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   

 

第五章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的具體成果之二

 

   前言

 

    本章介紹《文心》的外延、思想、性質、體系及綜合研究的具體成果。外延研究是探究作品本身以外,包括作者的生平行事、思想教育、創作動機、成書年代、作品與其他著述關係、作品流傳、地位價值與影響等【1】。思想研究是探究《文心》的思想根源;性質研究是探究《文心》一書的本質特性;體系研究是探究《文心》的有機整體。而綜合研究乃全面探究劉勰與《文心雕龍》。以下分別說明之:

1參王師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頁四三六。

 

第一節          外延方面

 

台灣學者對《文心雕龍》的外延研究,作者方面有劉勰生平、年譜、出身士、定林寺與佐僧佑考等;論著方面有《文心》成書年代及〈滅惑論〉等相關問題;流傳方面有板本考與史志著錄;地位價值與影響方面有對當代與後代的影響研究。

六○年代末首先出現一部綜論外延方面的專著:張嚴《文心雕龍通識》,集結他在一九五六年至六四年間發表於《大陸雜誌》的十篇論文,雖非系統完具之作,卻是最早全面探究《文心》外延的專門著作。七○年則有盧錦堂〈《文心雕龍》新探四則〉一文,簡論劉勰生平、成書年代、歸類考略編次分目四方面。【2】其他外延方面的綜合研究,多與《文心》全書一起綜論,詳本章第三節「綜合研究」。

2家所論,具體內容分別詳下。

 

壹、劉勰生平

 

早期研究劉勰生平多從「評傳」入手,一九五八年熊公哲〈劉勰評傳〉是台灣最早研究劉勰生平的,兼論全書文體分類、文論大意文術方法等(詳下節「體系」)。此文一再被選錄與登載,是早期研究的重要參考。六○年有張嚴〈劉勰身世考索〉,「就《梁書》本傳為之論解,旁徵《宋書》、《齊書》及鄭樵《通志》」,文中據通志.劉穆之畫出世系表。並討論成書年代及劉勰生卒年,同於劉劉毓崧〈書《文心雕龍》後〉、《文心雕龍注》等說法。七○年盧錦堂〈《文心雕龍》新探四則〉探討劉勰生卒和出生地;晚近洪順隆有〈劉勰出身考〉,大抵同於前說。

    對於劉勰的生卒年,各家論據不同,考定各異,其中又以卒年爭議較大。《文心雕龍注》最早推定生卒年,他依僧祐卒年訂定劉勰生年為宋明帝泰始元年(西元四六五年),觀《文心雕龍學綜覽》說:「台灣學者一般多同說,如王更生、華師仲  、張嚴、王金陵、譚家定、黃公偉等亦多定於四六五年左右。」(頁六九)此論實未深入瞭解台灣學者的說法,其實各家說法並不完全一致,且多針對楊明照〈梁書劉勰傳箋註〉而發,並釐訂年譜,茲略述四家年譜:

一、王師更生〈劉彥和先生年譜稿〉,與王金凌《劉勰年譜》並為台灣最早的年譜。前有「東劉氏世系圖」,根據史書加以說明。年譜以編年體為主,以年為經,當年大事為緯,詳述劉勰生平行誼及時代背景。此文收入其《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題為〈梁劉彥和先生年譜〉,分為譜前、年譜、譜後三部分。「譜後」節錄《梁書》與《南史》本傳、劉毓崧〈書文心雕龍後〉、〈劉彥和身世考略〉等。王師自述此年譜特點有二:一、是將劉勰生年推定為宋孝武帝大明八年(西元四六四年),與華師仲  、張嚴、王金凌、譚家定、黃公偉、興膳宏諸說,互有異同。二、不採用楊明照〈梁書劉勰傳箋注〉【3】、李慶甲〈劉勰卒年考〉【4】二家新說,批評其用後說推証前論,犯了不考之過。【5】

3楊文據宋釋志磐《佛祖統記》考訂卒年《燕大國文學會文學年報》一九四一年。又有〈劉勰卒年初探〉,《四川大學學報》一九七八年四期。

4李文據南宋釋祖《隆興佛教編年通論》、《佛祖統紀》、《釋氏通鑒》、《佛祖歷代通載》、《釋氏稽古略》五部劉勰出家具體年限考訂卒年465-532),《文學評論叢刊》一輯一九七八年。牟金〈龍學七十年概觀〉言其說從者不多。

