田工作,便以陶製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也易有飽足感,服務人員以熟練的說明向我們介紹材料及製作方法,這裡以人頭計算一人一百二十,兩人兩百三,總是一總體驗所以花的到也不心疼,反而很值得,並且還有客家傳統服飾免費提供客人穿戴拍照。 美濃到處是稻米油田,稻米種植過程可分幾個階段在插秧前幾週,會把綠肥打入土壤中接著在田中放水,好讓土壤鬆軟潮濕,如此一來,秧苗便可以順利的在田裡面生長接著插秧、施肥、除草,經過135天至145天的生長,便可收割接著將稻米以日曬的方法來將濕穀子烘乾,所以當我們看到綠油油的一片的稻米正楚於秧苗時期。 回程順道經過民俗村,上午經過沒前往是因早上較少人氣,下午到時就有不少觀光客聚集若無時間到每一處古蹟留下足跡建議這個景點不可少,美濃民俗村可以說是小型美濃村,將美濃生活型態及產業特色濃縮於此。 當代都市人們在假日或其他機會偶爾來到美濃小鎮,會使平日的行政煩囂、人事喧嚷、滔滔名利、爾虞我詐立時淨化,在自己的靴踏在街石中的清空聲音中聽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會走進一種清空的起悟中,流連忘返。 可惜,終究要返回,返回那種繁囂和喧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