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聰明的你,一定會買x牌汽車。」(它在邏輯學中等價的意義是「不買x牌汽車,你就不聰明。」),又如「漂亮的人,會選擇使用y牌洗面乳。」(它在邏輯學中等價的意義是「不使用y牌洗面乳的人,不是漂亮的人。」)
從“有些大學生不是共產黨員”,能否推出“有些共產黨員否是大學生”?或許有人會作出肯定的回答。他們可能這樣想︰“有些共產黨員不是大學生”,這一結論不是真實的嗎?誠然,這一個結論是合于事實的,或者說是真實的。但是(例一)並不是問“有些共產黨員不是大學生”這一結論是否真實,而是問“有些大學生不是共產黨員”與“有些共產黨員不是大學生”之間是否存在從前者推出后者的所謂推出關係。作為演繹推理,它所要求的是從真實的前提出發能夠無例外地推出正確的結論,這就是所謂的普遍有效性的問題。有些人不是資本家,所以,有些資本家不是人。我們把它同(例一)對照一下,就可以發現兩者的邏輯形式是一樣的,都是︰有些S 不是P ,所以,有些P 不是S 。(例三)有些人是戰鬥英雄,有些人是勞動模範,所以,有些勞動模範是戰鬥英雄。(例四)中學生在中學學習,王英在中學學習,所以,王英是中學生。
Ch4某大學普通論理學考試中有這樣一道題︰
(1) 某大學生甲,不慎丟失手錶一只,經調查巳知下列情況是真實的︰
(2) 若手錶不是在宿舍裡丟失的,那就一定是在校園裡或大街上丟失的;
(3) 如果甲出宿舍時看過手錶,那就不是在宿舍裡丟失的;
(4) 出宿舍時看過手錶;
(5) 若是在校園裡丟失的,就該有失物招領告示;沒有失物招領告示;根據上述情況,推出大學生甲的
手錶丟失在何處,並請寫出推理過程。
(1) 如果我們分別掌握了上述兩方面的邏輯知識,並能加以綜合應用,那么就能夠正確地回答這一試
題。其推理過程可以這樣表述︰如果出宿舍時看過手錶,那就不是宿舍裡丟失的(前提2);出宿舍時看時手錶(前提3);所以,手錶不是在宿舍 裡丟失的(結論 1)
(2) 這一推理運用的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若手錶不是在宿舍裡丟失的,那就一定是在校園裡丟失的或在大街上丟失的(前提1);手錶不是宿舍裡丟失的(結論1);所以,手錶是在校園裡或在大街上丟失的(結論2)
(3) 這一推理運用的仍然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若手錶是在校園裡丟失的,就該有失物招
領啟示(前提4);沒有失物招領啟示(前提5);所以,手錶不是在校園裡丟失的(結論3)
(4) 這一推理步驟運用的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手錶是在校園或大街上丟失的(結論2)
手錶不是在校園丟失的(結論3);所以,手錶是在大街上丟失的這一推理運用的是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推出“大學生甲的手錶丟失在大街上”的推理過程包含著四個推理步驟,綜合運用了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以及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例2]如果某甲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則某甲應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某甲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所以,某甲應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所謂基本命題是指那些沒有邏輯連詞(logical connective)的命題,比如:「陳坤耀校長會出席畢業典禮」、「在波斯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打敗了伊拉克」、「張學友是四大天王之一」等等。
所謂複合命題是指包含有邏輯連詞的命題。比如:「如果陳坤耀校長出席,則我亦會出席」、「蔣經國是蔣介石的兒子並且曾是台灣的最高領導人」、「越南的首都或者是河內或者是胡志明市」等等。