5參〈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文心雕龍導讀》頁八。

 二、王金凌《劉勰年譜》,為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自述欲補楊明照〈梁書劉勰傳箋註〉的缺漏。分為譜前、年譜、譜後、附表。「譜前」隱籍貫、先世及雜事之難以年者。「年譜」逐年著錄譜主生平行事,注重說明與譜主有關人物的交往情形(如僧佑、沈約、昭明太子等),這是本書的最大特色。「譜後」敘劉勰卒後的文論,始於梁武帝普通四年,終於(顏之推《顏氏家訓》)隋文帝開皇十五年(西元五九五年)。「附表」表一是劉勰世系。表二是同時文人長幼之序及文論先後之次。他將劉勰生年推定為宋明帝泰始元年(西元四六五年),卒於梁武帝普通三年(西元五二二年)。具體內容與王譜無大出入【6】。

6參王師更生〈當代《文心雕龍》著作述評〉。

三、華師仲  〈劉彥和簡譜〉【7】,根據慧《高僧傳》,言其中所錄記傳碑銘,多劉勰製文之〈釋僧佑傳〉、〈時序〉、〈序志〉等,推斷生於宋明帝泰始元(二)年,卒於梁武帝普通元(二)年,得年約五十九至六十歲。與王金凌年譜略同。學者有據此介紹劉勰生平的,如李道顯〈《文心雕龍》略論〉

7見《文心雕龍要義申說》。

四、李師曰剛〈梁劉勰世系年譜〉,主要依據楊明照〈梁書劉勰傳箋注〉新篇【8】,將劉勰生年推定為宋明帝泰始六年(西元四七○年),卒年延至梁武帝大同五年(西元五三九年)。至於劉勰的世系,與王師年譜大致相同【9】。

8多指正從楊舊說者,如「梁武帝中大通三年(西元五三一年)」條,言「王金凌《劉勰年譜》從楊明照前說,認為是十八年之事,皆失之過早。」

9參〈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

上述四家,王師更生、王金凌、華師仲  三家考訂相近,唯李師曰剛一家相距甚遠。其他還有龔菱《文心雕龍研究》〈劉勰彥和先生重要事略繫年表〉,多根據王師、李師年譜又鄭根亨《文心雕龍風格論探究.第二章「劉勰卒年眾說考述首節析論普通元、二、三年說;次節析論中大通三、四年說;三節析論大同四、五年說;末節提出對各說的質疑。對各家看法做了綜合說明。

至於劉勰出身於士族族,台灣學者並未有專文探討,唯王師更生主張劉勰是士族身分,乃沒落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文心雕龍導讀》、《文心雕龍研究》等書中皆指出「劉勰是漢齊悼惠王肥的裔孫,劉靈真的孫子,劉尚的兒子,其叔祖劉秀之還擔任過南朝宋的司空之官,他父親也做過劉宋的越騎校尉父死母歿,家道中落,可是劉勰以《文心雕龍》驃騎司馬沈休文以後,梁天監初年,即起家奉朝請。」由台灣學者所製的世系表來看,都主張劉勰出身士族,未有主張庶族者

晚近周春塘有〈劉勰"鍾山定林上寺"因緣考〉,探討定林上、下寺的不同;劉勰出於個人志趣選擇了定林上寺;定林上寺的律學大師與課誦、布的修行生活;並深究僧劉勰間的微妙關係,在學術上遠勝於人際上,雖然二人皆崇聖宗經,但劉勰崇奉的是孔子儒經,僧信奉釋迦佛經,故文字與節奏皆不同,如皆重史學,然劉勰主張「隱晦」和「見莠必除」的做法,實有違僧「實錄」和「既染毫牘」的精神。

綜觀劉勰生平方面,早期學者多具體化為年譜與世系表來說明,重視劉勰的生卒年與譜系。最近有對劉勰在定林上寺生活的探討,由具體實景來闡明其思想面貌,頗能開創研究的新天地。

 

貳、《文心》成書年代及劉勰相關論著

 

《文心雕龍》成書年代有齊末與梁代二說,前說以清劉毓崧通誼堂文集.書《文心雕龍》後考訂最早,他從劉勰本傳、《文心》全書提出三重據,台灣學者皆從之,如潘師重〈劉彥和撰寫《文心雕龍》問題的新探測〉,稱許劉氏考訂乃「歷來對劉勰之生平事蹟作過最大貢獻者」、「言《文心》成於齊時者,早於劉氏的,雖已有紀昀、顧廣圻諸人,然語焉不詳,確定者則為劉氏。」故強調「最晚不會遲過齊和帝中興二年(五○二)」。王師更生〈《文心雕龍》成書年代及其相關問題〉,也贊同劉氏考訂,介紹、楊明照、張嚴等說法。並對周榮華《《文心雕龍佛教駁論.文心作於齊永明間提出質疑,進一步由史傳與事實加以考察,如僧佑《出三藏記集》在思想、語法變化、引經據典、詞彙運用上皆與《文心》雷同,足為劉勰捉刀。又由劉勰定林寺三次校經、感夢而作的前後關係,推論定稿於第一次校經後,信仰尚未深前,也就是南齊末,和帝中興元、二年間(西元五○一至五○二年)。

