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   

 

第六章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具體成果之三

 

第五節 其他

 

本節依次收入導讀、讀本、序跋、評介與研究、質疑與批判、研究綜述、論文集,未能歸入上述者併入雜殿於最末。

 

壹、導讀

 

導讀是指引性讀物,指導讀劉勰與《文心雕龍》的方法和順序。王師更生在此方面做得最為完備,不但有幾篇專論,且有一部專著。專文是〈如何研讀《文心雕龍》〉,說明在讀順序上,宜先讀〈序志〉篇,以知全書宗旨與體例。次讀卷一的五篇,以知文學的本原;若不能全讀,則〈原道〉、〈宗經〉、〈辨騷〉三篇必讀,以把握宗經「守常」與辨知變」、經雅麗的要旨。再讀卷二至卷五的二十篇,以知其文學體裁論。若不能全讀,則先〈明詩〉、〈樂府〉、〈詮賦〉、〈史傳〉、〈諸子〉、〈論說〉。又讀卷六至卷九〈神思〉以下十九篇,以知其文學創作論。讀時不必拘泥形式,如〈神思〉篇「疏五藏,澡雪精神」,須配合〈養氣〉篇;「博見」,須配合〈事類〉篇;「貫」,須配合〈鎔裁〉篇。其他如風格的類別和決定因素要讀〈體性〉篇,風格與語言關係要讀〈定勢〉篇等。至於〈總術〉聯繫文體與文術二論,則必讀之。復讀〈物色〉、〈時序〉、〈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以知其文學批評論。並介紹重要參考資料【72】。

72有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昀紀評、黃侃《札記》、劉永濟《校釋》、《注》增訂本、王利器《新書》、楊明照《校注拾遺》、張立齋《註訂》、饒宗頤《集釋》等。

導讀專著是《文心雕龍導讀》,十年後復有重修增訂本,修訂本介紹劉勰生平、《文心》性質、寫作背景,成書年代、內容組織、重要版本、行文之美、讀方法、預修科目、參考用書等,並附錄二篇研究綜述。不但較原書增加行文之美、預修科目及附錄一篇,且對原書內容做了頗多修訂。書中詳細介紹經學與史學為貫穿全書的「兩大脈絡」:

      這兩大脈絡,一是「經學思想」,一是「史學識見」。常人知道他有〈宗經〉、〈史傳〉二篇,殊不知在《文心雕龍》全書裡,「宗經思想」和「史學識見」成兩道縱橫交織的主流,「宗經」是劉勰的思想主導,「史

學」是劉勰運筆的金針。

王師此書在未增修前,問世十年間已行六版,足見巿場的需求與其影響力。王師在《文心雕龍選讀》中,也以〈如何研讀《文心雕龍》〉代序,介紹劉勰生平及《文心》的命名、特質、結構、觀點、脈絡及行文藝巧、讀順序。他的〈簡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也是導讀性質。而〈試探《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則引述文學史家對讀門徑的看法,如宋海屏《中國文學史》開示讀《文心》的次第,王師肯定其「較之他家之說尤為完密」,值得一讀。另外還有康橋版《國學導讀叢編》中的《文心雕龍導讀》與金楓、萬象圖書版的導讀本等,足見王師關注龍學的普及化工作。

有思兼(沈謙)〈從《文心雕龍》談起〉一文,也提示讀的三個步驟:首先洞明章句,尋味義,以印作品。其次上探師法,下尋求家法,以貫串源流與影響。再次通古變今,斟酌中西文學批評的理論與方法,以鎔鑄新說。強調從原典本身、史的立場與現代西方文論三方面入手,值得借鏡。【73】

73又見其《《文心雕龍評論發微.自序

至於華師仲  在《文心雕龍要義申說》立「次」一節,文極簡略,只有以下數語:「明旨〈序志〉。索源上篇〈原道〉至〈正緯〉。敷理―下篇〈神思〉至〈隱秀〉。取証―上篇〈辨騷〉至〈書記〉。會賞―下篇〈指瑕〉至〈物色〉。―下篇〈才略〉至〈程器〉。」其書「後言」也提示選誦若干篇,故華師從篇章入手,足資參考。

由於《文心》體大慮周,不易入門,故亟需導讀與指引,學者們能在自身精湛的學術研究外,兼顧到初學者的需求,深入淺出地介紹外延方面如作者、成書、時代與版本流傳,說明全書內容性質、理論體系以及參考用書等,並開示讀方法與順序,使初入門者能把握大體全貌,且有路徑可尋,對初學者貢獻極大。

 

貳、讀本

 

台灣各大學院校中(國)文系多開設有《文心雕龍》及其相關課程,早期上課教材,以《文心雕龍注》為主【74】。也有學者自編講義,把零星教材合為一編的,有易蘇民編《文心雕龍專號》為《大學文選》九、十期合刊,其中昇〈劉勰神思譯注被政大、成大、中原等校選入大國文。華師仲  《《文心雕龍要義申說為東吳大學講義。曹〈《文心雕龍》書後〉為輔仁大學講義。

74參王師更生《文心雕龍導讀》頁九九。

另有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校釋》為台師大講義。王師更生〈當代《文心雕龍》著作述評〉言其「稿草屢更,匡補闕,益完備。」一九八二年始增益為《文心雕龍斠詮》正式出版。

唯一以「讀本」命名的,要數王師更生《文心雕龍讀本》,是自一九七二年以來在台灣師範大學上課教材,籌思十年始成。綜各家體例上的優點,如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分「評」與「說明」、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詮》的「直解」以及戶田曉《文心雕龍譯註》。各篇正文前有解題,後有釋、語譯、集評、問題討論與練習,眉端有分段大意。故此讀本內容兼有校勘、注釋、翻譯、理論闡發等多重性質,為學者所喜用。

十年後王師復有《文心雕龍選讀》一書,「選例」言是為中文系及愛好者所編。共選十七篇,全書分之一強【75】。其體例是解題、正文、注釋、集評、賞析、圖解。「賞析」與「圖解」是此書最大特色,發揮其教學所長,賞析闡發全文旨趣與內容重點;圖解乃王師首創【76】,仿「課文分析表」將原文每句都加以析解,釐訂其關係與位置而以圖表示之。由於王師龍學論著喜用圖示法來輔助說明,上課也在黑板上將原文畫成分析表來講解,此書乃其上課實錄。

75十七篇依次為〈序志〉、〈原道〉、〈宗經〉、〈辨騷〉、〈明詩〉、〈神思〉、〈體性〉、〈通變〉、〈情采〉、〈鎔裁〉、〈章句〉、〈比興〉、〈夸飾〉、〈附會〉、〈時序〉、〈物色〉、〈知音〉。

76王師於「選例」言:「《文心雕龍》本無圖解,亦不聞何人為《文心雕龍》作圖解者,蓋編者本於多年從事教學的經驗,知《文心雕龍》之行文如大將行軍,步陣有法,結構得體,經統計歸納,著成表解。」

讀本性質的論著雖主要用於上課教材,然學者每每取以立說,如日本學者甲勝二在其數篇論文中皆引用李師曰剛《斠詮》。黃亦真《《文心雕龍比喻技巧研究.凡例》首條言王師《讀本》「綜合歷代校之優點」,故據以立論。鄭明〈劉勰的宗經論〉引曹〈《文心雕龍》書後〉說明文原於五經。華師仲  《要義申說》、唐亦男《講疏》等,皆學者的重要參考書籍,足見各家讀本亦具有高深的學術價值。

 

參、序跋

   

序跋有自序(跋)與他序(跋)二種;也有一篇錄古代序跋者,以下以單獨發表者為主:

自序方面,有張嚴〈文心雕龍校勘新補序〉說明注書不易校書尤難,故根據所搜羅的汪一元本、佘誨本、張之象本、兩京遺編本、凌雲本、梅慶生本等,對黃叔琳《輯注》作校刊。序中對單刻本、叢書本、選本、著錄、手抄本有廣泛的介紹。

張立齋文心雕龍考異.序,說明《考異》一書根據的版本有唐本、嘉靖本、音本、凌雲本、兩廣節署本等。並就唐寫本指出楊明照《校注》、王利器《新書》的失校處。復指《注》引陳漢章言〈宗經〉裡雜入王〈文章志〉是「孤証不足據」。

