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    劉渼

 

第七章  台灣龍學的特色、地位價值與影響

 

   前言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無論在時間、研究以及具體成果各方面都有其特色。且其早發、領先與顯學的地位及首唱之功的價值,在世界龍學史上舉足輕重。又對世界與台灣都有直接的影響,且影響的層面與範圍極為廣大。以下分別探討之:

 

第一節          台灣龍學的特色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起步甚早且不曾間斷,又有其傳承與延展的特色,且能迅速獲得最新資訊,並走在時代的脈動中;又其研究往往在計劃中進行;注重全面與側面、宏觀與微觀、還原與創發、理論與實踐、普及與學術、集體與個人等的並重;從其研究的具體成果,亦反映出各方面的特色。

 

壹、先發性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的先發特性,可從世界龍學史及台灣學術發展史兩方面來看:在世界龍學史上,台灣龍學有早發與優先領導的地位,以及首唱之功,將在本章下節「地位與價值」裡詳述。

從本土學術來觀察,《文心雕龍》研究成為台灣學術領域最早的重鎮之一,不謂無因,第二章「賡續與萌芽期」說明了它的承繼與開創,始於政府播遷來台之初;第三章台灣龍學界概述裡說明了它很早即以「專書」身分進入學術殿堂;第四章至六章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的具體成果,亦在在証明各方面的研究很早就已經開始,故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世界龍學史與台灣學術史上的先發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貳、持續性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的持續性特點,可從兩方面來看:從台灣龍學發展史來看,由於整體大環境的配合,如政治社會安定、經濟成長、教育普及等,故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從未間斷過。比起大陸自一九六四年起長達十餘年的研究斷層來看【1】,台灣學者有幸能持續不斷地進行研究工作,理應拿出足以示人的優良成績來。

1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引王師更生〈近六十年來文心雕龍研究概況〉指為「空山不見人」。又王運熙、李慶甲、楊明〈建國以來國內《文心雕龍》研究情況概述〉:「從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前期的十年動亂中,《文心雕龍》研究與整個學術文化領域一樣,一片荒蕪。」《文心雕龍學刊》第四輯頁二八四。及王師更生〈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

從台灣學者的終生研究來看,由於學者們對《文心》的愛好多發自內心深處,其研究是自發性的【2】,特別顯現在他們永續研究的精神及無比的決心與毅力上【3】。

2如黃亦真《《文心雕龍》比喻技巧研究.自序》:「基於多年來對《文心雕龍》的偏愛,我寫了這篇論文。」

3王師更生〈震古鑠今的文苑樞機―《文心雕龍》〉指出研讀《文心雕龍》須具備毅力、學養二條件。

畢生投入的學者,如李師曰剛在《文心雕龍斠詮》序中,自述董治是書前後歷時二十餘年,「不憚劌目釘心,呵寒薰暑,累歲如一日,寤寐以求」。黃師錦鋐從六○年代起就領導淡江文理學院教師從事《文心雕龍》集體研究,至今仍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且常有專題演講與論文發表,一直是龍學界的典範。王師更生自六○年代末以來,逾三十載無時不刻念茲在茲,他曾形容自己「舉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口之所述,手之所指,一切都和劉勰《文心雕龍》息息相關」,到了「不可須臾或離的地步」【4】,投入了他全部的生命在學術上。

4見《文心雕龍新論.自序》。

其他還有潘師重規、徐復觀、王夢鷗、王禮卿、王忠林、陳拱等多位前輩先進。潘師重規早年在大陸就有論著發表,來台後的教學、演講與論著都持續不斷。徐復觀在台、港兩地講授《文心雕龍》三十餘年,論著等身,臨終猶感慨道:「對《文心雕龍》和《紅樓夢》,還有預定要寫的文章,日暮途遠,我能許下什麼願心呢?」【5】深自期許的心情躍然紙上。王夢鷗年高九十,迄今仍論著不斷、誨人不倦。王禮卿在《文心雕龍通解.序》中也說「少讀舍人書」、「四十以後,漸窺其規矩之跡」、「六十以還,始由方智而體圓神」,然後才「即境怡懷,輒展牋灑翰,屬草一二紙,積五年有半而書成。」王忠林的幾篇論文雖集中發表於六、七○年間,然他的《文心雕龍析論》完成於一九九八年。陳拱的《文心雕龍》疏釋始於七○年代,八、九○年代不斷重作疏解,晚近有《文心雕龍本義》一書的集成。

5見《增補中國文學論集.補編自序》。

這些德高望重的學者們退休後多持續其教學與研究工作,不斷有新的成果發表,其畢生投入的研究精神與決心毅力,足為後生晚輩效法。

 

參、傳承性

 

中國學術向以傳揚道統為要,《文心雕龍》的傳承在台灣有跡可尋,以黃侃一門在台灣師範大學為例,其傳承至少有四代以上,第一代門人潘師重規、高師仲華、李師曰剛等,傳之第二代的有王師更生、黃師春貴等,第三代以王師更生門生居多,有蔡師宗陽、呂武志、尤雅姿、劉渼等,其中蔡師宗陽與尤雅姿已指導朴泰德、張裕鑫等,有了第四代傳人。誠如黃氏再傳弟子李中成指出「現代之光大《文心》影響者,當以章(炳麟)、黃(季剛)師弟為較著」、「《文心》一書,經章氏提倡,黃氏教學,學生既多,乃以大行。」【6】

6見《文心雕龍析論》頁二三六。

其他如王夢鷗門生有沈謙等,沈謙弟子有胡仲權等;葉慶炳門生有王金凌等,王金凌弟子有高瑞惠、吳在玉、蔡昱宇等,都見三代相傳。【7】

7詳第二章「台灣龍學史綜述」。

固知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研究歷經生根發芽與成熟茁壯,已能傳揚學統,對中華文化與傳統學術有極大的貢獻。

 

肆、延展性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的延展特性,表現在學者們對自身精益求精的嚴格要求;以及對前賢論述的自覺深拓,多能後出轉精,展現活潑充沛的學術生命力。