其他如盧錦堂〈《文心雕龍》新探四則〉、王夢鷗〈《文心雕龍》成書年代質疑〉、華師仲  〈劉彥和簡譜〉、蔡師宗陽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成書經過、呂立德文心雕龍時序篇研究.由〈時序〉篇觀劉勰《文心》之成書時間等,都以「成書於齊末」為確鑿,故台灣學者未有從梁代者

    對於〈滅惑論〉撰年的討論,八○年代中潘師重規〈劉勰〈滅惑論〉撰年商榷,主張劉勰的思想前後有變化,入前是儒家思想,入後有佛家思想,故《文心》與〈滅惑論〉在思想立場、具體問題上有所不同。此文引起香港學者饒宗頤〈《文心》與《阿毗曇心》〉的回應。

    至於《大藏經》未收劉勰傳集的討論,有高國〈中華《大藏經》纂輯劉勰專集遺釋〉(又題為〈《大藏經》上為何未收劉勰傳集〉),首言劉勰出家當在天監十八年後,僧齡甚短復引孫梅、黃叔琳等家評價,《文心》一書的價值。接著探討《大藏經》未收劉勰傳集的原因,並非由於僧齡過短與評價問題,乃因《隋志》已未見著錄,其書早

    故《文心》成書於齊末,台灣學者頗多共識。對〈滅惑論〉撰年的探討,則認為在《文心》之後,劉勰撰著《文心》的思想以儒家為主。《大藏經》未收劉勰傳集,與思想無關。

 

參、版本考

 

元明以後《文心》版本漸多、流傳益廣,台灣龍學對版本變異、傳本收藏等多有探討。全面考的有三文,一是張嚴〈《文心雕龍》版本考〉,詳考以下數種版本:一、石印本,如掃葉山房新體廣注本。二、影印本,如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據兩京遺編本影印。三、鉛印本,如梅慶生音本、佘誨單刻本、汪一元單刻本、張之象單刻本、吳興凌雲本、何允中《漢魏叢書》本。並對各本源流、刻版時地、格式款式等,詳加說明。指出清代單刻本從宋本者必有〈隱秀〉篇;從嘉靖本、萬曆本者則或闕或全

二是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版本考略〉,考得手鈔本九種、單刻本十八種、評本十三種、校本二十種【10】、選本十二種,並詳加辨析,指出唐有殘卷及劉知幾、陸德明、孔穎達等人所引。宋本雖不存,然《太平御覽》、《困學紀聞》、《玉海》、各類詩話中亦有徵引。明校本則十亡其九,梅子《音註》最佳,能其菁英,去其糟粕。復言唐至清間可考傳本六十種,可見者不過十之二三,乃因書經數及私家藏。雖備增研究上的困難,然益顯研究的必要與重要性。王師此文考詳實,學者多據以立論,如王夢鷗〈劉勰論文的觀點試測〉等。

10參〈《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有單刻本二一種、評本十七種、校本二一種。文心雕龍范註駁正.資料采輯未備、板本、《文心雕龍研究》。

三是潘美月〈《文心雕龍》板本考〉,將各本源流勒成一表,茲據王師〈六十年來《文心雕龍》之研究〉轉錄於下:

阮華山宋  黃丕烈校元至正刊

                            ↗漢魏叢書本

元至正乙未刻本明末錢功甫校本

                          何焯本→清黃叔琳輯註本、李詳黃註補正本

明弘治本(即馮氏重刻元至正本)

        庚子本

明嘉靖本辛卯本

        庚卯本

明萬曆本→明楊升菴批點本→張松、孫輯

全面綜考外,王師更生復針對台灣重要板本的館藏與出版加以考,如指故宮博物院藏「明刊本《文心雕龍》二冊」乃明弘治甲子十七年(一五○四年)馮允中刻活字本(吳門本),是台灣現存最早原刻本,此重大發現,對台灣版本研究相當重要。【11】至於館藏情形,如明嘉靖汪一元本見中央圖書館、明嘉靖佘誨本見傅斯年圖書館、明《說海彙編本》見中央圖書館、清王謨增訂《漢魏叢書》本見中央圖書館等。出版情形,如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據張之象本、台灣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據兩京遺編本、台灣新興書局據何允中《廣漢魏叢書》等,王師都一一指出。【12】

