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   

 

第五章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具體成果之二

 

第三節  綜合研究

   

綜合研究是對劉勰與《文心雕龍》作全面整體的宏觀研究,由於涵蓋層面極廣,內容豐富,故多以專書型式出現,總共有十二部。單篇的綜合論述亦高達十七篇之多,加上有幾篇是綜合全書提出集中看法的,如五十篇指歸、文章藝術、論文見解、國文教學等,故綜合研究的成績相當好。

最早的一部綜合性專著,當屬六○年代華師仲  《《文心雕龍要義申說,為東吳、台灣師範大學等校上課講義,本收錄於易蘇民編的《文心雕龍研究》,一九九八年由學生書局出單行本。內容包括:撰人生平;著作時代;劉彥和簡譜;全書綱領,闡明論文敘筆、剖情析采的義例文理徵實,有裁辭、定章、謀篇等;文術修養,談虛靜、衛氣、率情、融理、積學;文藝批評,論崇替、褒貶、怊悵、耿介;明次;篇章繹釋等十篇。注重徵集眾說,如撰人生平引梁書.劉勰傳、《南史》本傳二文。

七○年代初期,有李中成《文心雕龍析論》,分為十三章,前七章闡明《文心》著述立場、基本觀念(文以載道、文質並重)和文體、創作(神性物感論和風骨氣勢說等)、批評論,後五章則與西洋文學觀(和聖經文學、歐陸宮廷文學、現代歐美文學批評方法等比較)、當時(與虞《流別》、曹丕《典論》等)與後代(與韓柳、歐陽曾王、三蘇等)文論相較,及其價值與影響。觀其立目可知論述的層面極廣,然因是龍學初期之作,觀念雖然新穎,卻未能深入論且常驟下斷語,未遵循〈序志〉篇來把握全書體系,有失劉勰本旨。另有行文造語生澀、錯字別字等缺點【39】。又由於他分論過細,不免有重覆的現象,如「軍國政教之文」,分列在不同的章節裡,頗感支離。

39參王師更生〈當代《文心雕龍》著作述評〉。

另有唐亦男《文心雕龍講疏》,為成功大學上課教材,內收〈序志〉及文原論五篇,惜僅見書目,未能親睹。

七○年代中,出現一部全面綜合且系統完備的重要專著: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是王師第一部專書,也為其「最得意著作」【40】。年後王師復將十四章修訂為十一章,名為《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修訂本首章緒論;二、三章談年譜、版本;四至六章分論文心雕龍之美學、史學、子學;七至十章談文原論、文體論、文術論末章結論。修訂本將原有的史志著錄得失平議、風格論、風骨論、聲律論等專題拿掉,調整情形參見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序。隨後取出的各文復收入王師《文心雕龍新論》【41】。

40語見蔡師宗陽〈文心雕龍研究新舊版本之比較―為感念王師更生七秩嵩壽而作〉。

41參第六章第五節「其他.論文集」與第七章「價值與地位」。

王師自述其書最大特色是「掌握了《文心雕龍》『為文用心』的精神」。王師有於若干年來《文心雕龍》研究多困於靜態資料的評校注解,故特別注重有機整體的研究,替龍學開創了嶄新的局面。王師論著不但廣為台灣學者取用,也是世界《文心雕龍》研究的重要參考論著,如美國學者林中明、大陸學者馮春田、日本學者戶田曉、韓國學者彭鐵浩、新加坡學者楊松年、香港學者黃維等,都曾加以徵引。

由於受到前期研究成果的啟發,八○年代是綜合研究的大豐收期,專著高達六部之多:首先是沈謙根據他自創的文學研究「四分法」的前二部分【42】,架構出《《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一書,基本上是將其《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一書的五章擴展為八章(加上文學原理、文學類型、創作理論)而成,乃台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首章《文心雕龍》之文論體系,兼論寫作背景。二章《文心雕龍》之文學原理,言文學原理是探討文學基本特質及作用,包括文學的界說、本質、起源、形式內容與目的、通性與特性、觀念的演進、價值和作用、外緣和外在的關係,並據此探究《文心》內涵。三章《文心雕龍》之文學類型,談文體涵義、文學體裁、文學風格。四章《文心雕龍》之創作理論,談創作之準備、文章組織、修辭技巧、文章內質、文章外飾。五章《文心雕龍》之批評態度。六章《文心雕龍》之批評方法,談衡作品之六種觀點、各種批評方法之運用。七章《文心雕龍》之批評實例,總評十代文士、褒貶作家人格、衡作家才略。八章結論,總結出七項主要成就與價值。