學者為追求學術真理,不惜「以今日之我與往日之我宣戰」,故經常有突破性的創見【8】。王師更生尤奉梁任公此語為座右銘,曾費極大的功夫對《文心雕龍研究》及《文心雕龍導讀》二書作重修增訂,「不論在內容觀點,或是行文措辭上,都對原書作了徹底的修改或大幅度的調整,甚至於完全的改寫」【9】,真是「螢窗十載,稿草屢更」【10】,這是眾所周知的例証。

8《文心雕龍學綜覽》「學者簡介.王更生」形容王師常「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見頁三一六。

9同8。

10見《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序》。

另外從王師對圖表的一再修訂也可以看出他在研究上的進展與突破,觀其一九七八年〈《文心雕龍》結構的完整性〉一文裡的「《文心雕龍》內容結構圖」,文術論尚未把「總術」建構進去,〈物色〉篇亦歸屬於此。到了一九七九年《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中的「創作理論體系圖」,「總術」已儼然有提綱挈領的地位【11】,但〈物色〉仍舊。至一九八八年《重修增訂文心雕龍讀本》則將〈物色〉篇移至文評論,他在《文心雕龍新論》「《文心雕龍》組織系統圖」自注云:「將〈物色〉篇納入第四部分文評論中,是與眾不同處。」足見其後續研究往往較前有突破性的發展。

11王師自述:「本體系圖即依〈總術〉篇為基本架構。」頁三五七。

陳拱也在《文心雕龍本義.序論》自述道:「每成一篇,多因不自適意而易稿,少則兩易、三易,多則甚至有五易而始自安者。」觀其在二十年後重作的〈《文心雕龍.體性》篇疏解〉,於體例與內容上多有增訂:如將原夾雜在註裡的史、論,部分移入「通釋」中,簡化了註釋,並集中說明篇旨。又在註裡加入「附識」。原引文未註明出處或作者的都詳加列舉【12】,誤解處也作了修正【13】,故他在《文心雕龍本義》一書中,已對過去的研究重新作了修正,確立新的行文體例【14】,彌縫了原單篇論文的缺失。

12如原註一「文體論」,修正為「徐復觀先生〈文心雕龍文體論〉」。

13如原註一評徐復觀說道:「按此所言,語意未詳」,修正為「此就彥和系統言,亦正如是。」

14依次為《文心》原文、注釋(引典疏詞義、按語定是非、附識廣評議)、通釋(講明篇旨)。

從學者們對自身研究的嚴格要求與不斷突破,可以看出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後續發展的特性。

此外,對前賢論述的反思與深拓,亦透出台灣龍學的延展力,如「知音」的系列討論,顏崑陽於〈《文心雕龍.知音》觀念析論〉自述其文是在蔡英俊〈知音說探源―試論中國文學批評的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展開的。鄭毓瑜〈「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情識〉與陳忠和《從劉勰『六觀』論張岱小品文》,都綜述上面兩家說法,並提出新見,可以看出前論的影響與後論的進展。【15】

15詳第六章第四節「文評論.知音篇」。

又「文體論」的系列討論,有顏崑陽〈論《文心雕龍》「辯証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以近四萬字來辨析徐、龔二文之所以不同,在於二家處於不同認識系統中,因而造成理解上的差異。於是進一步提出新見:言劉勰之所以「原始以表末」、「選文以定篇」,是深知文體乃是辯証性的歷史經驗知識,必須從歷史貫時的(文學史)辯証發展過程中去認識。然後配合「釋名以章義」、「敷理以舉統」的理性概念(客觀形式規範)以及主體性情等,在此時間與主客空間辯証融合的架構上去作思考,才能括約出文體的知識來。此文對徐復觀自一九五九年提出「文體論」以來,學界近三十年的論辯作一總結,足以展現學術研討的完整歷程與理論深化的軌跡。【16】

16詳第四章第二節「研究對象.專題.文體論」。

至如龔鵬程〈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自述道:「我這篇文章,乃是順著他(蔡英俊)的講法更進一解。」固知此文是對蔡書的回應【17】,如「對於舊典範的質疑」引述蔡書「自然」詮說,評論道:「這個自然,可通之於劉勰原道的道,也可具形為山水詩和物色、形似之觀念。」乃朱自清〈詩言志辨〉以來「集大成的講法」。文末復肯定蔡氏所提出的「情景交融」,「使兩漢美刺諷諭的比興說與晉宋物色觀念之間有了內在的關聯」。其他如風格、風骨、通變等,都有系列且相互關連的論辯。【18】可見學者們對他人論著保持著自覺深省與回應墾拓的態度。

17見《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

18詳第四章第二節「研究對象.專題」。

故從上述台灣學者以求是認真的問學精神來不斷突破自我,與「根柢無易其固,截斷必由己出」的優良學風,顯現出深具延展特性的學術生命活力。

 

伍、時代性

   

台灣學術雖根基於古代傳統,但同時亦關注現代,故《文心雕龍》研究在論題與方法上,都能與現代緊密結合。在論題上,如李景榮有二文分別對創作論、批評論作現代詮釋與運用,一是〈文心雕龍創作論與現代文藝技巧〉,將劉勰創作理論和現代文論相較,作為現代文學寫作的指導,如在〈練字〉篇說:「有的新詩作家,喜好創新詞,用怪字,以刻畫多變的社會事物和他個人的幻想,……這都是『練字』不精的流弊使然。」〈夸飾〉篇說:「時至今日,已由『夸飾』到幻想,『詭濫』如科幻小說一類的夸張。」都貼近現代各體文章來談【19】。二是〈文心雕龍批評論與現代文藝批評〉,如〈知音〉篇「觀奇正」,首先據〈定勢〉篇說明「奇正」;接著引朱光潛、廢名氏等論現代詩的寫法;然後指出現代詩追求新奇的毛病:「不要像少部分新詩作者,在辭彙上,在句法上,在邏輯上,在形式上,刻意求其新奇。」【20】

19詳第六章第三節「文術論」。

20詳第六章第四節「文評論」。

其他如沈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蔡慧怡〈《文心雕龍.比興》說的現代觀〉、陳信元〈現代的《文心雕龍》:「騁思樓隨筆」論散文〉、王師更生〈試探《文心雕龍》在國文教學上的適應性〉、林登順〈《文心雕龍》之經學思想與兒童讀經教育之關係初探〉等皆是。【21】