王師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序,說明修訂緣起,並比較原書和修訂本的異同,詳細比對二書的章節內容,言修訂本「掌握了《文心雕龍》『為文用心』的精神。把文原論、文體論、文術論、文評論,像四支擎天的玉柱,先架設在全書的主體部位,構成研究的中堅。」

王師復有一篇前言:〈《文心雕龍研究論文提要》前言〉,介紹提要的範圍與分類,有史傳類十五篇、通論類三十篇、文原類二十六篇、文體類十一篇、文術類四十一篇、文評類十七篇、雜類七十篇,共二百一十篇。並有敘層次、資料來源的說明。

李師曰文心雕龍斠詮.自序,說明劉勰撰著《文心》動機與內容組織;及自己寫作《斠詮》的動機與體例。並詳細舉例說明四種校法: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分析文字錯誤的十二種形式,如字形相似而誤者、涉上下文形近而衍者等。

施友忠著梁一成譯〈《文心雕龍》英譯本序言〉,此序長達三十六頁,綜述中國文學批評史、劉勰生平、《文心》全書要義、後人評價等。如言劉勰的「古典主義」表現在〈序志〉篇;略述〈原道〉以下五篇要旨;指出劉勰的「文學批評」包括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欣賞和評價等。故施氏對《文心》的主要論點都見於此序中。

他序方面,施友忠《文心雕龍》中英對照本,有鄭騫〈《文心雕龍》英譯本再版序〉,首言《文心》的價值,以明翻譯的困難和必需。次言與施氏英譯的因緣際會。復言再版特色為中英對照,並有重修增訂,稱許此書有助於中西方學者。此序思兼(沈謙)〈評施撰英譯文心雕龍〉及大陸學者章偉〈評施友忠英譯本文心雕龍〉都有徵引。

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有二篇序,一是王師更生序,稱許此書乃民國以來「研究《文心雕龍》批評論而又著書名的,沈謙君的《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可說是前所未有。」簡介其章節大要與內容,重視其統攝諸章核心的批評方法。二是周師何序,推崇《文心雕龍》是中國首部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專著。並贊賞沈氏於新舊文學的根深厚,對《文心》的愛好與長期浸潤,故成此一書值得慶賀。

黃師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有二篇序,一是李師曰剛序略述文原、文體、文術、文衡四論,並通觀創作論各篇要旨,最後介紹該書四章的內容。二是王師更生序,將其與《文心》現有研究論著相較,推崇為「系統完備的力作」。簡介其章節大要與內容,言其「從文章的組織、修辭、內質、外四部分,去貫通情采,條分縷析,盡創作論十九篇的精義,解決了剖情析采方面的若干困擾,足見其舉重若輕,有獨具的匠心。」並指出其能援引唐宋以下,以迄晚近中西各家成說為其持論依據,尤其難能可貴。

華師仲  《文心雕龍要義申說》有序、跋各:陳師新雄序與沈師秋雄跋,二文都說明代為出版的緣由與師生情誼。陳師序並闡述此書十篇的具體內涵與華師的高見。沈師跋亦引述華師的獨發之祕,以彰顯此書精義。

    王師更生為大陸學者寫的三篇書序,一是牟金《雕龍後集》,敘述二人神交經過與親赴山東追弔的情實:「當時白雪映窗,落葉打階,朔風伴著酷寒,面對遺照,淚相視,真有百感交集,莫知所云之痛!」文中稱許牟氏〈文心雕龍理論體系初探〉一文「議論精,膽識過人」,也引述了他的《台灣文心雕龍研究鳥瞰》。此序以景融情、以情說理,相知相悅之情與知交半零落的悲痛,寫得真情流露,是一篇文情並茂且感人至深的序文。

二是〈馮(春田)著文心雕龍詞典序〉,介紹馮氏受業於陸侃如、牟世金門下,「尤得牟氏治學心法」。此書以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文心雕龍術語通釋》為基楚,以《文心雕龍詞語通釋》為底本,重新調整而成。借用了我國小學、語法、詞彙學等方面的成規定例,考索《文心》的語源、出典,並與實際作品相參,乃龍學「難得的一塊豐碑」。

三是〈(林其錟、陳鳳金)唐宋元文心雕龍集校合編序〉,略述自唐以下歷代研究《文心》的情形,以闡明此書校勘方面的意義。並介紹此書行文體例,稱許其所附「唐寫本、宋御覽、元刊本《文心雕龍》異文對照表」,可省翻檢之勞。復言校勘方法,貴在廣徵刊本,相互參証,此書所用古本極其珍貴,又能參趙萬里、戶田浩曉、潘重規等唐寫本校記及黃叔琳、黃侃等書,能兼採眾長,收執簡馭繁之功。序末稱許作者以為學濟世的觀念,「積將近二十年的辛勤鉤考,成此拂塵掃葉之事功」,能自闢戶牖。

至於迻錄序跋,有張嚴〈明清文心雕龍序跋迻錄〉,言唐寫宋槧外,元明清單刻多有序跋,其內容有的就上下篇月旦其文,有的因五十篇指歸權衡得失,有的斷章取義彌綸一篇,有的補遺刊衍揚榷是非。共收廿二篇,序例有:方元禎、佘誨、張之象、顧起元、曹學佺、楊用修、閔繩初刻引、黃叔琳、張松孫、張澍等序。跋例有:都穆、王謨、朱鬱儀、張鈞衡、丁丙、王士禎、何焯、沈岩、盧文弨、顧廣圻、紀評黃注本、葉德輝等跋。然多與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附錄》同。

由於序跋皆是書序(跋),多闡明劉勰著書動機、《文心雕龍》研究史與全書要旨、作者撰著志趣、成書經過、該書體例、方法與特色等;他序並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時而表露出與作者的深厚情誼,頗有可觀。

 

肆、評介與研究

 

    台灣學者的評介文章特別豐富,分別對《文心雕龍》一書、古代及現當代龍學論著及英日譯本作出評價與推介,也有彙整古代品評者。

對《文心雕龍》一書的評介,有沈謙〈《文心雕龍》評述〉,對《文心》提出六點搉評:一、具備完整體系;二、對文學本源(自然之道)、文學立場(質文並重)、文學演進(通古變今),有精微闡述;三、對創作的平時素養、構思歷程、修辭技巧、作家個性風格,有深入描繪;四、是我國駢散兼宗派文體分類的開山巨著;五、從批評蔽障、態度、標準、方法上,建立我國批評理論及方法;六、以俳偶文體寫作,是「批評文藝」的傑作。在研究展望方面,對斠注、釋義、普及的重要性提出呼籲。並介紹劉勰傳略、寫作背景、文論體系等,復言文原論,劉勰創造了文學內涵與藝術技巧並重的理論。文體論,則開創了從文體研究來作文學研究和批評的先河。創作論,討論創作應有的態度、實際創作軌範、作家個性風格、藝術技巧。批評論,能與今日文學批評理論相通。故此文肯定了《文心》的理論意義與價值、歷史地位等,是其碩論《《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的張本。

其他評介多散見於論著裡,如王師讚源〈《文心雕龍.知音》篇探究〉提出三項諍言;王師更生〈試探《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末論其缺失;高莉芬〈論《文心雕龍.知音》篇的接受意蘊〉言需商榷處有三點。此類隨文的評介相當多,不另列舉。

至於對龍學論著的評介,古代方面有王師更生〈日藏明刊本王惟儉《文心雕龍訓故》之評價〉,首敘王惟儉本為難得一見的善本,一見於清王士禎,然其訪求二十年始得之;再見於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援據詳核,其後久成絕響。乃二次托人從日本京都大學漢文部影印始得其全。根據《明史.文苑傳》敘王惟儉其人其事。又示此本真象,轉錄其自序、凡例、跋語、題識,以見其述作態度、體例與苦心。復言此本價值:在板本上直承元刻,集元明各本的大成。注釋上有三大特點:一、訓詁的重點,在「人止字里之概,文止篇什之要」;二、訓詁的筆法,首見注之,例不重出;三、訓詁的方式,訓有煩簡,上卷詳於下卷。校勘上,由王利器《文心雕龍新書.附錄五王惟儉《訓詁本》校勘記》、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對之參照,可知其考覈精審。末有〈王惟儉《訓詁本》校勘記〉。由於台灣各大圖書館皆未典藏此書,故學者對之相當陌生,如張立齋赴國外圖書館考求善本,亦未能有獲,故王師抉發《訓詁本》在板本、注釋與校勘上的價值,有助於學者的深入瞭解。