42他根據劉若愚二分法、韋克勒與華倫三分法,自創四分法:將文學研究分為文學理論(包括文學原理、文學類型、創作理論)、文學批評(包括批評原理、批評方法、實際批評)、文學史(包括文學史觀、通史、專史)、文學考(包括作品、作者、背景的考)四部分,故此書探討的是前二部分。

八○年間他所發表的六篇論文都從此書來,一是〈《文心雕龍》論文學風格〉,錄自第三章「文學類型.文學風格」,詳第四章首節「研究對象.專題.風格論」。二是〈神思與養氣―《文心雕龍》論文學創作〉,錄自第四章「創作理論.創作之準備」,詳第六章第三節「文評論.神思」。三是〈比興、夸飾、事類(用典)、隱秀—《文心雕龍》論修辭方法〉,錄自第四章「創作理論.修辭之技巧」,探討〈比興〉、〈夸飾〉、〈事類〉、〈隱秀〉四篇修辭理論,分別從名義、區別、用法、功能、引詩文、黃侃《札記》、近代心理學、修辭學、文學理論等方面加以印末言劉勰講究「隨物宛轉的描寫技巧」,接近於現代的「積極修辭」。四是〈傳統批評方法闡析―《文心雕龍》論批評方法〉,錄自六章「批評方法.各種批評方法之運用」。五是〈《文心雕龍》論批評之素養與態度〉,錄自五章「批評態度」,乃〈《文心雕龍》論批評之態度與標準〉一文的擴充,詳第六章第四節「文評論」。六是〈《文心雕龍》「六觀」之析論〉,錄自第六章「批評方法.談衡作品之六種觀點」,他把「六觀」從批評標準移入批評方法中,較前書頗有進展,詳第四章次節「研究方法.內法」。

沈書雖名為《《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實對《文心》作全面性綜合研究,其組織架構及理論內涵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如陳秉貞振葉尋根、觀索源文心雕龍.指瑕》〉,即據之立論。

第二部龔菱《文心雕龍研究》是在王師更生、沈謙等書的基礎上展開的,大量引用前賢研究成果。內容分為三編:上編七章,論劉勰與《文心雕龍》,探討了全書外延方面,如作者、寫作背景、寫作動機、書名涵義、成書年代與其他著述、重要版本與史志著錄、文論體系。中、下編探究理論內涵:中編二章,論《文心雕龍》樞紐論與文體論。下編二章,論《文心雕龍》創作論與批評論。如創作論九節:談神思與養氣、談體性與風骨、談通變與定勢、談情采與聲律、談麗辭、談文章的組織、談文章的修辭、談物色、談總術,內容全面而有系統。然部分篇章(如〈神思〉篇)按原文次第逐一疏解,鮮有發揮而無法深入;又表解有十八種,過於繁複,與其析論過簡不成比例【43】。

43參牟金《台灣文心雕龍鳥瞰》頁九四至九八。

第三部是王夢鷗《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全書分為五部分:一、文物選圖片九幀,簡介劉勰、本書作者、致讀者書。二、前言,介紹《文心》為「空前絕後的『中國文學論』」、作者從劉舍人到沙門慧地。三、上編的結構,指出「本乎道」至「變乎」是「文章本論」(或「緒論」);〈明詩〉以下二十篇是「文筆(或「文體」)分論」,論述以闡述原文為主,並對部分章節做了翻譯。四、下編的結構,論及篇次問題、神性、圖風勢、會通、閱聲字、雕龍之術。五、餘論,〈時序〉、〈才略〉、〈知音〉、〈程器〉四篇關係、從時代觀點敘文章的演進、作家的造化與時代環境的關係、對於讀者作者的期望。