21分別詳第五章第三節「文術論」、第四節「文評論」與第五節「其他」。

至於研究方法上,與美學、修辭學等現代學科相結合,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來研究等,都是《文心》走向現代的表徵。【22】

22詳第四章第二節「研究方法」。

故將《文心》理論作現代闡釋,或據之來評論現代文學,對現今文藝理論與實際創作都有啟發指導作用,深具時代精神與意義價值。

 

陸、時效性

 

台灣學者能快速掌握世界龍學資訊與研究成果,此可從其具體引用的參考資料中見出端倪,如一九八一年王夢鷗《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說:「今人或據宋僧祖琇《隆興佛教編年通論》」,指的是一九七八年李慶甲〈劉勰卒年考〉一文。在短短的二、三年間,能夠取得並加以徵引,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實為不易。

另外對域外論著翻印的速度之快,幾乎到了與正式版本同步發行的地步,亦反映出台灣龍學對時效的重視與把握。尤其在海峽阻絕之際,能如此迅速獲得彼岸最新研究成果,在時效上的搶得先機,大有助於學術研究,乃成為台灣龍學的特色之一。【23】

23詳第三章第二節「與域外學術交流」。

 

柒、計劃性

 

台灣學者的研究多在計劃中進行,有的學者專注於全面性整體宏觀的把握,如王師更生的各方面研究。有的學者則致力於某一論題的深化或應用的推廣,如李瑞騰從事系列的作家論研究;游志誠以《文心》理論來驗証卜辭、《周易》、《文選》等實際作品,由研究者或作通盤性的考量,或僅集中於某一焦點上,足見各家研究都是有計劃地進行。【24】

24詳下「並重性.全面與側面」、「理論與實際」。

此外,學者的計劃不但具體實踐在自身的研究上,還有將其指導的學位論文納入計劃裡的一環,作有計劃的指導,如王師更生指導的論文,校注有黃注紀評、黃侃《札記》二部【25】,加上王師自己對范《注》的研究,對清末民初的重要龍學論著,作了全面探究。至於《文心》理論內涵,有文原論、文體論、文評論的四部【26】,加上王師對聲律、風骨、風格等文術論的研究,對全書各論都做了精深的研究。外延方面有考據、影響二部【27】。方法上有與美學結合及比較研究二部【28】。思想有經學與佛學二部【29】。足証王師是在完密周全的整套計劃中進行的。

25分別是溫光華《《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魏素足《黃侃及其《文心雕龍札記》之研究》。

26分別是張秀烈《《文心雕龍》「道沿聖以垂文」之研究》、黃端陽《文心雕龍樞紐論研究》、劉渼《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呂立德《《文心雕龍.時序》篇研究》。

27分別是顏賢正《《文心雕龍》述秦漢諸子考》、陳素英《《文心雕龍》對後世文論之影響》。

28分別是吳玉如《劉勰《文心雕龍》的審美觀》、朴泰德《劉勰與鍾嶸的詩論比較研究》。

29分別是蔡宗陽《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方元珍《《文心雕龍》與佛教關係之考辨》。

另如李中成自述花了五年時間誦習、今譯、辯辭,得三十萬字後,始得以論評而撰成《文心雕龍析論》一書,中間經過了漫長的歲月與循序漸進的過程,都是有心的計劃。

可見台灣學者多在完備的計劃中執行其《文心雕龍》研究。

 

捌、並重性

 

一、全面與側面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學者有作全面通盤地把握,也有偏重於其中某一側面。

全面研究,注意到學問的大全,討論到學術的本原,明白文學的最後境界在那裡【30】。今觀王師更生論著,有文字版本的考校、注釋語譯及文獻資料的箋証考訂、思想觀念的闡發、理論內涵的深抉、體系結構的析論、年譜成書的釐訂、地位價值的確立、研究綜述與摘要、論文集的編撰、普及推廣與實際應用並重等,研究範圍相當寬廣,理論辨析精深完備,是全面研究的代表。【31】

30參《中國史學名著.劉知幾史通》頁一六二、一六四,三民書局一九九九年。

31王師論著,若套用西方理論,可謂涵蓋了「方法論」、「觀念論」、「知識論」、「目的論」各層面,如〈如何研讀文心雕龍〉開示研讀的方法,屬方法論;〈劉勰的文學三原論〉探討文學的本原、自原與變原,屬觀念論。至於探究《文心雕龍》的經、史、子及美學等,可謂廣泛接觸到「知識論」。又〈試探文心雕龍在國文教學上的適應性〉、〈劉彥和文學創作的理論體系與實踐〉等,就其功用言,自屬「目的論」。

側重於某一方面的,如李瑞騰強調研究「作家論」的重要性,不但撰著二篇系列論文以為示範,且在〈評介《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中,建議沈氏在批評實例中用「作家論」方式,從作家、作品、文學主張等方面,來和劉勰的批評原理、方法相印証【32】。又游志誠對理論與實際結合提出重要呼籲,並撰著系列論文(詳下「理論與實際」)。其他還有致力於修辭學的,如蔡師宗陽、沈謙、胡仲權等都是【33】。

32李文詳第四章第一節「研究對象.專題.作家論」及第六章第五節「其他.評介與研究」。

33詳第四章第二節「研究方法.與學科結合.修辭學」。

故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全體把握與側重研究上是雙管齊下的。

 

二、宏觀與微觀

宏觀研究是對整體的辨識,尋繹其基本規律和總體特徵,較著眼於理論上的總結。今觀台灣《文心雕龍》研究,有以歸納法探討《文心》的基本思想與文學觀;又綜合研究專著高達十三部之多,單篇綜論亦有二十餘篇;論文集的編撰,注重納入世界龍學成果;在質疑與批判方面,有針對域外學者的【34】,故無論在研究或視野上,都能從宏觀角度切入。

34分別詳第五章第二節「思想」及第三節「綜合研究」,第六章第五節「其他」。

微觀研究是個別深入的探討,較著眼於歷史層面,今觀台灣《文心雕龍》研究,有對字詞、術語的辨析,如通變、文質、比興、知音等都各有二部以上的專著【35】,在微觀研究上績效頗佳。