對現當代龍學論著的評介,有綜合評述專書,而以對個別學者論著的評介最多。

總評專書有王師更生〈當代《文心雕龍》著作述評〉,評介廿六種專著,上起民國八年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下迄民國六十三年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釋講義》。述評方式大致依出版先後為序,首錄書名及作者姓氏,間敘各家簡歷、出版或增訂經過,擇要收入原作的序例、跋語等與著述旨趣相通的內容。台灣專著十三部,佔其中一半,其具體內容分見本書各章節【77】。

77十三部為:李宗慬《文心雕龍文學批評研究》、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李景榮《文心雕龍評解》、李景榮《文心雕龍新解》、潘師重規《唐寫文心雕龍殘本合校》、彭慶環《文心雕龍釋義》上、李中成《文心雕龍析論》、張嚴《文心雕龍文術論詮》、王金凌《文心雕龍年譜》、黃師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張立齋《文心雕龍考異》、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釋講義》。其他還有清黃叔琳《注》李詳《補注》、紀昀評、黃侃《札記》、劉永濟《校釋》、范文瀾《注》、王利器《新書》與《校箋》、楊明照《校注拾遺》、斯波六郎《范注補正》、饒宗頤《集釋》等。

評介個別學者論著,以對王師更生的評介最多,一九八○年同出現四篇,蔡師宗陽有二文,一是〈研讀《文心雕龍》的入門書〉;二是〈王更生教授新著三本研讀《文心雕龍》的入門書(《文心雕龍導讀》、《文心雕龍范注駁正》、《文心雕龍研究》)〉,稱許《導讀》有開示明燈、避免錯誤嘗試;以極少時間來了解最多內容;內容深入、文字淺出等三項優點。《范注駁正》有采輯未備而使之完備、體例不當而一一指明、立說乖謬而加以匡正、校勘欠精而使之精當、註釋錯訛而一一修訂、出處不明而加以補充等六大優點;並比對《文心雕龍研究》與重修增訂本的章節內容,認為兩書宜兼顧。晚近蔡師宗陽復作〈文心雕龍研究新舊版本之比較―為感念王師更生七秩嵩壽而作〉,從板本書影、徵引著述、新舊內容三方面,深入比較原書與重修增訂本的異同。

另二文是王進祥〈推介《文心雕龍導讀》〉與顏賢正〈王著《文心雕龍導讀》評介〉,皆詳盡介紹《導讀》章節內容與其書的性質及貢獻、影響等。

其他還有對李師曰剛、徐復觀、王夢鷗、張立齋、沈謙、蔡英俊、龔鵬程等論著的評介。

對李師曰剛的評介,有王師更生〈李曰剛先生及其文心雕龍斠詮〉,言《斠詮》一書是李師「研究最勤、用力最多、貢獻最大」的一部專著。從該書結構恢宏、體例完備、選材豐富、態度客觀謹嚴、圖表詳盡等方面來表彰其書特色與價值。

對徐復觀的評介,有臥雲〈徐復觀先生文學論著評介〉,評介其〈《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一文,詳述此文的五大論點。【78】

78參第四章首節「專題.文體論」。臥雲尚評介徐氏〈環繞李義山〈錦瑟〉詩的諸問題〉、〈西漢文學論略〉、〈宋詩特徵試論〉三文。

對王夢鷗的評介,有沈謙〈通疑之功與致遠之績:讀王夢鷗《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首先略述《文心》七點成就與價值【79】。接著指出王書採用「譯述」方式,從七方面詳舉王書的解說來加以介紹,如全書五十篇內容結構、文體論四大綱領、「下編的結構」,〈正緯〉、〈知音〉六觀及末段、〈程器〉等內容。文末稱許王書「既具通疑之功,又具致遠之績」。

79詳本章第四節「文評論」註六十二。

對張立齋的評介,有徐芹庭〈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評介〉,稱許張書「既正諸本之訛失,又補諸家所未備,無范《注》之雜,而有黃氏之精」,是注中「善本」。並言舊注多將〈隱秀〉篇訛作竄入本文,張氏本孔子闕疑之例,將之移至篇末,乃見其客觀求實的精神。

對沈謙的評介,有李瑞騰〈評介《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詳細介紹該書章節內容。然質疑現代西方批評術語是否能與《文心》完全符節。並建議其在批評實例中用「作家論」方式,從作家、作品、文學主張等方面,以與劉勰的批評原理、方法相印証。

對蔡英俊的評介,有鄭毓瑜〈再評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比興、物色與形似:由《文心雕龍》看「情景交融」論的芻形〉,首引蔡文觀點,言劉勰繼承了兩漢經學家的比興觀念:實用性的批評判準。「物色」與「形似」是「比興」之外,建構「情景交融」的另二項基素,然就《文心》而言,「這兩者是對立性的批評要準,『形似』代表對晉宋以後詩風的否定性批判觀點,而『物色』則是相對提出的理想標的。」接著針對上述觀點加以辯駁,言劉勰的「比興」說,不同於漢儒的美刺諷勸作用,而是品鑒上「觸物起情」的美感興味,更進一步觀照「擬容取心」的創作技法;「物色」非裁斷性的批評術語,而是自然景物,為創作活動共通的素材;「比興」、「物色」、「形似」分別代表情景關係的美學論題中,次第相生的種種層面:

  「物色」可以說是「情景交融」論中素材層面的觀念,「神思」是「情景交融」之創作層面的「心生」階段,「比興」「形似」則指涉創作中「立言」、「文明」之外現階段及效果。

此文在評介中提出一己看法,相當深刻。

對龔鵬程的評介,有張雙英的三文,他在〈評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以歷史文化為基的文學批評》〉中評論龔氏該書第三章「抒情傳統的辯証」收入的三篇《文心》研究論文,一是〈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指出此文批駁一般人的普遍看法:由於受到玄風的影響,我國文學批評觀念中的抒情傳統起於魏晉。並論証《呂氏春秋》、《禮記》、《春秋繁露》、《史記》、〈詩大序〉等書中,早就提出了「人」與「自然」相感應的說法,故漢代人性論所言的「情」,是魏晉情景交融觀點的淵源。張雙英雖贊許其有「洞察能力和周延的歷史觀」,但也質問道:「漢人所曾提出的『人』與『自然』、『外物』之關係是否必定會推衍出『情感』、『作品』與『自然』三者間含有緊密關係的結果?」故仍不能否定魏晉六朝文學批評中所強調的抒情傳統具有獨創性的貢獻。

二是龔氏〈《文心雕龍》的價值與結構問題〉一文,對後人評價《文心雕龍》時所用的「文章冠冕」、「體大慮周」提出質疑,懷疑《文心》的文學價值可稱得上「文章冠冕」。復認為「體大慮周」的文學批評易出現疏漏之處。至於《文心》結構,此文反對一般以為是受到佛經的影響,言乃受兩漢經學注解傳統重體例、明條貫的影響。對於「文章冠冕」,張雙英評其「未能進一步提出個人對《文心》一書真正『評價』時宜注意、著手之處,因此有只破不立的弱點。」對於「體大慮周」,指出龔文言一般學者說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是「因其方法建立在兩者不一定相關的類比上」,然而其文實「間接」採用此一立論方法,故前人之說未能動搖。

三是龔氏〈《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一文對徐復觀說法提出反駁。張雙英舉龔菱、沈謙等仍以上篇屬「文體論」,下篇屬「文術論」,指龔文稱徐說有「大影響」,似乎未必,故言此文「可視為專駁徐先生及賴麗蓉之文」。