第四部是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書前有序、例言、提要。「例言」說明立論根據與行文體例。「提要」貫通各篇要義與全書旨趣,分為六方面來談:前三者論立體、體例與名義,言《文心》見解本於中國學術,其構體、名義則仿自《阿毗曇心》,多據《注》立論。後三項,「通則」歸納出三點:貴自然而具文采、本於經而歸於變、本性情而資於術。「體術」從文體、文術立論,文體依「原始以表末」四大綱領加以說明;文術提出要例明義用、標法則、區形神、精融會、資比較。「系統」有「《文心雕龍》系統圖」,以圖示法說明之。至於全書體例,各篇首引原文及黃叔琳《注》,接著依次為題義、篇旨、節次、贊,故體例完備、行文簡要。然依《注》言「和為文蓋書法式為之」,又以黃氏《輯注》為依歸,未能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44】。此書出版的前二年,他將「序、例言、提要」及〈原道〉、〈徵聖〉二篇通解,以〈文心雕龍通解〉為名單獨發表。

44參王師更生〈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

第五部是張仁青《文心雕龍通詮》,闡明劉勰的文學思想體系與全書理論,分五部分:一、生平,有「東劉氏世系表」。二、著述動機,分為四點說明之:愛美心理之驅使、思立言以傳世、針文苑之缺失、前修論文之零亂無統。三、文學思想體系,與台灣學者一般認可的五大類相同。四、文學理論,分文學本原論,析論六朝人從唯心、唯物、心物二元說來看詩歌起源。文學體裁論,與當時各家文體論相較。至於創作論與批評論,主要參考了黃師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與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五、對後世文論之影響,引述章學誠、黃叔琳、孫梅、劉開等評論。

第六部是彭慶環《《文心雕龍綜合研究,雖然出版年是一九九○年,然宜歸入八○年代討論,因書中最主要的二部分「文體論」、「文理論」,是他發表於八○年代的二文:〈《文心雕龍》文體論〉、〈《文心雕龍》文理論評〉。至於「批評論」,探討文學與鑑賞、批評態度與標準、文學與文德、文才、時代的關係等,自言其書有二大特點:(一)文理論,論風格為文章之外溢,其中神韻可通風格,乃一己創見。(二)文學與時代一章「除闡述〈時序〉篇之要旨外,其所論述延伸至現代五四運動為止。」

九○年代綜合研究銳減,僅見二部,一是王師更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秘寶—《文心雕龍》》,前有卷頭語,略述龍學研究情況,推崇《文心》價值,並說明行文採用接近學術性的「新民叢刊體」。中分六章:一、緒論,言劉勰生平、時代背景、成書時間、《文心》性質、文學觀及讀方式。二、駕馭群書的〈序志〉篇,言《文心》名義、動機、銜華佩實的行文特色等。三、樞紐全局的文學本原論,詳析前五篇內涵。四、別區分的文學體裁論,言文體分類的依據、四大綱領與成就。五、剖情析采的文學創作論,分剖情、析采、餘義三部分。六、崇替褒貶的文學鑑賞論,詳析〈時序〉等五篇內涵。後有結論。附錄二,一是王師著作年表;一是讀《文心》參考資料舉要

二是王忠林《文心雕龍析論》,自序表明「就《文心雕龍》的整體,來分析其結構,討論其內容,然後再在各章節中,就各篇的原文來論述其細節。希望讀者能直接的瞭解劉勰的意見,精確的認識其理論。既不膠於注釋語譯,也不憑空泛談理論。」全書分十一章:首章緒論,談名義性質、作者及成書年代。次章《文心雕龍》的寫作背景,有重立言、崇儒、作品多、聲律說、文論興五方面。三章《文心雕龍》的內容結構。四章《文心雕龍》的思想論。五、六、七章《文心雕龍》的文體論,辨明四大綱領,並依〈明詩〉以下二十篇順序來談。八、九、十章《文心雕龍》的創作論,重新調整了篇次。末章《文心雕龍》的批評論,按〈時序〉以下原有篇次談。此書的最大特色是對重要論題大量綜輯排比近代各家說法來彰明己見,如「論才性與風格」,言「〈體性〉篇是討論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風格的」,聲稱「研究《文心雕龍》的學者中,較大多數都是接近這種解說」,故從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到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不厭其煩地引了十家相近的說法。又如「論風骨」主要根據陳耀南〈文心風骨群說辨疑〉,但僅引七家「大致可歸為相近的一類」說法。而「論定勢則雖舉了九家不同說法,仍是以他說己見【45】。

