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狀分析
一、實驗目的:
藉由計算玉米上不同顏色、不同外觀的玉米粒,去了解決定子代的基因型與表型,以及其親代的基因型與表型,最後利用其觀察結果是否與傳統的孟德爾遺傳定律相一致。
二、實驗材料:
玉米:一種為(黑黃玉米)另一種為(黑黃圓皺玉米)
三、實驗步驟、
1.
單性雜交:
取一支玉米,其中此玉米粒的差別只有顏色,因此算出不同顏色(黃與黑)的玉米粒的數目及比例,並推測親代。
2.
雙性雜交:
取一支玉米,其中此玉米有2個表徵差異(顏色與形狀),因此算出在各種情況下(黃皺、黃圓、黑皺、黑圓)的玉米粒的數目及比例,並推測親代。
四、實驗結果:
1.
單性雜交:編號:E5
排 |
1st |
2nd |
3rd |
4th |
5th |
6th |
7th |
8th |
9th |
黑 |
23 |
19 |
20 |
13 |
29 |
17 |
22 |
22 |
16 |
黃 |
18 |
17 |
37 |
20 |
13 |
20 |
19 |
18 |
22 |
排 |
10th |
11th |
12th |
13th |
14th |
15th |
16th |
小的 |
總數 |
黑 |
17 |
14 |
12 |
20 |
16 |
21 |
20 |
8 |
329 |
黃 |
18 |
20 |
21 |
14 |
23 |
19 |
22 |
7 |
309 |
比例
黑:黃=1.06:1 ->比例約為1:1(理論值1:1)
因為是1:1,所以推測其親代的基因行為Cc與cc
(C代表顯性,c代表隱性)
O |
E |
(O-E)2 |
(O-E)2/E |
329 |
319 |
100 |
0.31 |
309 |
319 |
100 |
0.31 |
X2=0.62
df =2-1=1
X20.5,1=0.455<X2=0.62<X20.1,1=2.706
2.
雙性雜交:Z19
表型 |
黑皺 |
黑圓 |
黃皺 |
黃圓 |
顆數 |
90 |
300 |
37 |
104 |
總數 黑圓104 黃圓300 黑皺90 黃皺37
比例 黑圓:黃圓:黑皺:黃皺=8.108:2.811:2.432:1
約8.1:3:2.5:1(理論9:3:3:1)
所以推測其親代的基因行為CcRr與CcRr
(C及R為顯性,c及r為隱性)
O |
E |
(O-E)2 |
(O-E)2/E |
300 |
298.87 |
1.28 |
0.004 |
104 |
99.56 |
19.71 |
0.179 |
90 |
99.56 |
91.39 |
0.917 |
37 |
33.19 |
14.52 |
0.437 |
531 |
531 |
|
X2=1.555 |
df =4-1=3
X20.9,3=0.584<X2=1.555<X20.5,3=2.366
五、實驗討論:
1.
本實驗即為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藉由生產雜交子代和使其互相自花授粉的方式,孟德爾因而推演出分離律,根據分離律,影響某一性狀的兩對有基因會被包裝至個別的配子中,另外根據再植物間比較兩性狀以上的特性的雙性雜交實驗,孟德爾提出獨立分配定律理論,依據獨立分配律,每一種性狀的對偶基因會獨立於其他種性狀的對偶基因之外,被分配到每個配子中。
2.
兩個不同性狀之純品係親代植物體進行雜交,將產生兩性狀皆為異基因型組合的F1雜交種,在本實驗中,是由玉米種子之顏色和種皮形狀來判斷,如果兩性狀並非獨立的分配,則F1子代只能產生和他們得自親代一樣的配子,而F2子代的表型比例是3:1,如果兩性狀獨立分配的話,F1子代將產生四種配子,而F2子代的表型比例將是9:3:3:1,根據實驗結果,F2子代之表型為9:3:3:1,支持後者之假說,所以此分配狀況稱之為獨立分配律。
六、參考文獻:
1. Campbell Reece等著、Sixth Edition、BIOLOGY、Benjamin Cumm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