台灣學者也對英、日譯本作出評介,在英譯本方面,集中於施友忠英譯本,有直接翻譯國外評介的,如James R. Hightower梁一成譯〈評《文心雕龍》英譯本〉針對譯本序論的價值及其對讀者產生的困惑作說明。言譯筆或摘抄、或以推衍原文形式、解釋形式出之,未能提要鉤玄。並探討其對漢字學者的用處。言其首頁例証的翻譯、解釋、附注,未明原義。且版本說明、技術等皆不盡如意。又Davia Hawkes 梁一成譯〈評施譯《文心雕龍》〉,討論到翻譯人名時宜採用統一標準形式,又〈夸飾〉篇名翻成「以修飾為描寫」,很難傳真等。此兩文合刊時題為〈英美學人對施友忠教授英譯《文心雕龍》的評價〉。

另有三篇台灣學者對施氏譯本的評介,一是沈謙〈評施撰《英譯文心雕龍》〉,略述英譯背景、成書經過、影響與歐美學界評價,引用上述兩位外國學者的評介與鄭騫序。從三方面評介:一、譯本的體例,有書首(介紹中國文學批評史的長序)、本文、書末(字彙表、索引),但缺乏內容分類與讀法提示。二、根據的底本謬誤不少,指出十點。三、翻譯技巧有意譯、直譯、字面意譯、拼音,分別從書名、〈序志〉贊語、〈神思〉等加以探討。然因《文心》本身的文障、理障,可知翻譯的困難,故肯定譯本的價值與貢獻。

二是林綠〈英譯《文心雕龍》〉,乃針對沈氏上文而發,如體例方面,沈氏提出施的長序中沒有提及定林寺校經事,也沒有全書體系及研讀方法的說明,林氏以此三點與譯文無關駁之。復就底本謬誤中的六點加以辯駁。末引鄭騫序作結。

三是梁田〈《文心雕龍》英譯最新修訂本〉,介紹施氏英譯本的三次出版經過:初成於一九五九年,較《滄浪詩話》、《人間詞話》的譯本都早;十餘年後台灣中華書局中英對照修訂本;第三次是再過十年後的香港中文大學修訂版。推介施氏較早採用「道tao」的音譯法。其書的特點是註釋詳盡、導論、索引與名詞解釋,通過此一翻譯,西方文學界得以接觸中國文學批評,自有其貢獻。

日譯本則集中於興膳宏譯本,一九七四年同時出現二文,一是王師更生〈興膳宏日譯本《文心雕龍》評介〉,首先介紹譯本體例,如五十篇的標目下均有一句日譯說明篇旨,如〈序志〉云:「《文心雕龍》緣起」。正文後是長達十三頁的提要。並附有歷代主要作家略傳、《文心雕龍》成書大略年表、《文心雕龍》索引。並介紹此書根據的底本與六種譯本。接著評論其譯注方式,贊許其改進范《注》之處,如分段、每句必注。但批評譯本未作精密校勘,故影響其正確性。

二是沈謙〈談日譯《文心雕龍》〉,指出日譯本的三大特色:一、箋註詳明,題解清晰。二、解說深入,詳述中肯。三、附錄多種,參考價值高。

至於品評的彙整,有張嚴〈歷代《文心雕龍》品評概舉〉總論全書者舉出八家:《梁書.劉勰傳》、劉子玄《史通.自序》、黃庭堅〈與王立之書〉、《劉孟塗集.書文心雕龍後》、《文心雕龍兩京遺編本.胡維新序》、何焯《鈍吟雜錄》、章實齋《文史通義.文德》、李家瑞《停雲閣詩話》。專論一篇的亦舉八家:柳開〈與王觀復書〉、晁武公《郡齋讀書志.別集上》、元王構《修辭鑑衡》卷三、謝榛《四溟詩話》、何焯《鈍吟雜錄》、葉燮《原詩》、董斯張《吹景集》卷三、馮班《鈍吟雜錄》卷四。多與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附錄二歷代著錄與品評》同。

以上評介文章,直接評介《文心》一書與明王惟儉《訓詁本》的各有一篇,其他都是對現當代龍學論著的評介。綜合評述的一篇,對二十六部專著一一評介,蔚為大觀。另有針對八家的個別評介,評介的對象都是台灣重要學者的論著,故能清楚勾勒出《文心雕龍》研究概況及各家特點,其中不乏理論深刻之作。又對英、日譯本的評介,顯示出台灣學者對世界龍學的關注。

    至於對龍學論著的專門研究,有四部專書與二篇論文。專書方面,最早是王師更生對范《注》的研究,晚近則有對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和《校注拾遺》的研究。王師也指導二部碩士論文分別探究黃注紀評及黃侃《札記》。

對范《注》的研究,有王師更生《文心雕龍范註駁正》,分為四章,首章論范《註》成書經過。次章范《註》內容析例。第三章范《註》駁正。第四章結論。中間兩章為重心,第二章根據其「例言」,歸納出范《注》的六大特色,有:「逐條列舉,檢閱稱便」、「引書相証,必詳卷次」、「選取善言,究明作意」、「蒐亡輯佚,俾便省覽」、「舊文難解,附加考訂」、「傳疑之文,刪要採錄」。第三章指其校勘欠精,誤校、失校共九二條;註釋錯訛,誤釋、誤引共三四條;出處不明,共四六條。

對於采輯未備、體例不當、立論乖謬,王師另有〈文心雕龍范注駁議〉一文,資料采輯未備方面,從年譜、板本、敘錄、遺著加以舉証。體例書寫不當方面,從觀點、篇旨、行文、稱謂、篇卷,言其雜無條理。立說乖謬方面,以〈原道〉、〈神思〉二篇首註的附表為例,指其有組織體系毫無根據、排列順序錯誤、不辨是非的偏差謬誤。如〈原道〉篇附表將文原論〈宗經〉篇與文體論〈諸子〉篇並列,而〈辨騷〉篇改入文體論等,皆次序顛倒,有違劉勰的自為法。王師復以〈總術〉篇為統貫創作論的基本架構,新製一「創作論組織系統圖」,以釐正之。王師指其持論偏頗處,還有〈原道〉的定義、「經典」的語源、「風骨」的要旨、「文心」的命名等。

王師此書是在前人基礎上的進一步研究【80】,對范《注》發凡條例,並議其得失、正其是非,乃范《注》研究的集成之作。

80如李笠〈讀文心雕龍講疏〉、楊明照〈范氏《文心雕龍註》舉正〉、斯波六郎〈《文心雕龍》范注補正〉、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等。

另有一篇根據王師此書加以推衍者:陳麗明〈略論范文瀾及其《文心雕龍註》〉,簡介范氏生平事略、著述背景、成書出版經過、學術評價等。在卷帙內容及寫作體例上,據王師的六大特色立論。

此外,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是台灣最早全面訂正范《注》者,詳第四章次節「研究方法.校注」。顏瑞芳〈〈諧讔〉非「文筆雜」辨〉,針對范《注》「文筆雜」說,詳第五章次節「文體論」。其他零星的意見極多,如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指出范《注》將「原道」的「原」誤為「本道根真」的形容詞。陳拱〈《文心雕龍.徵聖》篇疏解〉,在附識中多對之駁正等,不另詳舉。

對黃《札》的研究,有魏素足《黃侃及其《文心雕龍札記》之研究》,為台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分為九章:首章緒論。次章考其家世生平、師承交遊、學術著作。第三章《札記》的成書經過、時代背景與版本考異。四至六章分別為《札記》理論淵源、寫作體例、主要內容。第七章論《札記》缺點,有采輯未全、體例失當、校勘欠精、出處不明四點。第八章論其成就與影響。末章結論。書中詳述《札記》各出版社刊行情形,有版本源流簡表;復強調它對台灣龍學的影響。故此書能從優、缺點兩方面對之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