45他對石家宜《文心雕龍整體研究》的看法多表贊同,如頁二九、頁四一四、頁四二九。

上述十二部專著,有三部是上課教本,一部是學位論文。其餘多出自學者深造自得的自發性研究,可見學者注重整體綜合的宏觀研究。

此外,單篇的綜合論述,多以「劉勰與《文心雕龍》」為題,十七篇分別為:向〈《文心雕龍》的基本理論―我國文學理論最偉大的一部書〉,言劉勰教人復反於經,是在以人倫為依歸的思想體系中,但用之創作則不免偏枯,故劉勰的補救之道是走向自然物色。接著對〈神思〉以下二十四篇作簡單的歸類與介紹,在歸類上認為〈神思〉以下四篇加上〈養氣〉是為文之本。〈情采〉、〈物色〉言心物交感,乃所以取得文學的材料。從他打散篇次的歸類中,可知是其個人的主張,與一般依原有篇次來說明者不同。

章江〈劉勰和他的《文心雕龍》〉,從四方面立論:一、簡述劉勰以前文論發展概況及《文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二、略述生平,並述《文心》本質屬儒家傳統,但方法上受到佛教影響。三、言《文心》性質兼有文學理論和批評,而其本身亦含文學質素,亦說明它的成就和局限性,如未論及陶淵明與鮑照。四、劉勰的撰述動機。

梁容若〈劉勰和《文心雕龍》〉,以其一九二六年〈文學批評家劉彥和評傳〉一文為基礎。簡述劉勰生平、著述動機、《文心》內容結構、流傳與板本。論述殊多不妥,如內容結構部分,指五十篇篇次間「照應未必綿密」,復打散下篇原有篇次立論,言〈養氣〉、〈物色〉、〈神思〉三篇論寫作修養功力。又板本亦未確切,如指宋、元本下落不明。唯側重於介紹台灣《文心雕龍》的出版情形,如「台北世界書局於民國四十五年排有黃叔琳注紀昀評本」、「現在台灣印出的書,開明書店有《文心雕龍注》,民國四十七年四月版,所輯參考資料最豐富」,介紹張立齋、李景榮等書,是較有參考價值的部分。

梁容若〈《文心雕龍》的歷史分析〉,前四點與上文同,唯內容略有增刪。此文復加上正論與微言、《文心》與佛教關係二方面的論述。在《文心》與佛教關係考辨上,完全根據饒宗頤〈劉勰文藝思想與佛教〉。正論與微言方面,擇要從文質、作家修養、文章寫作技巧、〈知音〉與〈體性〉文學批評、避當代而不談五方面略述之。

華師仲  〈《文心雕龍》與劉勰〉,簡介劉勰生平和成書年代,多據其〈劉彥和簡譜〉。並略敘全書性質的多樣性,及文體、文理、文評的組織架構。文理論擇要介紹之,有情思、事義、辭采的三、六義;虛靜博練的四;二理、六觀等

思謙(沈謙)〈從《文心雕龍》談起〉,詳第六章第五節「其他.質疑與批判」。

王夢鷗〈談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稱許《文心》組織架構完善,故從文原論、文體論、文術論、文評論四方面介紹之。對前五篇文學總論逐一介紹,如從他一貫堅持的語言學立場談〈原道〉的「道」是文之道,來自自然,與各家思想無關。對文體論,則以「原始以表末」四綱為主。文術論論極略。文評論推崇〈時序〉篇為全書最精采的一篇,能在歷史敘述中討論文風。並檢討為何劉勰未述及陶淵明詩與葛洪《抱朴子》,其原因前者是詩風不合,後者是二家信仰不同。

