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清單
目前成員
- 葉人瑋
- 臺灣 Carabus 步行蟲生態與演化.
- 黃崇鑫
- 碩班主題: 雞冠細身鍬形蟲大顎對稱性與發育不穩定性; 博班主題:鍬形蟲大顎形態與打鬥行為的演化
- 羅英元
- 貓蛛系統分類,行為及演化.
- 白里歐
- 菲律賓民答那峨島 Mt. Malindang 地區蜉蝣新種與DNA條碼
- 林俊佑
- 豆娘的寄生蜂; 角蟬親緣關係與演化歷史
- 林煦翌
- 鬼艷鍬形蟲打鬥行為
- 林昇
- 中華珈蟌的轉錄組分析
- 張珮萱
- 中華珈蟌的溫度適應與棲地選擇
- 林旻蓁
- 球背象鼻蟲的破壞性偽裝顏色
- 棚橋薰彥
- 球背象鼻蟲的生態與演化.
- 林書平
- 汪君穎
- 四斑細蟌的保育
- 蕭勤翰
- 鹿角鍬形蟲打鬥行為
- 曾偉哲
- 象鼻蟲的分類與演化
- 永政澤
- 大圓斑球背象鼻蟲母親禮物
歷屆成員
- 王若凡
- 領域行為, 特徵演化模式.
- 許祐薰
- 婚配策略, 行為生態, 分子生態, 族群遺傳, 分子親緣, 生物統計.
- 楊佾修
- 中華珈蟌 Psolodesmus mandarinus 亞種的生殖隔離.
- 小島涉
- 臺灣金龜雄蟲性徵的演化.
- 陳震邑
- 鍬形蟲打鬥行為及繁殖策略.
- 劉騰宇
- 鹿角鍬形蟲的打鬥行為與基礎生物學觀察.
- 卡萍思
- Insect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 王露翊
- 球背象鼻蟲 Pachyrhynchus 的防禦機制.
- 曾惠芸
- 警戒顏色訊號, 島嶼生物地理.
- 游喻仁
- 翅膀變異與適應.
- 陳彥廷
- 昆蟲分類和演化
- 鄭筠潔
- 水蠆食性, 分子演化.
- 江岱珈
- 球背象鼻蟲的斑紋對鳥類捕食者的警戒效果.
- 蘇詠超
- 行為生態、社會生物、族群遺傳、及分子親緣關係
- 蕭伊廷
- Euphaea amphicyana 幽蟌生殖器變異.
- 黃均蕙
- 鹿角鍬形蟲的打鬥行為模式.
- 吳詩婷
- 角蟬.
- 林橋威
- 鹿角鍬形蟲的打鬥行為模式.
- 蕭瑋良
- Euphaea amphicyana 幽蟌翅脈地理變異.
- 陳宏年
- 1. 颱風如何影響白痣珈蟌, Matrona cyanoptera 的存活率. 2. Euphaea amphicyana 表型變異模式.
- 鄭竹晏
- 菲律賓弧角蟬親緣地理.
- 關哲昀
- 雞冠細身鍬形蟲大顎變異.
- 李逸鴻
- Euphaea 屬豆娘種化模式.
- 陳明玉
- 菲律賓雅角蟬 Centrochares horifficus 的親緣地理與族群歷史.
- 黃紹彰
- 白痣珈蟌視覺溝通系統
- 黃仁磐
- 短腹幽蟌 Euphaea formosa 的族群遺傳與親緣地理分析
- 陳薇云
- 泡沫蟬 Okiscarta uchidae 內共生菌之分子特徵與親緣關係
訪問學者和學生
- Jillian del Sol
- 行為生態; 婚配系統; 武器生態與演化; 演化生物學
- Ian Dela Cruz
- 菲律賓民答那峨島 Mt. Malindang 地區石蠅新種與DNA條碼
- 古俣慎也
- 擬態大鳳蝶 Papilio memnon 的生態與演化
- Vanitha Williams
- 負子椿象和蜻蜓幼蟲對孓孓的補食潛力
- Marina Vilenica
- 克羅埃西亞 Turopolje 地區溼地蜻蜓組成
- Klaas-Douwe 'KD' B. Dijkstra
- 蜻蛉歷史,多樣性,與鑑定
- Erin McCullough
- 武器的多樣性: 甲蟲的空氣動力損耗.
- Ashley E. King
- 獨角仙之性別內打鬥與性別間敵對行為.
林書平
職稱
碩士生 2020-
研究物種:紅圓翅鍬形蟲
研究主題
鍬形蟲的共生酵母
摘要
紅圓翅鍬形蟲的型態變異。鞘翅顏色與光澤度在個體間的變異程度相當大。
紅圓翅鍬形蟲之共生酵母轉換與溫度耐受性
摘要
鍬形蟲(Lucanidae)的雌蟲擁有攜菌器(Mycangium)以儲存Scheffersomyces屬木醣發酵酵母,通過垂直傳遞的方式將微生物轉移至幼蟲上,可能有助於幼蟲獲取木質環境中的營養。然而互利共生生物的生存能力容易受到另一方在環境適應上的限制。根據日本琉璃鍬形蟲(Platycerus)共生酵母的研究結果顯示,鍬形蟲的共生酵母在耐熱能力上的差異,可能限制了鍬形蟲的棲息海拔範圍。紅圓翅鍬形蟲(Neolucanus swinhoei)是廣泛分佈於臺灣低海拔郊山至中高海拔原始林的物種,由於其寬廣的海拔分佈,不同海拔的族群可能有特定的共生酵母組成,且酵母的耐熱能力可能不一致。本研究測試共生酵母的耐熱能力影響紅圓翅鍬形蟲海拔分佈的假說,預期低海拔族群之共生酵母的耐熱能力高於高海拔族群之共生酵母。首先,為了確認紅圓翅鍬形蟲之共生酵母的物種多樣性及親緣關係,在海拔200至2000m不等的33個地點採集125隻雌蟲,從雌蟲攜菌器中分離酵母進行菌株培養與DNA序列分析。使用核醣體RNA基因間隔區(IGS)的系統分類分析顯示,紅圓翅鍬形蟲之共生酵母主要可分為L與M兩個支系,與採集位置的海拔有顯著關係,L酵母由紅圓翅鍬形蟲的低海拔族群組成,M酵母主要與深山鍬形蟲屬(Lucanus)共有,由中高海拔族群構成。接著,將確定種類之酵母置於不同溫控環境中進行二次培養,以檢驗兩群酵母的最高生長溫度(MGTs)。室內溫控培養實驗顯示,L酵母生長溫度可達28℃,而M酵母在高於25℃時受到抑制。最後,我們檢測溫控環境中成蟲及野外幼蟲棲地中酵母的溫度耐受性。於海拔200m與1100m的山區採集各12隻個體飼養於高溫(27℃)及低溫(20℃)環境一週後,檢驗酵母的總存活數及通過診斷性 PCR 進行酵母種類之鑑定。另一方面,將植入L、M兩群酵母之瓶裝木屑置於海拔200m、600m及1700m原棲地之腐朽木或腐殖土中,於4個月後回收比較兩群酵母的存活狀況。初步結果顯示,鍬形蟲體內優勢酵母的種類隨著海拔的遞增而改變,兩群酵母在耐熱能力的差異,可能影響鍬形蟲的海拔分佈。
紅圓翅鍬形蟲共生酵母的最高生長溫度。
紅圓翅鍬形蟲共生酵母的親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