對黃注紀評的研究,有溫光華《《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為台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稱許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集校、注、點、評於一書,最為通行;而紀昀評點,提出不少評騭匡正的意見,故合併刊梓,相得益彰,成為龍學要籍,為近代龍學研究確立規模。全書分為九章:首章緒論。次章黃、紀兩家傳略。第三章黃注紀評的成書、刊行與版本。第四章黃注紀評的體例。第五章黃注紀評的特色,指出六點:一、參稽眾校,保存古本;二、校勘錯訛,疏通文義;三、廣徵博引,明正事理;四、詮品文論,揭示要旨;五、自抒己見,旁引佐證;六、摘謬指瑕,評議成說。第六章黃注紀評的成就,歸納出三點:一為後出轉精,超邁舊注;二為抉幽闡微,切中肯綮;三為創獲獨到,啟迪後學。第七章黃注紀評的缺失,言黃注缺失有五:校勘欠精、體例未備、應注未注、徵引失當、詮評欠妥;紀評缺失有四:片面欠周、妄下臆斷、詮評未慊、 語焉不詳。第八章黃注紀評的影響,有三點影響:一是奠定《文心》研究的基礎;二是引發研討《文心》的熱潮;三是指點研讀《文心》的門徑。末章結論。故此書論述精審,能條分縷析將其特色與缺失具體呈現出來,以彰顯其書價值與影響。

對錢基博《校讀記》的研究,有顏瑞芳〈錢基博文心雕龍校讀記探究〉一文,言黃《札》、范《注》二書奪人眼目,故與其同時的錢基博《文心雕龍校讀記》長期不為人知,故先介紹錢氏生平及成書梗概,並認為其書「發指」部分價值最高,內容有比較異同以彰明指歸、分析字句以窮究義蘊、追溯源流以洞曉本末。又錢氏致力於貫通《文心》與唐宋八大家(尤其是韓愈)間的關係,如理氣說開八家之先聲、通變說與古文創作的關係等。故錢氏書有無可取代的價值,值得龍學關注。顏氏此文提醒大家注意長期被忽略的一部龍學論著,能抉發錢氏論旨。

晚近王師更生有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和《校注拾遺》的研究,撰成《歲久彌光的「龍學」家―楊明照先生在「文心雕學」上的貢獻》一書,首言「校勘與注釋,實為研究的首圖,『龍學』中的基本功夫。」並概述楊明照先生修習《文心》與撰述《文心雕龍校注》與《校注拾遺》的經過。稱許其書「為《文心雕龍》研究的史乘,樹立一塊嶄新的豐碑。」、「在近世紀『龍學』研究領域裡,確乎是繼黃《注》、李《補》、范《注》之後,又一陶冶萬彙、組織千秋的鉅著。」復比較《文心雕龍校注》和《校注拾遺》二書,言其不僅在字數、資料上有大量的增加,在編寫體例、結構內容、資料運用、書末附錄,以及行文措詞各方面都能後出轉精;擺脫了黃《注》、李《補》、范《注》而自成一家。以附錄為例,由六項改為九項,將著錄與品評分開;而前人徵引、群書襲用,則細分為采摭、因襲、引証;末「別著」即《校注》本所謂「劉勰著作二篇」,《校注拾遺》尚輯得「疑為劉勰之遺文」六條,並有考訂文字,「最是先生用力所在」。又版本方面,《校注拾遺》多出五十五種,且不錄正文、黃《注》、李詳《補注》,而擴大其「校注」規模,如〈原道〉篇注釋由原二十一條增加到三十八條、〈徵聖〉篇更是增加一倍。又贊許《校注拾遺》有深探力求的工夫,言其引說就例,因例明法,即法窮理,對徵事數典的考索,抉發楊氏校注的態度與方法。觀其客觀的態度,有:一、深究博考,不存成見;二、行文立說,定有出處。三、態度嚴謹,不輕下斷語。四、發伏闕疑,以俟君子。至其完備的方法,有一、考索原著徵事數典的出處。二、運用新的觀點和方法,能博採乾嘉諸老和通行的成規定例而靈活運用之。三、運用準確鮮明與深入淺出的語言。至於楊氏研究《文心》的創獲,贊揚其對《文心》本文本義的校勘、注釋,文學理論的發微闡幽,劉勰生平事蹟的考察,〈隱秀〉篇補文的真偽,〈滅惑論〉的寫作年代等,皆能上考下索、旁推交通,故獲致豐碩的成果。如校注能發明劉勰行文條例,有字例(如「搆」作「構」)、詞例、句例、文例及六朝人習慣用語(如「寫送」)。文學理論方面,王師更生據《學不已齋雜著》言其從《文心》全書中提出八大理論,「此不僅是先生精理密察的心得,同時也給研治《文心》的學者指引出一個正確的坐標。」在結論中探其龍學研究能歷久彌光之由,是因有學而不已的精神、知難而進的毅力、腳踏實地的工夫、切實可行的方法(文獻學証據法、二重証據法)。最後根據《學不已齋雜著》、《文心同雕集楊明照教授著作年表》,並王師一己的搜輯,精心製作「楊明照先生《文心雕龍》著作年表」。

王師對楊氏二書早有深入的研究,此次為慶賀楊氏九十大壽而出版,成為兩岸學者學術交流的佳話。

以上對龍學論著的研究,從清末黃注紀評到民初黃《札》、錢氏《校讀記》,都是在王師有計劃的指導下完成,加上王師自己對范《注》、楊氏《校注》二書的研究,故清末民初的重要龍學論著,特別是校注方面作了全面的探究。

 

伍、質疑與批判

 

學者對《文心》的質疑或批判,分別針對《文心雕龍》一書、學者龍學論著,復有對上述二者都作出批評,另有就誤書批評范《注》者。

針對《文心雕龍》全書,有王夢鷗〈《文心雕龍》質疑〉首先綜合前賢評語指出《文心》有五大優點:獨創、專精、豐贍、深入、辭美。次言《文心》不易理解的原因有三:一、此書所講述的對象,如「文心、文」是微妙多變的。二、劉勰對此微妙多變的東西能夠掌握多少的現實。三、劉勰如何表達他所把握到的現實。並批評其在「文辭上的陷阱」有四:模稜的語意(詞義界說不定)、游移的言辭(用詞涵義變化不定)、虛泛的例証(譬喻過多造成歧義)、曖昧的譬喻(舉証雖多但不真切)。而「理論的窮巷」,言劉勰受到宗經思想與「易」字三義的影響,要在矛盾中求統一,卻往往導致調和古今、雅新、剛柔、簡繁等的進退失據。

梁容若〈劉勰和《文心雕龍》〉指此文「為近人對於《文心》最鋒利的批評」,但二十餘年間多為學者徵引,如王師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頁三三三及四五九)、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結論》、方元珍〈論《文心雕龍》之文章藝術〉等,知其深具影響。

針對〈史傳〉篇,有黃婕榕〈論《文心雕龍.史傳》篇中對《史記》、《漢書》的批評〉,雖亦肯定此篇在論述史官建置、史書源流、作史目的等方面的開創之功。然旨在批評劉勰輕《史記》而重《漢書》,並多費筆墨於呂后之事等,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此二文對《文心》一書雖有質疑與批評,然皆首先加以肯定,故能在持評的態度上作出客觀批評。

至於對個別學者龍學論著的批評,分別針對饒宗頤、王夢鷗、梁繩褘、顏元叔、J.D Frodsham、岡村繁等。

針對饒宗頤,有潘師重規〈劉勰文藝思想以佛學為根柢辨〉,反對饒氏在〈《文心雕龍》探原〉、〈劉勰文藝思想與佛教之關係〉等主張與佛教有關的說法,言其「有違真相」,故「不得不辨」【82】。饒氏隨後撰著〈《文心》與《阿毗曇心》〉【83】,是對潘師此文的回應,放棄其先前主張的「全書體例在辨析文體與文術方面,仿自佛家的界品、問論」與「贊曰受釋典偈語啟發」二種說法。但仍堅持《阿毗曇心》與《文心》有關。

82詳第五章次節「思想」。

83見《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三輯頁一○一至一○六、一九八八年六月。

針對王夢鷗,有徐復觀〈王夢鷗先生〈劉勰論文的觀點試測〉一文的商討〉,由於王氏力主《文心》處理的是「語言的表現」的問題,他在〈中國文體論之研究〉一文也由文章的用途、構造方式、風格、理論或主張四原則來談「文體」【84】。故他的「文體」觀念與徐氏迥然不同。王文甫出,徐復觀立有〈王夢鷗先生〈劉勰論文的觀點試測〉一文的商討〉,提出「研究的方法問題」及「把文學當語言來處理嗎?」二項質疑,並重申其文體論【85】。然王、徐二家皆引日譯《文學理論》立說,故駁論未必中肯,但有助於理解徐氏的「文體」觀念。