例子:「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並沒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勝」。這句話是「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勝」的否定。如果我們用P來代表「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勝」,則這否定例句可寫成「~P」。
連言(conjunction):例子:「蔣經國是蔣介石的兒子並且曾是台灣的最高領導人」。這句話可寫成「蔣經國是蔣介石的兒子」並且「蔣經國曾是台灣的最高領導人」。
選言(disjunction):例子:「越南的首都或者是河內或者是胡志明市」。這句話實是由「越南的首都是河內」、「越南的首都是胡志明市」這兩個基本命題通過「或者(or)」這連詞的連接而成。
涵蘊(implication):例子:「假使陳坤耀校長出席畢業典禮,則我亦會出席」。這句話實是由「陳坤耀校長出席畢業典禮」和「我出席畢業典禮」這兩個基本命題通過連詞「假使(如果)……則 (if …… then)」連接而成。
等值(equivalence):例子:「華盛頓巫師隊有機會取勝當並且只當米高佐敦有超水準的演出」。這句話實是由「華盛頓巫師隊有機會取勝」和「米高佐敦有超水準的演出」兩個基本命題通過「當並且只當」這個連詞連接而成。
例如:•有四條邊是一個正方形的必要條件。•廉潔是成為好的公務員的必要條件。
氧氣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例如:•擁有十個椰子是擁有多過三個椰子的充份條件。•絕對零度是物質份子活動停頓的充份條件。
Exercises以「必要條件」和「充份條件」表述以下的句子:•女士進入晚會不需付入場費。•未年滿18歲不可駕車。•前提全真而結論也真的論證,不一定有效。•一個物體,若不受外力影響,則速度不變。
例如:火星上有生命現象? 火星上有生命現象。(科學證明之前) 火星上有生命現象。(科學證明之後)例如“楊振寧是美國人”,在漢語、英語、俄語等不同的民族語言中有不同的語言運算式。
例如:所有事物都包含著矛盾。 沒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沒有的。
例如:小王在火車上畫畫。 既可以表示“小王在乘火車時畫畫”,也可以表示“小王把畫畫在火車上”。如,人們根據氣象分析,可以作出天氣預報。這是一種由已知推斷未知的思考活動,反映這種思維活動的思維形式就是推理。例如,“這個案件應該如何處理?”這個疑問句,既末說明該案件應怎樣處理,也未說明不應怎樣處理,即未對“這一案件究竟如何”這一事物情況做出陳述,而只是提出一個問題,所以,它不是命題。又例如,“你認為原告要求的精神損害賠償合理嗎?”這也是提出一個問題,而沒有作明確的陳述,因而也不是命題。例如,“法是有階級性的”就是一個真命題;“檢察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則是一個假命題。任何命題或者真,或者假,但不能既真又假。命題的真、假二值,邏輯上統稱為命題的真值,又稱為命題的邏輯值。
例如,某新聞單位對某縣領導賣官一事予以披露,導致該領導被上級部門撤職。該領導就到法院控告“某新聞單位嚴重侵犯了我的名譽權。”這一命題對該領導來說是真的,是一個判斷;但對法官來說,這未必是真的,是一個未被斷定的命題。又如,在課堂討論中,某甲說:“沒有一種法律是無階級性的。”某乙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對於某乙來說,某甲的話就是一個命題,但對某甲來說卻是一個判斷。同樣,某乙的話對某甲來說是命題,對某乙來說就是判斷。再如,某律師在法庭辯論中說:“如果被告無民事行為能力,那麼他的監護人應承擔責任。”在這裏,該律師並未斷定“被告無民事行為能力”,也沒有斷定“他的監護人應承擔責任”。因而這兩個命題都是未被斷定的命題,而不是判斷。例如,“法律衝突是指在涉外民事關係中,由於其涉外因素導致有關國家的不同法律在效力上的抵觸”和“國際私法的調整範圍是什麼”是兩個語句。第一句是陳述句,有真假,表達命題;第二句是疑問句,並未對事物有所陳述,無真假,因而不是命題。例如,“他的行為已觸犯了法律”和“難道他的行為沒有觸犯法律嗎?”這是兩個不同的語句,前者是陳述句,後者是反問句。但它們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即表達同一個命題,只不過在感情色彩和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