35詳第四章第一節「研究對象」。

故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宏觀與微觀研究上是並重的。

 

三、還原與創發

還原性研究,是古代文論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其目的在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盡可能貼近於歷史【36】。今觀台灣《文心雕龍》研究,重視傳統校注工作,專著有十六部之多。其他如術語研究、理論闡發等多採用內証法、劉勰的自為法及結合時代思潮背景等,對《文心》體系亦依〈序志〉及原有篇次來架構,在還原性工作上做得相當周全。

36中國古代文論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模糊性、多解性,而現代人先入為主的觀念,亦影響其視角和價值取向,必須注意在特定文化背景和歷史語境中進行解讀。並對中國古代文論作整體的把握,尋繹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勾勒其總體特徵。參張海明《回顧與反思―古代文論研究七十年》頁二四○至二四一。

創發性研究,是在未超出材料允許的範圍中,給傳統的觀點、命題、範疇以新的解釋,其目的是為新的理論建構尋找支點,關注它在今日的有效性,而不是曾被賦予的含意【37】。今觀台灣《文心雕龍》研究,注重與現代文學、西方理論及新興學科的結合、以古今中外實際作品加以驗証等,都將《文心》理論推闡到現代、西方及各領域中,在創發性研究上頗有成效。

37參同36。

故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還原與創發上是並行的。

 

四、理論與實際

    台灣學者對理論與實際結合直接提出呼籲的是游志誠,有鑑於過去龍學偏重於理論的闡述,較少涉及理論的應用,故說:「龍學廣泛運用於今古體類之實際批評,才是龍學最終之目標」、「是今後龍學研究的方法之創新,以及成果之突破。」【38】

38見其〈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易經》文學〉、〈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周易》文學〉。

理論與實際結合有二種情形:一是古為古用,二是古為今用。「古為今用」見本節「現代化」。此處僅就「古為古用」的二種類型來談:

一是運用劉勰理論來印証《文心》原文,如蔡師宗陽〈《文心雕龍》之對偶類型〉,依句型、寬嚴、內容來析論《文心》所用的對偶類型。其〈由劉勰六觀析論文心雕龍〉,以〈知音〉六觀詮証《文心》全書;又〈《文心雕龍》的修辭義〉,以譬喻義、引用義、節縮義、倒裝義來印証《文心》。又胡仲權〈論《文心雕龍》之裁章修辭藝術〉,以《文心》原文為主,析論其裁章修辭的藝術表現等。【39】

39蔡、胡之文詳第六章第四節「文評論.知音」、第四章第二節「研究方法.與學科結合.修辭學」。

二是運用劉勰理論來驗証古代作品,如游志誠的四篇以卜辭、《易經》、《文選.陸機演連珠》為對象的論文。其中《易經》的二篇尤值得注意,游氏釐清《文心》與《易》的關係,認為《文心》視《易》為本原論,然是《繫辭傳》易理的引伸,非就《易》的卦爻辭直接取義,〈宗經〉篇言《易》為論說辭序之首,皆《易》的傳文【40】。故他的〈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易經》文學〉、〈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周易》文學〉二文,僅就《文心》與《易經》卦爻辭來談。至其〈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卜辭文學〉、〈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文選作品〉二文,亦將《文心》由文論層次導向實際批評的層次。【41】

40游志誠〈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周易》文學〉:「就傳文即所謂十翼而言,序卦雜卦有如序體,乾坤二卦文言有如說體,繫辭傳綜述《周易》一書全書體例思想,可看作是論體與辭體。」、「《周易》的經文,即卦爻辭,都是用『象』表現,以象見意,跡近形象語言的寫作,它不會是論說與辭序四體的筆法。」

41分別詳第六章第三節「文術論」、第二節「文體論.書記」、第四章第二節「研究方法.關係聯想法與範疇法」、「圖示法」等。

其他如林金泉〈風格之驗證:《文心雕龍》作品分析論蠡測〉、卓國浚《文心雕龍之建安七子論》、歐天發〈由《文心雕龍•諧讔篇》論俗賦的義涵〉、龔顯宗〈從《文心雕龍.正緯》篇看先秦兩漢讖緯性童謠〉、李渝福〈從《文心雕龍》批評論的觀點看謝靈運詩二首〉、鄭毓瑜〈「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情識〉、陳忠和《從劉勰『六觀』論張岱小品文》等,皆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範例。【42】

42分別詳第四章第一節「研究對象.專題.風格論」與「作家論」、第五章第二節「文體論」與第四節「文評論」。

 

五、普及與學術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有深入淺出的導讀、讀本、評介之類普及推廣的論著;也有專家學者的專門研究及博碩士學位論文等屬於高深學術的論著。故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普及與學術上是並重的。【43】

43詳第六章第五節「其他」及博碩士學位論文等。

 

六、集體與個別

台灣《文心雕龍》集體研究,具體實踐的有黃師錦鋐主持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的前身)中文系期間,以二年時間定期聚會研討,並將十五位教授的研究成果編成《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僅止於計劃中的有李師曰剛〈《文心雕龍》專書研究緣起〉,為一項集體研究計劃,擬在台灣師範大學推行為期四年的集體研究,期能達成集斠、廣注、析理、直解、今譯、外譯、綜論七大目標【44】,惜限於環境等各方面因素,未能實行。

44其標題為:一、集斠疑文,恢復本面。二、廣注難詞,打破理障。三、詳析題材,發揮義蘊。四、散文直解,疏通致遠。五、口語譯白,普及大眾。六、外文翻本,交流國際。七、綜合研究,擴展成果。

    至於學者的個別研究,多屬自發性的研究。故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集體與個別研究上是並行的。

    除上述特色外,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特重經學方面的探討,除有三部以上的學位論文專門討論外,近二十篇的單篇論文也從不同層面切入研究【45】,並提出《文心雕龍》是「中國文論中的經典」。又自徐復觀提出「文體論」以來,此一近於風格的論述,與〈明詩〉以下二十篇「文體論」,此兩種名同實異的「文體論」,在台灣並行不悖。另外,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方法與領域上亦各有特色,方法上特重比較法與圖示法,比較法分別與《老》、《莊》等十餘部中國古代子學、文論、史學等鉅著相較,復與西方比較詩學等相較,有專著近十部、四十餘篇論文,成果相當可觀;圖示法的運用亦得心應手,各種研究幾乎都製成表格來輔助說明。又資訊時代的來臨,龍學與科技的結合已建立起《文心雕龍》資料庫、檢索系統與網路等,以上從《文心雕龍》研究的具體成果中歸納出來的各方面特點,足見台灣龍學有鮮明的特色。

