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的定義/分類


定義

無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或二者混合者,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區域,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沿海區域。

人工/天然

天然:廣義而言,幾乎只要是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稱為濕地。

人工:仿造自然的濕地水域。不論是為了野生動物復育棲地的目的,或是為了處理汙水的淨化效果,這些人為模仿天然濕地所經營的環境,都可說是「人造濕地」或稱為「人工濕地」

水質自然淨化原理


物理原理

植物的存在可阻攔污水的通行,促進水體進行懸浮固體物的沉降及過濾等作用。以土壤和礫石充當過濾床用以過濾污水,幫助懸浮固體物的去除。

化學原理

物質之間的化學反應使可溶性化合物轉化成不溶狀態,從而從水體中沉澱出來。此外,在懸浮固體、基質、植物體及有機物碎片表面進行吸附及離子交換作用,亦有助於磷酸鹽、重金屬的去除作用。

生物原理

植物體或基質表面中的微生物,進行有機質之礦化、氮化、硝化及脫硝、同化等作用,進而分解汙染物。

人工溼地常見汙水處理法


植生處理法

利用植物的根部直接吸收汙染物,同時植物也能提供讓細菌產生礦化、硝化、呼吸等作用的氧氣。

土壤處理法

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汙染物,土壤中植物的根吸收汙染物,以及土壤礦物吸附汙染。

接觸氧化法

利用微生物及礫石間的沉澱、吸附及分解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達到淨水的效果。

濕地的價值


調節洪流

濕地如同一塊大海綿,在防洪上扮演重要角色。水量多時能吸收並儲存過多的水分,當大地水分不足時,則能適度釋放水份。無論是位在沿海、森林、河流的濕地都有防洪與調節水位的功能。

淨化水質

濕地保護土壤不受鹽化,讓植物順利生長,而這些受惠的植物能夠吸附並分解部分的重金屬及沉澱汙染物。濕地因為本身土質特性的關係,水流過或滲透此地速度都會減緩,流速減緩後濕地就可以留住水中養分,並過濾化學有機廢棄物保持水質乾淨,而生長在濕地的植物的根系也能吸收水中的金屬化合物與有毒物質。

生態多樣性

濕地在同一土地上提供了豐富的水、營養。濕地本身可供給食物資源與棲息地,加上生物多樣性,能組成完整而歧異度極高的生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