林祖亮〈《文心雕龍》探微〉首先考述劉勰生平與簡譜,不過在生卒年與成書年代上,多從一般說法,並無突破性見解。其他論點與內容,多據華師仲  〈《文心雕龍》與劉勰〉一文。

李道顯〈《文心雕龍》略論〉,依序介紹《文心》命名、作者、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文體論、文術論。文體論以「原始以表末」四綱為主。文術論兼述創作論十九篇、批評論五篇,分體製、結構、才學、運思、文質、氣勢、六觀七點來綜論。並將上、下篇製成二表,以說明全書結構布局。

潘師重〈文心雕龍〉,此文是潘師在「中國文學講話魏晉南北朝文學.《文心雕龍》」的演講記錄,略述〈序志〉篇、本源論、文體論、文術論附論(文評論)要旨,並引述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馮吉權《文心雕龍與詩品之詩論比較》等龍學論著。

王師更生〈簡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分論劉勰生平、《文心》命名、全書特質、結構、觀點、脈絡、文章、讀順序、重要書錄九方面。如命名,言其語源來自儒、道二家中國傳統,與佛教《阿毗曇心》無關;書名的旨意,「文心」指文章內容,「雕龍」指形式。其書性質是「中國文論中的經典」。全書結構由五部分組成(唯〈物色〉篇王師後來置入文評論中)。劉勰的文學觀是宗經、自然、通變、情采。其行文脈絡為宗經思想和史學識見。其文章在布局、字法、句法、聲韻上,達到辭采華麗、音韻和諧、對仗工整與善於用典之美。讀順序要先讀〈序志〉,其次是文原、文體、文術文評各論,並指出具體必讀篇目。書錄介紹八部專著。此文論述的九大方面,皆王師重要論著的精華,觀點明確、條理清楚,值得先睹。

王師更生〈閒話劉勰其人及其文批理論〉,此文題為「閒話」,故內容簡,略述劉勰生平及〈知音〉、〈程器〉二篇。

王師更生〈震古鑠今的文苑樞機―《文心雕龍》〉,首先指出讀《文心雕龍》須具備毅力、學養二條件,其次要認識《文心》特質,在體系上可歸納為緒論、文學本原論、文學體裁論、文學創作論、文學批評論。最後簡介導讀、注釋的助讀書籍,有《文心雕龍注》、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詮》及王更生三書:《文心雕龍導讀》、《文心雕龍讀本》、《文心雕龍選讀》。

王師更生〈震古鑠今的文苑秘寶―《文心雕龍》〉,此文專為一九九九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的「《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簡介《台灣近五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論著摘要》一書內容,以突顯台灣龍學成果。並說明《文心雕龍》歷久彌新的價值,與其在當代的顯學地位。

其他還有梁繩〈劉勰與《文心雕龍》〉、潘師重〈講壇一得〉、丁當〈《文心雕龍》雜談〉等,皆廣泛綜論劉勰與《文心雕龍》。此十七篇中,潘師重與王夢鷗二文是演講稿,其餘多發表在一般性的報章雜誌裡,有的論述過於簡略,也有偏向雜談的,但大都具體而微,尤其王師〈簡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一文鞭辟入裡,相當精采。這些單篇綜論對龍學的普及推廣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單篇論文裡也有綜合全書提出具體論點的,談全書指歸的有張嚴〈《文心雕龍》五十篇指歸考微〉,言《文心》五十篇半論文體,著重於比較分析;半論文理,泛論原理原則。指歸,恢然可知者有四:一、和論文,側重人物品鑑,故五十篇非徒論文,亦兼論人。二、和論文,特重才性故下篇廿五篇,雖泛論原理原則,就實義言,亦惟才性是。三、和論人,非局限於操者之才華而言,要亦取法乎上,致用第一。四、和五十篇文論,實繼陸機〈文賦〉之餘。並表列《文心雕龍》、〈文賦〉、《昭明文選》三家文體分類的同異。