45詳第六章第一節「文原論」。觀《文心雕龍綜覽》中,大陸學者關於〈原道〉篇的論文收錄七十三篇,〈宗經〉篇僅有九篇,由如此懸殊的比例,可以想見他們多麼不重視經典方面的研究。

    今觀李師曰剛在《文心雕龍斠詮.序言》裡提出董治《文心》的「真善美」理想境界,說道:

      所謂「真」,指文字斠訂精確,文章繹解信達,而求其實質之本真。所謂「善」,指題旨闡發透闢,詞義詮釋詳明,而求其體用之完善。所謂「美」,指辭說鋪敘雅麗,關節排比清新,而求其形式之優美。

從上述特色中,可以看到台灣龍學向「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追求,已有具體的成效。

 

第二節          台灣龍學的地位與價值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起步甚早,各方面的研究都能居於領先,故在世界龍學史上有其重要特殊的地位;又從其研究領域涉及各層面、研究人員眾多、在學術界備受重視及其影響深遠等方面,足見其顯學的地位。至於它的開創之功,亦深具意義與價值。

 

壹、地位

 

以台海兩岸分隔以後來看,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時間上起步甚早,根據資料顯示,一九五五年許可發表的〈讀文心雕龍〉,是「龍學由誕生時期轉入發展時期的一個里程碑」,為當時大陸僅見的古代文論研究的少數篇章之一【46】;次年始有郭紹虞、黃海章、吳林伯等人的《文心雕龍》研究論文【47】。但相較於台灣在一九五一年就有童壽〈〈答李翊書〉的養氣和《文心雕龍》的養氣〉;一九五三年有廖蔚卿〈劉勰的風格論〉等,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當代龍學史上的早發地位是可以確立的。

46牟世金語,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序—「龍學」七十年概觀》頁十四。

47參周興陸〈廿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學術理念的進程〉,中國古代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年上海復旦大學。《文心雕龍綜覽》頁三三九。

    且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許多方面較早獲得具體成果,在世界龍學史上居於早先領導的地位。雖然大陸在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四年約十年間,發表了百篇以上的論文,但多屬校注方面。且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間所有的學術活動都被迫中斷,一九七八年以前幾乎沒有重要論文發表。反觀台灣同時期的論著,不但在專門著作的總數上超過大陸十餘部,且有博碩士學位論文、別集與總集等論文集、書目與研究綜述、中英對照本等【48】,從其不斷開創新局與多元豐富的發展,以及研究上深具學術價值、注重全面綜合研究、理論深化等各方面來看,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確實較早取得優先領導地位,此一事實,大陸學者張海明也承認道:「若以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研究而論,(台灣)在不少方面較大陸學者處於領先地位。」【49】

48見牟世金《台灣文心雕龍研究鳥瞰》頁一二二、頁二。另詳第二章。

49見《回顧與反思―古代文論研究七十年》頁二六八。

又台灣《文心雕龍》研究被譽為「顯學」,此可從其研究的領域與人員以及影響等方面來看。在研究領域上,有與現代哲學、美學、修辭學、心理學、史學等學科相結合,有與中國古代子學、史學、文學等鉅作與西方詩學相比較,故涉入的領域極為寬廣。至於研究人員,分別來自中文、英文、哲學、史學、教育等不同學術單位,又其身分從中小學教師到大學教授與一般人士都有,所投入的人力已逾百人,人數極夥。且其影響深遠,分別對學者研究、六朝研究、中國文學史與批評史、研究風氣等方面都有影響(詳下節),足見其顯學的地位。

 

貳、價值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比較方法、專題探討、學位論文、全譯本、綜合研究、論文集編撰、集大成的鉅作,以及中英對照本的出版、資料庫檢索系統等方面,都有首唱之功,深具意義與價值。

在研究方法上,一九五一年台灣首篇《文心雕龍》研究論文童壽〈答李翊書的養氣和文心雕龍的養氣〉,就用了比較方法。故比較方法在台灣《文心雕龍》研究有其特殊重要地位,不但運用最早,且與台灣龍學同步發展。由比較的層面遍及古今中外,涉及各門學科,歷來論著高達四十餘篇與八部專書等方面來看,知其成果最為豐碩【50】,大陸學者毛慶其對台灣學者較早運用比較方法多加以肯定【51】。

50詳第四章第二節「研究方法.善用科學方法.比較」。

51見毛慶其選編《台灣學者中國文學批評論文選.後記》頁三六九。

在專題上,雖然「風格論」、「文體論」等論題很早就受到重視【52】,但以專文加以探討者,首推廖蔚卿〈劉勰的風格論〉與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

52如許文雨《文論講疏》。

在學位論文方面,一九六四年出現首部龍學學位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李宗慬的碩士論文《《文心雕龍》文學批評研究》,較香港等地都來得早【53】。

53如一九六七年香港中文大學石壘碩士論文《文心雕龍的本體論》。

世界最早的白話全譯本,是一九六八年李景榮《文心雕龍新解》,乃「用語體散文形式,有系統整理《文心雕龍》的第一部書」,大陸學者牟世金對此多表稱許【54】。觀作者自述:「言興復文化,言課授學子,竊以創此編之譯,為首要之圖」,可知其首創的用心。

54見牟世金《台灣文心雕龍研究鳥瞰》頁一二二。李中成《文心雕龍析論》曾呼籲要有兩種譯本:「簡要的文人口語式的語譯本」、「完全意譯重寫的今文本(形態完全現代化的單篇專文)」。前者實已出現,而後者則有待「直解」之類。

在全面系統綜論方面,一九七六年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被譽為第一部「全面而系統」的龍學專著,其獨到的成就,「不僅獨步當時,至今仍無出其右者」【55】,具有重要價值與地位。【56】