84見《文學季刊》六期一九七八年。

85詳第四章次節「與學科結合.心理學」與首節「專題.文體論」。

針對梁繩褘的有二篇:一是周弘然〈《文心雕龍》的宗經論〉,反對梁氏〈文學批評家劉勰評傳〉言劉勰對齊梁文風所提出的「正本歸原論」,是「託古改制之詭計」。指出〈正緯〉為經之配、〈辨騷〉為經之變,「二者皆在宗經範疇」,前三篇是三位一體。從〈宗經〉廣義的文學批評與〈辨騷〉狹義的文學批評,可看出劉勰文學思想的綜合性。至於劉勰宗經的理由有三:經書為最初的明道之文、經學為學問的總匯、經為文藝寫作的典範。故劉勰論述各種文體時,「原始以表末」多追溯到群經的源頭。二是施又文〈《文心雕龍》之正本歸原論〉,指出〈徵聖〉、〈宗經〉為《文心雕龍》的骨髓,非如梁文所言,亦非字句的模擬與復古。劉勰的動機在「樹德建言」,以「宗經」來正本清源,旨在「參古定法,望今制奇」的「通變」。

梁文在台有相當的影響,如鄭明娳〈劉勰的宗經論〉加以徵引。但批評者亦復不少,如劉明宗〈《文心雕龍.原道》篇探賾〉對之頗有微辭。

針對顏元叔,有思兼(沈謙)〈從《文心雕龍》談起〉,顏氏在《幼獅文藝》的專訪中批評《文心》術語界說不明、印象主義批評,關於術語不明,乃舉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詮》釋「風骨」、「情采」及〈體性〉八體為証駁之。對於印象式批評,乃舉全書體例完密、〈知音〉的蔽障等理論以明之。文末提示研讀的三個步驟,作為借鏡。

針對J.D Frodsham,有王文進〈「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解─兼評J.D Frodsham「中國山水詩的起源」一文〉,認為J.D Frodsham〈中國山水詩的起源〉指責以謝靈運為「山水詩派的大宗」的說法是犯了「粗疏的錯誤」,乃不當的批評。由於王漁洋與沈德潛等斷章取義用〈明詩〉篇「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來說明謝靈運首創山水詩,故引起西洋人士的如此批評。然劉勰本義並非如此,「體有因革」的「因」及「山水方滋」的「方」為瞭解劉勰本旨的關鍵,「前者標明劉氏對宋代山水詩形成之前有所承(因)的透視;後者強調山水詩在宋代,經過了沿革之後,此時正是(方)如草木繁盛貌。」文中從歷史脈絡比較了玄言詩與山水詩的發展。並引劉勰、鍾嶸對郭、顏、左等人說法與實際作品,言「福洛沁氏大概不能算是第一個發現左思在山水詩史地位的人」,並批評他在「遍找謝靈運以前山水詩基型的作品」,獨漏掉張景陽。

針對岡村繁,有洪順隆〈由文心雕龍宗經篇論經學與文學的關係〉,對其〈文心雕龍中的五經和文章美〉一文提出質疑。首先言〈宗經〉篇從正面談經書是表現感情的,具文學本質;是文學的精髓;又是文學語言的礦藏、文學體裁的鑄範;為後世文學諸體裁的淵源;並具有創作規範和批評標準等。故批評「岡村繁先生見騷體的楚地文學,出入後世辭賦及五言詩,未見及根源的綜合體、多元性」,乃取賈誼、司馬相如、揚雄、古詩十九首、潘岳、鮑照、江淹、謝朓諸家詩賦與五經作字詞、句法上的比較,作出統計表:「五經語言與漢魏六朝辭賦、五言詩關係表」,說明劉勰宗經文源論的本旨。另外高大威在〈文體論在劉勰宗經思想中的意義〉也批評岡村氏言劉勰宗經是為了取重沈約,乃「殆為然耳之論」(見註十一)。

上述各文有幾個特點:在形式上都是單篇;在對象上,除針對早期大陸與台灣當代學者論著外,還遍及香港、美、日等地學者論著;在內容上,多針對某一論點深入辨析,如佛教、文體論、「託古改制」等,故雖有負面之辭,卻顯出學術研究深刻省思的一面,其中不乏反省後的建樹,彌足珍貴。

又有同時針對《文心》一書與研究論著的批評,龔鵬程的三文〈《文心雕龍》可以代表中國文學批評嗎?〉〈《文心雕龍》的價值與結構問題〉、〈《文心雕龍》為什麼會走上建構體系之路?〉,分別對《文心》結構體系、價值地位及學者論述提出質疑。【81】在〈《文心雕龍》可以代表中國文學批評嗎?〉中,不贊同王叔岷、王師更生等學者對《文心》的贊譽。對學者稱之為「文章之冠冕」,認為《文心》作為文學作品有所不足,舉歷代評語証之。復從文學理論來看,認為《文心》的文類區分,「後世視之,遂亦頗覺疏略」;又言宋代詩學探討學詩者及審美者的美感經驗,追問什麼樣的經驗性質與心靈才能創作好詩,與〈知音〉六觀發展方向不同。故《文心》「乃草創時期的英雄,非窮深極高的偉人」,不必高舉之。龔氏的幾文皆批評學者對《文心》過高的贊譽,故就《文心》用語、理論觀點、體系、價值地位等加以批評,然亦能正、反兩面兼顧。

81〈《文心雕龍》的價值與結構問題〉、〈《文心雕龍》為什麼會走上建構體系之路?〉詳第五章首節「價值」與次節「體系」。

至於針對誤書一事,有王夢鷗〈誤書―為《文心雕龍》舉一例〉,指出〈才略〉「劉向之奏議,旨切而調緩」的「劉向」當為「劉陶」。先從西漢人不應雜於東漢為証。復舉嚴可均《全後漢文》五首中的上書訟朱穆,先述上古不急之事入題,造成旨切調緩,故《後漢書》刪去他說的八事原文,以「天下大亂皆由宦官」代之為証。最後以唐五代寫本為証。故批評范《注》「向文確評」與鍾惺的「聖老字奇」所犯的謬誤是一樣的。

從質疑與批判一類的論文來看,台灣學者的反思能力極強,能避免主觀臆測與人身攻擊,皆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討論,故能客觀公允、以理服人。

 

陸、研究綜述

 

台灣最早對《文心雕龍》研究作回顧與展望的是王師更生,自一九七四年起近三十年來不斷有計劃地加以綜述:

綜覽唐代以迄於今,王師有〈《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針對一千四百七十多年來研究的成績,作通盤式的整理分析。言隋唐以前是徵引襲用居多,元明以後是板本的翻刻評註,清末民初才有校勘注釋。文分四部分:一、前言,略論《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與本文寫作動機。二、《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從六方面談清代以前的研究:深得文理,當陳几案的時代;類聚群分,被後學所徵引;唐寫殘卷的真象;從辛處信說到黃注紀評;認祖歸宗的一個重要板本;各家校本的來龍去脈。三、《文心雕龍》研究角度的轉變,從四方面談民國以後六十年來的研究:古典文論的先驅;綜合研究與分科研究;打開國際學術巿場的拓荒者;普及化。四、《文心雕龍》的瞻望及其應循的途徑,從六方面談未來瞻望:校勘,有待整理;注釋,劉勰慣用詞彙的比較;文論,與中西文論相較;翻譯,遵守信達雅原則;資料,集結靜、動態資料;比較研究,與前期、同期、晚期文論相比較。

此文涵蓋深廣,包括隋唐以來舉凡與《文心》有關者,故包羅宏富,可視之為首篇「世界《文心雕龍》研究通史」。

綜述隋唐時期,王師更生有〈隋唐時期的龍學〉從時間斷限來看,可視為「隋唐《文心雕龍》研究斷代史」,詳第五章首節「外延.影響」。

針對民國以後,王師更生有〈近六十年來《文心雕龍》研究概觀〉文分三部分:前言、六十年來《文心雕龍》研究之著述簡介、結論。前言簡述《文心雕龍》的作者與品評、古今學界的研究概況、本文寫作的剪裁與期望及資料來源與匡補。結論則總論分類內容與三點感想。此文主要是將民國建元以來六十年來(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七三年),一百多位學者的一百五十種論著,依發表地區分為:民國建元後(十種)、抗戰前後(十一種)、政府遷台後(四四種)、共匪統治下(三九種)、香港地區(十四種)、日本學界及我居留歐美人士(二六種),並以摘要方式作簡述,間有臧否。由時空層面來看,此文可謂「現當代世界《文心雕龍》研究史」。【86】