劉勰文論重點的有李師曰剛〈《文心雕龍》之文論重點〉,指出《文心》寫作四大體例:一、開創史評,以歷史眼光析論文學。二、質先於文、文質並重的文學主張,並說明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三、總結創作經驗。四、建立文評論的方法論。並兼及劉勰生平與對唐後作家、評者的影響。

談國文教學的有王師更生〈試探《文心雕龍》在國文教學上的適應性〉,言學術研究之目的是實用,故從國文教學的內涵、作者生平、文體源流、創作法則、深究鑑賞五方面,試探《文心》的適應性。如將《文心》與國文教學的內涵相較,言國文教學的內涵不外教材的選取與配置、範文教學、作文教學,其中作文是國文教學的重點,故可借重劉勰的創作理則和經驗,來實際印國文教學。又言《文心》對「知人論世」的啟發,文原論五篇所提出的文學基本原理,有助於探索作者及作品的中心思想,可為「作者生平」的參考。再言《文心》為「解釋題文」的參考,文章題文是作者標舉中心思想與說明文體,故《文心》文體論有助於「解釋題文」。復言《文心》有指導「文章作法」的功能,作文教學有審題、立意、運材、布局、修辭五種方法,王師抽《文心》專論修辭部分,如〈鎔裁〉篇修辭與意並重、〈練字〉篇修辭要由練字開始、〈比興〉篇的表情手法、〈夸飾〉篇的適度運用等。末言《文心雕龍》可作深究與鑑賞的據,如〈知音〉「六觀」。全文依上述國文教學的發展與綜合活動,配合《文心》文原、文體、文術文評各論,探究《文心》在國文教學上的實用性。王師的另一篇文章〈《文心雕龍》與國文教學〉,就是以上文為基礎開展的,後收入《文心雕龍新論》。

談文章藝術的有方元珍〈論《文心雕龍》之文章藝術〉,言劉勰的文學主張是「華實相附」「文質並重」,故其文章藝術有三大特點:一、文學思想,完整性、獨創性。二、文章結構,「圓區域,體系嚴整」、「前後呼應,首尾圓合」、「縱橫交錯,執簡繁」。三、文辭修飾,「字句工麗,屬辭典雅」、「文勢緊湊,迴環注復」、「深刻印象,富感染力」、「精於概括,錯綜變化」、「宮商和諧,聲韻抑揚」。此文分別從思想內容、形式結構與文辭方面立說,並以內証法詳舉全書為,立論詳實縝密。唯仍沿舊說指〈物色〉為「前人刊刻誤倒」,置於創作論中。

其他還有王夢鷗〈劉勰論文之特殊見解〉、〈劉勰論文的觀點試測〉,詳第四章次節「研究方法.與學科結合.語言學」等。這些綜合全書提出集中看法的論文,都能就某一點深入闡發。

綜觀綜合研究的十二部專書,雖然有的是教材性質,以綜輯成說為主,但多為獨立研究的作,能全面觀照到劉勰及《文心雕龍》的各層面,從外延到內涵,從體系到理論,從古今中外理論的比較到與美學、史學、子學等學科結合等,各書體例完備,能從點、線、面到體系作有系統的闡發。至於單篇綜合研究,體例雖略同於專著,規模卻小得多,故僅能簡略介紹,但也有深刻辨析者。而綜合全書提出個別看法的幾篇,令人耳目一新。

 

   結語

 

整體而言,台灣學者在《文心雕龍》外延、思想、性質、體系、綜合研究各方面的具體成果,皆斐然可觀。外延方面對劉勰生平與年譜、《文心》成書年代、版本、史志著錄、地位價值與影響等,都有專門深入的研究。思想與性質方面,注重宗經思想的探討,進而歸納出宗經的文學觀,並提出「《文心雕龍》是文論中的經典」,成為論述縝密的整套體系,足見台灣學者的識。綜合研究方面,起步早、作多、內涵豐、體例備,有豐碩的具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