55見牟世金《文心雕龍鳥瞰》頁七七至八三。「在此書之前,台灣雖已出版十五、六種有關論著,但大都是論文集或校注釋譯,個別略具系統性的論著,也只是對局部內容的研究。」

56詳第五章第三節「綜合研究」、第六章第五節「其他.論文集」。

最早綜輯世界龍學成果的論文集,是王師更生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粹》,以十年之功,從廿六種雜誌學報中選出八大類三十八篇、世界五大地區的三十五位學者論著,包括台灣九位、大陸十四位、香港九位、星加坡一位、美國一位、韓國一位,足為近七十年世界龍學成果的代表,對世界龍學有極大的貢獻【57】。

57詳第六章第五節「其他.論文集」。

最早集大成的鉅製,是一九八二年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詮》,為一部兼有校、注、譯、論的全面性著作,乃「博采眾長而勤以己力」之鉅作【58】,計有二五八○頁,一百六十多萬言,「實為海內外龍學之第一巨制」。有「黃《札》、范《注》、劉《釋》、楊《校》的優點」,被譽為「集大成」者。【59】

58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詮.例略》第一條自述該書是「折衷諸說」。

59參王師更生〈當代《》著作述評〉、〈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文心雕龍導讀》頁八四。牟世金《台灣文心雕龍研究鳥瞰》頁十、十六、二十、二四至二九、九八至一○三。

    其他還有中華書局一九七○年出版的施友忠《文心雕龍》,是最早的一部中英對照本;台灣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文心雕龍》,是世界最早且最完備的《文心雕龍》資料庫與檢索系統。

綜上可知,台灣《文心雕龍》研究有早發、優先領導與顯學的地位,且有首唱之功的價值。

 

第三節          台灣龍學的影響

 

    《文心雕龍》對中國文學與文論的影響,誠如王師更生說:「凡論文學思想、文學體裁、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屬於文學理論之事者,無不借重劉勰的《文心雕龍》,作為立說的依據。【60】」由於《文心雕龍》影響深遠,對它的研究同時發揮了影響作用,以下從對世界龍學、對學者研究、六朝研究、中國文學史及理論批評史四方面來看其影響。

60見〈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

 

壹、對世界龍學的影響

 

台灣龍學論著豐富、理論深刻、頗多創發,受到世界龍學的重視,從域外學者的徵引、台灣學者赴海外講學,可以看出直接的影響;大陸轉載台灣龍學論著,對其研究亦造成影響;而台灣學者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則擴大了影響力。

域外學者徵引台灣龍學論著,香港,如陳耀南〈《文心.風骨》群說辨疑〉會通六十五家十種看法,收入台灣學者十一人的五種看法;黃維樑〈文心雕龍六觀說和文學作品的評析〉,引用王夢鷗《文心雕龍》,又其〈精雕龍與精工瓮〉引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袁燕萍〈釋《文心.定勢》篇「因情立體,即體成勢」義〉,用了近半篇幅對徐復觀文體論提出討論。美國,如林中明〈劉勰和文心裡的兵略思想〉引述王師更生、沈謙等論著;蔡宗齊〈文心雕龍與傳統文學觀框架和傳統文論的系統性〉,引用侯迺慧〈由氣的意義與流程看文心雕龍的創作理論〉。日本,如戶田浩曉〈文心雕龍小史〉引述王師更生、張立齋等論著;安東諒〈圍繞文心雕龍神思篇〉引述李宗慬《文心雕龍文學批評之研究》;甲斐勝二〈關於文心雕龍下篇篇次排列的一些問題〉引述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詮》。韓國,如金慶國〈文心雕龍風骨篇義析論〉引述徐復觀〈中國文學中的氣的問題—《文心雕龍.風骨》篇疏補〉;彭鐵浩〈文心雕龍文學論的折衷性格〉引用王師更生《文心雕龍新論》。新加坡,如楊松年〈文心雕龍的文學本末觀〉引用王師更生論著。大陸,如牟世金《劉勰年譜匯考》,所引十六家中有六家是台灣學者論著【61】;趙福海〈文心時序篇與文選時義觀比較研究〉引述王師更生《文心雕龍新論》;張文勛〈文心雕龍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引用王師更生〈隋唐時期的龍學〉;馮春田〈論劉勰〈原道〉之「自然」說是《文心雕龍》文章美學的理論基礎〉引用王師論著;盧永璘〈從文心雕龍慎用文學說起〉引用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等。

61分別引用張嚴〈劉勰身世考索〉、王師更生〈梁劉彥和先生年譜〉、王金凌《劉勰年譜》、李師曰剛〈梁劉彥和年譜〉、龔菱〈劉勰彥和先生重要事略繫年表〉、華師仲  〈劉彥和簡譜〉。

從世界各地學者的徵引,可見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對世界的影響是直接且普遍的。其中尤以王師更生論著被引用最多,影響顯著。

至於台灣龍學專家赴港、新講學,如潘師重規、高師仲華、王叔岷、王師更生等,對香港、新加坡等地龍學亦有直接的影響【62】。

62詳第三章第二節「與域外學術交流」。

另外大陸選錄台灣龍學論著【63】,乃基於學術研究上的需求,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台灣學者中國文學批評論文選》,韓泉欣〈文心雕龍的雅俗之辨〉引述其中沈謙論文,可見其影響。

63詳第三章第二節「與域外學術交流.大陸」。

而台灣積極參與國際學術舞台,亦擴大其影響力,如一九九九年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舉辦的「《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對二千年鎮江「《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就有明顯的影響,如議程的設計與會議的進行,鎮江會議脫離了大陸一般研討會的模式,顯而易見是規仿台灣研討會的模式;又韓泉欣在鎮江發表的〈文心雕龍的雅俗之辨〉,引述方元珍在台發表的〈劉勰與民間文學〉,足見其影響是立竿見影的。

故台灣龍學對世界《文心雕龍》研究有直接深遠的影響【64】。

64台灣龍學對歐洲的影響較弱,此與缺乏適當全譯本與當地龍學不興有關,故宜注意加強聯繫。

 