86此文與〈六十年來《文心雕龍》之研究〉(收入正中書局《六十年來之國學》(五)頁四五三至五一○,一九七七年)及〈近六十年文心雕龍研究總結〉(《重修增訂文心雕龍導讀》附錄二)為姐妹篇,可互參。

為接續上文的時限,王師更生有〈最近(一九七四—一九八七)國內外研究《文心雕龍》概況〉,這就是「當代世界《文心雕龍》研究史」了。首先從世界百科全書來看《文心》的地位,如《大英百科全書》、《美國大百科全書》等。接著介紹台灣、大陸、日本、韓國、歐美、蘇俄的《文心》研究,列有台灣主要專著十一種、論文三十二篇。大陸主要專著十八種、論文四十五篇等。

王師還有〈當代《文心雕龍》著作述評〉,詳本節「評介與研究」。

針對台灣本土學術,王師更生有〈台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龍學研究在台灣〉,可算是最早的「台灣當代《文心雕龍》研究史」,詳首章第三節「目前研究狀況」。

除上述專文外,王師在〈《文心雕龍》在中國古典文學批評上的價值〉,也概述《文心》研究的近況,認為中西文化交流促成研究方法改變,舊有校注版本的方法,改用分析、比較、統計、歸納等法,內容分類亦漸有成果。【87】

87另有沈謙〈文心雕龍評述〉、〈《文心雕龍》研究之新展望〉、〈《文心雕龍》研究方向〉等文,略述研究概況,並提出對未來的瞻望。

綜觀王師對《文心雕龍》研究的綜述,其範圍在時間上起自唐代以迄於今,本世紀又以一九七四年為界分別撰成二文;在空間上,有放眼天下,也有專論台灣;在內容與形式上,有史的綜述、論著的評述、摘要的編撰,為龍學保留極完整的記錄。

 

柒、論文集

 

台灣學者很早就注意到文獻資料的彙整,除王師更生提出呼籲外,還有集結成冊的實際行動,以下簡介三種論文集:一是總集,選錄各家論文;二是研討會論文集,收入學術研討會發表的論文;三是別集,收入個別學者的論文。其中別集的認定最感困難,如鄭蕤論文集裡的四文,僅有二篇單獨發表,然另二文亦獨立成篇,且其書以論文集為名,故納入討論。又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與重修增訂本、《文心雕龍新論》三書,雖不以論文集為名,然各章皆單獨發表過,亦納入討論;復因《文心雕龍研究》在集結成書時,注意到體例完整和理論體系,並多有增刪,已超越一般論文集性質,故在第五章第三節「綜合研究」裡另加介紹。而徐復觀《增補五版中國文學論集》,雖非純粹《文心雕龍》論文集,但收入他全部且相當重要的龍學論著,亦併入討論。另如易蘇民編《文心雕龍研究(專號)》、莊嚴出版社《文心雕龍與詩品研究》,雖名為「研究」,實乃論文集,在總集中論述。至於其他學者論著,如李師曰剛、陳拱、羅聯絡等,單獨發表者雖多集結成書,然因屬校注釋義性質,且成書後的規模龐大,故未列入討論。

首先看總集的六部,一是易蘇民編《文心雕龍專號》(《大學文選》九、十期合刊),次年改名為《文心雕龍研究》,選錄六文,多為大學上課教材,如鍾露昇〈劉勰神思譯注〉,為政大、成大、中原等校大一國文教材;華仲  〈《文心雕龍》要義申說〉,為台師大、東吳等校講義;曹昇〈《文心雕龍》書後〉,為輔仁大學講義,有助於龍學教育。此集雖晚於香港饒宗頤編《文心雕龍研究專號》,然饒編乃師生共撰,此編則綜輯名家學者論文,意義自有不同。

二是黃師錦鋐主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由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發行,乃黃師領導該系教師的集體研究成果,選錄八位教授作品,首度凝聚台灣學者的力量。由此論文集,可知其研究方向注意到與學術思潮、後代文論及美學的結合,如施淑女〈玄學與神思〉、王甦〈文心雕龍的文學審美〉。運用了考証、比較等法,如王仁鈞〈文心雕龍用易考〉、黃師錦鋐〈空海的文鏡秘府論與文心雕龍的關係〉,標誌著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的一個高峰。

三是黃師錦鋐編譯《文心雕龍論文集》,收入三篇文章,其中二篇是楊明照和日本斯波六郎糾正范《注》之作,為以范《注》為研究門徑者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另一篇是黃師《文心》與《文鏡秘府論》相較的文章,有首唱之功。

四是陳師新雄、于大成主編《文心雕龍論文集》,共收十二篇,大部分是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四九年間發表於《國粹學報》、《東方雜誌》、《國學月報》等,皆居今難得一見的論文,其中唯潘師及王氏二文作於一九四九年以後。傅、陳、饒三文,王師更生也選入其《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粹》。此論文集注重校注與考証方面,如趙萬里與潘師重規二篇唐寫本校記、李詳〈文心雕龍黃注補正〉、王叔岷〈文心雕龍斠記〉、闌珊〈讀中大藏明本文心雕龍〉等,也談到劉勰生平、佛教、史學方面問題及二篇讀後感、黃侃〈隱秀篇〉補等。

五是王師更生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粹》,收三八篇,分史傳、通論、緒論、文原論、文體論、文術論、文評論、雜纂八大類,從其歸類與編排方式,可看出王師對《文心》的瞭解與研究方向的掌握。其中大陸方面新近發表的七篇是透過香港引進的,對台灣《文心雕龍》研究深具啟發意義,如王師更生論「劉彥和是古文經家」,肯定楊明照舉的六個實例,就是根據其〈從《文心雕龍.原道》、〈序志〉兩篇看劉勰的思想〉,故能進一步深究楊氏所忽略的「群經次第」問題。王師在文評論及思想研究方面,也分別引述佩之、饒宗頤、陸侃如等說法,皆此集所收【88】。又齊師益壽〈劉勰的創作論與陸機〈文賦〉之比較〉引述劉之仁〈《文心》與〈文賦〉之關係〉;王瑞生〈《文心雕龍.序志》篇研究〉引述黃繼持〈文心雕龍與儒家思想〉等,可見此部論文集對台灣《文心雕龍》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88分見《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頁三○○、四四三、四七○。

六是莊嚴出版社編《文心雕龍與詩品研究》,收《文心雕龍》十篇,皆未署名,且多錄自一九六二年《文學遺產.增刊》十一輯。其中〈文心雕龍初探〉、〈從文心雕龍原道、序志兩篇看劉勰的思想〉、〈文心雕龍的批評論〉三文,與王師選錄相同。除綜論、思想、批評論外,還有二篇談風骨、一篇談風格、一篇談三準,文術論所選最多,知其所重。也有一篇是《文心》與《詩品》的比較。然全集編序零亂,把對〈辨騷〉篇的討論置於文術、文評間,〈鎔裁〉三準提在〈風骨〉之前。又《詩品》選文幾佔二分之一篇幅,故未見編選者識見。

學術研討會的三部論文集,一是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辦的「中國文學批評研討會―文心雕龍」,十七篇皆收入《文心雕龍綜論》,其內容包羅宏富,對爭議已久的文體、風骨、風格等課題,都能集大成並作進一步深入辨析,如顏崑陽〈論文心雕龍「辯証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陳耀南〈文心風骨群說辨疑〉、蔡英俊〈「風格」的界義及其與中國文學批評理念的關係〉。也就奇正、形神、氣等範疇作深入討論,如紀秋郎〈從比較文學的觀點試論文心雕龍的奇正觀〉、鄭毓瑜〈由「神與物游」至「巧構形似」―劉勰的「形神」說及其與人物畫論「形神」觀念之辨析〉、龔鵬程〈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其中還有對傳統校注的深究與修辭學、美學的重視,有作家論、民間文學、神話的專題討論,與探源、影響、比較等研究,代表了台灣龍學的另一高峰。