例如;“某甲不走前門,偏走後門,結果等待他的是員警的手銬。”這句話有兩種解釋,即可以表達兩個不同的命題:其一是員警在房子的後門將某甲抓個正著;其二是某甲不走正道,觸犯法律,被員警抓住。這種情況說明,認真分折一個語句的語境,從而明確它陳述哪種情況,表達什麼命題,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會把一個語句表達的不同命題混為一談。
[例1] 不滿10周歲的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例2] 法律與道德是相聯繫的。
[例3] 他或者有罪,或者無罪。[例4] 如果《合同法》不體現意思自治原則,那麼這部法律就是失敗的。
如:“文藝創作既要講思想性,又要講藝術性”就斷定了“文藝創作要講思想性”和“文藝創作要講藝術性”這兩種情況同時存在。例如:聯言判斷“魯迅不僅是文學家,並且還是思想家”,只有在“魯迅是文學家”和“魯迅是思想家”都真的情況下是真的,在其餘情況下都是假的。
例如,某同志曾有如下議論:既然大家都認為老王同志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看法是正確的,那麼我說老王同志是有缺點的,這又有什麼不對呢?某同志的這個議論實際上就是運用了一種聯言推理。即:老王同志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所以,老王同志是有缺點的。
例如,有人說,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不僅工人和農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而且知識份子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所以,工人、農民和知識份子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這也是一個聯言推理,即:工人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 農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 知識份子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所以,工人、農民和知識份子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
例如:相容聯言判斷“小張學習成績不理想或因學習方法不對,或因不努力”,只有在“小張學習方法不對”和“小張不努力”都假的情況下是假的,在其餘情況下都是真的。如:“一個三角形,要麼是鈍角三角形,要麼是銳角三角形,要麼是直角三角形”“不是老虎吃掉武松,就是武松打死老虎”就都表達了不相容的選言命題。
例如:不相容聯言判斷“一個人的世界觀要麼是唯物的,要麼是唯心的”,在“一個人的世界觀既唯物又唯心”和“一個人的世界觀既不唯物又不唯心”的情況下是假的,在其餘情況下都是真的。
例如:人們過河或是游泳或是渡船; 沒有渡船 , 所以,只能游泳
例如: 要麼甲是罪犯,要麼乙是罪犯;甲不是罪犯 , 乙是罪犯
例如: 小張現在不是在北京,就是在廣州;小張現在是在北京 , 小張現在不在廣州。
例如:「今天是星期一,而且是阿明的生日」、「他是科學家,也是文學家」等。
例如「他是詩人,也是記者」(並列關係)、「螞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遞進關係)、「雖然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利用今天」(轉折關係)等命題都同屬聯言命題。
以上面「我吃魚或者我吃牛肉」這個敍述為例,如果我吃魚,命題「我吃魚或我吃牛肉」為真;同樣的,如果我吃牛肉,則「我吃魚或我吃牛肉」為真。但是,如果我貪心一點,吃魚也吃牛肉,「我吃魚或我吃牛肉」仍然為真。邏輯上表示兩者之一的連接詞,中文可以用「要嘛…要嘛…」,例如「要嘛我吃魚,要嘛我吃牛肉」,表示我吃魚或者我吃牛肉,但是吃魚就不吃牛肉,吃牛肉就不吃魚。如:「某甲說錯了或者某乙聽錯了,某甲說錯了,所以,某乙沒有聽錯」。例如,傳統邏輯並沒有明確提出,而只是在事實上使用了關於「或者」的交換律,即「A或者B」等值於「B或者A」。如「中國要麼走社會主義道路,要麼走資本主義道路」。例如:「一個物體要麼是固體,要麼是液體,要麼是氣體。」如:“藝術作品質量差,也許由於內容不好,也許由於形式不好。”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