貳、對學者研究上的影響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對學者研究上造成的影響,有三種情形:一是學者將其《文心雕龍》研究成果推展到其他研究上去。二是由於學者的其他研究關涉到《文心雕龍》,從而進一步來研究《文心雕龍》。三是學者的《文心雕龍》研究與其他研究交互影響。

第一種情形,如王師更生對《文心》深造自得,啟發他的一些研究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如《中國文學的本源》一書,以經典為中國文學的本源,探究經典對中國文學思想、體裁、創作、批評等方面的影響,多引《文心》原典及龍學論著加以印証。

第二種情形最近越來越普遍,較早如張仁青《駢文學》第五章專論「麗辭褱寶―《文心雕龍》」,有劉勰著作旨趣與文學思想體系、《文心》文學理論探賾與對後世文論影響。他在次年出版的《文心雕龍通詮》,乃此章的單行本。

又王文進《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為台師大國研所碩論,隨後他有〈「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解─兼評J.D Frodsham「中國山水詩的起源」一文〉,是龍學專門論著。

最明顯的例子是游志誠,他在《昭明文選學術論考》列有專門章節來討論《文心》,如《文心雕龍》的雜體學、〈定勢〉之勢與文類空間、〈物色〉篇引述的六朝物色詩、「物有恆姿,思無定檢」的實例分析、《文心》言志與〈物色〉言志、〈明詩〉言志與〈物色〉言志、《文心雕龍》的賦學理論、〈隱秀〉篇偽文考、《文心雕龍》雜文理論等。書中參酌大量龍學論著,如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詮》、王師更生《文心雕龍讀本》、王夢鷗《文心雕龍》等。在「文類批評詞彙」復提及徐復觀、王夢鷗、龔鵬程、顏崑陽等對《文心》文體論的系列討論,指出「凡屬文體之理論層次各方面所及問題,至此已討論至細矣。」

其後,游氏的幾篇論文都是環繞《文心》立論,將《文心》理論與實際作品相印証。

另外如盧景商《六朝文學體裁觀念研究》,為中央大學碩論,多就《文心》文體論立說。他的二篇《文心》論文,是後續的進一步研究。

第三種情形,如簡師宗梧是辭賦專家,亦重視《文心》研究,有《文心》的專門研究,如〈就《文心雕龍.神思》篇談漢賦的欣賞〉;在其辭賦研究中,《漢賦史論》一書徵引《文心》各篇理論與龍學論著【65】;又《賦與駢文》一書在先秦至魏晉六朝賦與駢文部分,多據《文心》立說。

65見頁二○五,注七引周鳳五〈由文心辨騷、詮賦、諧讔論賦的起源〉。

另外,從學者在其專書裡多收入《文心雕龍》研究論文,亦可略窺其影響,如廖蔚卿《六朝文論》,有緒論、文德、文質、通變、文氣、神思、風骨、文體、修辭、聲律、批評十一章。多以《文心》為論點,如第八章論《文心》文體分類。十一章論劉勰六觀法等。附錄「《文心雕龍》三論」收〈劉勰的創作論〉、〈劉勰的風格論〉、〈劉勰論時代與文風〉三文。又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收《文心》論文九篇。張健《中國文學散論》收〈劉勰的詩論〉、〈劉勰論復古與創造〉。他在《中國文學批評》第四章亦專論「劉勰的詩論與創作論」。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收〈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文心雕龍的價值與結構問題〉、〈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三篇。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收〈體勢〉、〈《文心雕龍》知音觀念析論〉、〈論《文心雕龍》「辯証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等。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收入〈「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情識〉。

故學者涵詠《文心》日深,無論其研究是否以之為主,仍多環繞它立說【66】,影響實大。

66如龔鵬程〈試論文學史的研究〉,李正治編《政府遷台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頁二九六,學生書局一九八八年。

 

參、對六朝研究的影響

   

台灣在中國文學或文論的研究上,凡涉及六朝者莫不取資於劉勰《文心雕龍》並藉重龍學成果。今觀學者對《文心》文體、氣、風格等的辨析,尤其明顯地影響到學位論文:

文體,如賴麗蓉《從思維形式探究六朝文體論》,為台師大碩論,有專章討論《文心》文體論,其第四章「六朝文體論的完成―《文心雕龍》文體論之建樹」論「視文學創作為文體的創造」以及文體創造的決定性因素與其限制原則等,引述徐復觀、沈謙、蔡英俊等對《文心》文體的析論【67】。並參考了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張仁青《文心雕龍通詮》、王金凌《文心雕龍文論術語析論》等專著及廖蔚卿、齊師益壽等論文。她的〈《文心雕龍》「文體」一詞的內容意義及「文體」的創造〉即出自此書。

67分見頁一○七、一○九。

其他關於文體的碩士論文,如中央大學盧景商《六朝文學體裁觀念研究》與賴欣陽《魏晉六朝文體觀念考析》、台師大諸海星《中國文體分類學的研究》等,都受到台灣龍學「文體論」的影響。

氣,如張靜二《中國文學批評上「氣」的研究》,為台大哲研所博士論文,其〈劉勰的養氣說〉出自此書。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究》,為台大中研所碩論,其〈《文心雕龍》的辭氣論:兼論辭氣品鑑與人物品鑑的關係〉出自此書。此二部以氣為主的博碩士論文,不但直探《文心》理論,並引述《文心》氣論方面的研究成果。

風格,如蔡英俊《六朝風格論之理論與實踐探究》,為台大中研所碩論,其〈「風格」的界義及其與中國文學批評理念的關係〉源於此書,用了近五分之一篇幅探討《文心》風格論,並引述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等【68】。

68詳第四章第一節「研究對象.專題.風格論」。

另外如陳明昌《六朝緣情觀念研究》,為台大中研所碩論,參酌的龍學論著有齊師益壽〈劉勰的創作論與陸機文賦的比較〉及王師更生、王金凌沈謙等論著【69】。他的〈從「身―心―世界」之關係論《文心雕龍.神思》篇〉,是此書的後續研究。