二是一九九一年五月日本九州大學中國文學會主辦的「國際文心雕龍研討會」,編有《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入中國七篇、台灣五篇、日本二篇、香港一篇共十五篇論文,按篇數比例來看,台灣論著算是居高的。此次會議由黃、王兩位師長率領,師生共襄盛舉尤其可貴。黃師從思想淵源立論,王師將台灣龍學介紹到世界上去,都至為重要。蔡師論修辭技巧,方文論文章藝術,顏文研究錢氏《校讀記》,從不同層面切入,皆有可觀。

三是一九九九年五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的「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編有《台灣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入台灣十九篇、大陸十七篇、美國二篇、香港一篇、新加坡一篇,共四十篇,不但是歷來台灣《文心雕龍》論文集選錄最多者,也因其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是台灣龍學邁向世界的重要標竿。其研究方向,在文原、文體、文術、文評各論方面,都有突出的嶄新成果,文原論有王更生〈劉勰的文學三原論〉提出本原、自原、變原的新說,復有從劉勰的思維方式、文學觀、文德說、明道與載道、典律觀念、兒童讀經教育、童謠等多元角度切入。文體論六篇,有文體觀念、文類系統、文體論選體分體論體的特色、檄移、論說、民間文學等方面的探討,顯示它受到相當關注。文術論的〈神思〉篇仍最受重視,有意象、神與志氣等層次三篇,其他比興、通變、對偶、體性、風骨、情采等,或証諸原典、或與修辭學、美學、文法等相結合、或探其影響,亦有豐富的內涵。文評論注重實際運用與現代結合。其他還有探討承繼關係、校注、篇次結構等。

此次研討會論文,蔣凡、石家宜、蔡鍾翔等文又收入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四輯,而方元珍一文在二千年鎮江召開的《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為韓泉欣徵引,可見其重要性與立竿見影的影響。

學者個人別集,一是張嚴《文心雕龍通識》,收入他在一九五六年至六四年間在《大陸雜誌》發表的十篇論文。多探討外延方面,如版本、序跋、品評、著錄、身世考索、篇次真偽等。其中亦有探究劉勰文學觀及全書旨歸等內涵。

二是鄭蕤《文心雕龍論文集》,收其七○年代初發表於《台中師專學報》裡的文章,有與〈文賦〉、《文選》相較的,並提出〈體性〉「八體」與〈神思〉「虛靜」二論題,在早期研究來說,誠屬難能。

三是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在「文心雕龍研究例略」中交待了各篇論文的出處與二書的異同,詳第五章第三節「綜合研究」。增訂本內容有研究綜述、劉勰年譜、板本考、《文心》美學、史學、子學、文原論、文體論、文術論、文評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四是徐復觀《增補五版中國文學論集》,共收九篇《文心》論文,最重要的一篇是發表於一九五九年的〈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其次是從〈風骨〉篇談「氣」的問題;另有七篇淺論,分別討論文學與自然、文體、文之樞紐、文之綱領與〈原道〉、〈知音〉二篇釋義,以及一篇質疑研究的「死結」文章。其中幾篇都環繞「文體論」立說,影響甚大。

五是王師更生《文心雕龍新論》,為王師第八部專著,「自序」說明此書是彙集歷年發表的論文十三篇、書序二篇。前六篇討論系統結構的完整性與理論內容,如風格論、風骨論、聲律論等;七、八篇考訂成書時間、史志著錄;九、十、十一篇探討舊注善本的存佚、價值與得失,如〈王應麟和辛處信文心雕龍注關係之探測〉、〈日藏明刊本王惟儉文心雕龍訓故之評價〉;十二、十三是理論與實際的配合、龍學研究的巡禮,如〈文心雕龍在國文教學上的適應性〉、〈台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和展望〉。王師的單篇論文,泰半收入上述幾部專著中。

    從以上三種論文集,可見台灣學者對文獻資料整理的用心,總集方面,能立足於台灣、放眼天下,顯現編選者銳利的眼光與寬廣的胸襟與視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是凝聚學術力量的最佳途徑。別集則將散見的論文集結一處,方便參考。故論文集能具體呈現世界各地學者及台灣學人的龍學成果。

 

捌、雜纂

 

雜纂方面,有學術研討會記錄與會議綜述,如一九八七年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辦的「中國文學批評研討會―《文心雕龍》」,有張夢機〈中國文學批評研討會籌備經過〉、柯慶明〈觀察報告〉、張夢機主持〈會前座談―《文心雕龍》研究的檢討與展望〉。張文言此次研討會以《文心》為主題,討論的三大範疇是一、討論《文心》批評觀與其理論體系;二、探討其與前後期文論發展的關係;三、綜論中國文學理論的價值及對未來的展望。柯文首先以經典之作稱許之【89】;並從文化角度言《文心》是「古典文化的一個綜合大系統」,故對它的研究能擴展到傳統文化的人性論、文化哲學等領域上。復綜論發表的十七篇內涵,認為此次研討會反映了「尋求典範轉移之自覺」,尤其引進比較文學,可謂「中國文學批評傳統之『文藝復興』」。至於會前座談,由專家學者報告各時期的研究狀況,沈謙報告「大陸地區:民國三十八年以前」、王師更生報告「大陸地區:民國三十八年以後」、王國良報告「台灣地區:從五○年代到七○年代」【90】、李瑞騰報告「台灣地區:八○年代」、紀秋郎報告「歐美部分」、洪順隆報告「日本部分」。幾位學者共同綜述世界《文心雕龍》研究,對台灣龍學的推展大有助益。

89詳第五章次節「性質」。

90王、李二文詳第一章第三節「目前研究狀況」。

又如二○○○年鎮江《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有王師更生〈《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鎮江召開紀盛〉,由於論文另有專文介紹,故此文以大會安排的活動行程為主,介紹鎮江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文心閣」及與會學者親筆簽名的立碑紀念、文藝晚會、「鎮江《文心雕龍》資料中心」的掛牌與簽名留念、學者共遊揚州瘦西湖與一樓兩山之旅等。

至於其他雜纂文章,有蕭毅虹〈從「勢」字看《文心雕龍》之作〉,不是從《文心》「勢」字談起,而是從「應運而生」的角度談《文心》一書的成因,言是在文風巧艷、聲律唯美,失去立文本旨的文論待興之際,劉勰憑其高才廣識而成,故是時代「局勢」與個人才性相契所造就出來的。

又高千惠〈必經的蛻變之痛―從文心雕蟲到《文心雕龍》〉,文分五部分,其中唯「從《文心雕龍》看時弊」直接談論《文心》,略論〈原道〉、〈論說〉、〈神思〉、〈體性〉、〈通變〉各篇要旨,並簡論其在當代藝評中的作用,如言〈神思〉篇:「應用在藝評上之見解,可以其『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一句作為省思。」

綜上所述,由導讀與讀本,可知台灣學者注重《文心》的普及推廣與教育工作。序跋,可見研究論著的梗概及學人彼此間深厚的情誼。評介與研究,顯示對龍學論著的評價與重視。質疑與批判,是對學術深刻的反思與重新建樹。研究綜述,是對龍學歷史的回顧,並彰顯研究成果。論文集,可看出對文獻資料的整理,以及編者的識見眼光與視學術為公器的胸襟。至於雜纂裡的文章,亦有參考價值。

 

   結語

 

   本章前四節,介紹《文心雕龍》研究在文原論、文體論、文術論、文評論、序論等理論內涵的具體成果。末節綜述內容性質各異的研究論著,有導讀、讀本、序跋、評介與研究、質疑與批判、研究綜述、論文集、雜纂等,益見研究的多元豐富。

由四至六章龍學論著的具體成果,可見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對劉勰生平思想、成書年代、版本著錄、價值影響,及《文心》原典的校勘考據辨偽、辭句的訓釋、基本概念及術語範疇的掌握、理論內涵與思想體系的闡發、理論的現代意義與實踐義等探討、與西方理論的比較、與現代學科的結合等方面都相當完備,故有豐碩的具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