69此書更名為《緣情文學觀》,台灣書店一九九九年。見頁一○六及參考書目。

除對學位論文的影響外,在各種學術研討會亦見其影響,如魏晉南北朝學術研討會,一九八七年第一屆「中國文學批評研討會」,有蔡英俊〈知音說探源―試論中國文學批評的基本理念〉,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來探究《文心雕龍.知音》篇,言「劉勰所選用的『知音』一詞及其所蘊涵的理解活動,反而深切標示中國文學批評傳統的基本旨趣。」復據近代學者的定論,言其歸屬於文評論。【70】一九九一年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一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有陳昌明〈從「身―心―世界」之關係論文心雕龍神思篇〉、廖美玉〈文心曹植說〉。【71】一九九四年香港中文大學中語系主辦「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有顏崑陽〈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蔡師宗陽〈文心雕龍修辭理論對後世的影響〉、李瑞騰〈曹植:思捷才俊,詩麗表逸―文心雕龍作家論探析之二〉。【72】一九九八年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有蔡師宗陽〈由劉勰六觀析論文心雕龍〉、游志誠〈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文選作品〉。【73】

70此文又題為〈「知音」探源―中國文學批評的基本理念之一〉。詳第六章第四節「文評論.知音」。

71見《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2見《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

73見《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比較文學的學術研討會,如一九九四年台北第四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有四篇環繞劉勰《文心雕龍》立論的,一是樂黛雲Yue, Daiyun〈Yan言, Xiang象, Yi意(Word, Symbol, and Meaning)〉。二是謝耀文Tse, Yiu-Man〈Fu賦(A. Narrative-Descriptive Mode; B. a Genre: Rhyme-Prose)Bi比(Similaic Analogical Mode) Xing興(Evocative Associative Mode)〉。三是紀秋郎〈Tongbian 通變(Tradition and Change)〉。四是蔣原倫〈Shi Yan Zhi 詩言志〉。【74】

74見Tamkang Review24:3/4春夏號一九九四年。

由上述各種學術研討會發表大量《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反映出台灣《文心雕龍》研究風氣鼎盛,造成廣泛的影響。

 

肆、對中國文學史、文學理論批評史的影響

 

台灣學者在撰著中國文學史與理論批評史時,多直接列有專門章節討論劉勰與《文心雕龍》,且多引述龍學論著。 

中國文學史方面,通史如孟瑤(楊宗珍)《中國文學史》,論《文心雕龍》體系,言〈原道〉四篇為總論;〈辨騷〉至〈書記〉二十一篇為文體論;〈神思〉至〈隱秀〉十五篇是創作論;〈指瑕〉以下九篇是文評論。又褚柏思《中國文學史話》列有「十四、劉勰―第一位文學批評家」。葉師慶炳《中國文學史》,有「劉勰與《文心雕龍》」一節。王小虹《中國文學史探索》有「九、本格化批評之頁開啟,批評的巨擘―劉勰精神,開啟『詩』的欣賞心扉」。斷代如張芳鈴《建安文學之探述》,依《文心雕龍.明詩》以下二十篇篇目上的文體,將建安作品分列於其下。阮雋釗《魏晉南北朝文學略論》有「劉勰與《文心雕龍》」一節。分體文學史,如張敬文《中國詩歌史》有《文心雕龍》一節。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方面,如蔡芳定《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之美學批評法》,第四章第三節「劉勰之美學批評」探討〈知音〉六觀的審美準則。

又王金凌在《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第五章「儒玄疊璧」專論《文心雕龍》,佔全書三分之一。首節「《文心雕龍》體系」,乃其〈《文心雕龍》體系—《文心雕龍》體系的思想與歷史基礎〉一文【75】。次節「文學原理」,先溯「文」之源於形而上的「道」,道顯其用於萬物之文,人在萬物中以其智創文化之文;文學的要素是情信志足與言文辭巧,其中含文類與文體兩層面,基本的文類是五經,文體的要素有六(六義),這是就「理」而言。第三節「文類與文體論」,言〈明詩〉以下二十篇乃以事証理。劉勰解說文類方式有外延(原始以表末、選文以定篇)、內涵(敷理以舉統)、功能(釋名以章義)三種,外延定義有舉例作用,但無法瞭解各文類的特性;內涵定義所敘述的特性都是文體描述語。若從靜態看,文類與文體關係是相應而固定的;從動態看則是辯証的。第四節「想像、情志與技巧」,言劉勰把文學活動分為三過程:一、創作前的一般認識,論想像、論文體(〈體性〉說明文體與個性的關係;〈風骨〉說明文體與情志的關係;〈定勢〉說明文體與文類的關係;〈通變〉說明文體變遷中的抉擇)、論情志與物色的關係。二、創作技巧(以〈總術〉說明文術之由;以〈鎔裁〉為總說;以〈附會〉為結論)。三、批評(〈知音〉,即第五節「文學的彼岸」)。

75詳第五章第二節「體系」。

此書由上、下篇的靜、動體系樹立其架構,並籠罩《文心》各篇理論,可謂具體而微。觀其辨析文類與文體的不同,顯係受徐復觀的影響。又引述王夢鷗〈文心雕龍質疑〉等,知龍學論著對它的影響。

    除上述四方面影響外,還對史學有影響,如汪榮祖《史傳通說》,參酌潘師重規〈續文心雕龍札記〉(頁二八九)等。雷家驥在《中古史學觀念史》引用王久烈等《語譯詳註文心雕龍》(頁五八九)等。

故從世界龍學論著大量徵引台灣《文心雕龍》研究成果,可知台灣龍學對世界有直接的影響。它對台灣學者各方面的研究,亦常造成連帶的影響。又《文心雕龍》研究的專題討論,對學位論文影響最大,而從各種學術研討會發表的《文心雕龍》研究論文,亦可見其研究風氣鼎盛的影響。從中國文學史及理論批評史特立專門章節來討論,可知其影響;尤其在史學、比較文學等領域,都可見到它的影響。

 

   結語

 

固知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在時間上佔有相當的優勢,在研究上注重各方面的並駕齊驅,在具體成果上亦頗多特點,故其特色明顯。復居於早發、優先領導與顯學的地位;且多有首唱之功的價值,故其地位重要、價值極高。它的影響,遍及世界,並深入台灣,不限於龍學本身,還及於學者自身的研究、學術風氣、六朝與文學史及各領域的研究,故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