11見〈《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文心雕龍導讀》頁三十三、文心雕龍研究.第一章緒論

12見〈日藏明刊本王惟儉《文心雕龍訓故》之評價〉、文心雕龍范註駁正.資料采輯未備、板本

故學者有全面綜述歷代版本源流,有深究台灣重要版本的館藏與出版情形,頗有貢獻。唯最新的版本考已接近百種,尚未見有此方面的新作出現。【13】

13林其錟《唐宋元文心雕龍》集校合編.前言考清代以前(含清代)版本有九八種:寫本十五種、單刻本四十種、叢書本十三種、校本二七種、注本三種。

 

肆、史志著錄

 

探究《文心雕龍》史志著錄的有二文,一是張嚴〈《文心雕龍》著錄歸類得失考略〉,言隋書.經籍志著錄最早,然「卷帙無,而歸類有異」,故取二三家探討其歸類情形,計有:總集、別集、集部、文說、詩文評、文史、文集、古文、子雜、詩文名選十類,如「文史類」舉出八家:新唐書.藝文志卷六十、王堯臣《崇文總目》卷五、鄭樵通志.藝文略卷七十、尤《遂初堂書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二、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志卷二四九、宋史.藝文略卷二○九、《百川書志》卷十八。探究各家著錄在書名、作者、題式、卷帙、稱謂等的不同。

二是王師更生文心雕龍新論.《文心雕龍》史志著錄得失平議,概述史志上的十種歸類:總集如隋書.經籍志;別集如袁州本《郡齋讀書志》;集部如《四庫全書薈要目》;文集如《文淵閣書目》;古文如《行人司書目》;子雜如《菉竹堂書目》;詩文名選如《世善堂書目》;文說如《衢州本郡齋讀書志》;文史如新唐書.藝文志;詩文評如國史.經籍志;另有不著類別的,如《平津館鑒藏書記》。並按此十類詳述史志著錄情形。文末評議各家得失,言歷代史家對《文心》內容性質的看法是出入子史,故《文心》決非「文學評論」或「文學批評」所能範圍,當是「文評中的子書,子書中的文評」。故王師撰有〈文評中的子書、子書中的文評—讀《文心雕龍》劄記之一〉詳加辨明。

    另外,盧錦堂〈《文心雕龍》新探四則〉也從史志歸納出十種。三家唯王師多出「不著類別」一種。對史志的著錄,盧氏認為「詩文評」類較妥;王師則指其出入子史,不宜限於詩文評,乃據此進一步探討《文心》一書的性質(詳下節)。

 

伍、《文心雕龍》的地位與價值

   

關於《文心雕龍》的地位與價值,有給予正面的肯定,也有持質疑的態度。王師更生有二文旨在發它的地位與價值:一是〈試探《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綜論五十餘部文學史對以下八方面的討論:《文心雕龍》五十篇的分類、立論要旨、劉勰撰述動機、成書與佛教、《文心》的缺點、讀的門徑、對學界的影響以及評價問題。肯定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等對《文心雕龍》研究深具啟發性。二是〈《文心雕龍》在中國古典文學批評上的價值〉,析論《文心》作者及成書背景、《文心》對我國古典文論的承襲與當世文論的矯正、對後代學術界的影響。結論概述《文心》研究近況,認為中西文化交流促成研究方法改變,舊有校注版本的方法,改用分析、比較、統計、歸納等法。內容分類亦漸有成果。其價值在於上承中國學術思想統,下開後世文學批評先河,是最重要的文論寶典

此外,杜松柏〈劉勰的文學批評論〉引用英森巴士力《文學批評史》十三類批評法,並比較劉勰文論與近代文評的過程與結果,也肯定《文心》的價值。

至於質疑的,有鵬程〈《文心雕龍》的價值與結構問題〉,對後人評價《文心》時用「文章冠冕」、「體大慮周」提出質疑,懷疑《文心》的文學價值可稱得上「文章冠冕」。復認為「體大慮周」的文學批評易出現疏漏之處。

然持批判態度的學者較少,持肯定的較多。批判者也並非一概否定,多是在肯定中加以批評與商榷,這是台灣學者能作出公允評價的持平態度。

 

陸、《文心雕龍》對後世的影響

 

台灣學者極關注《文心雕龍》的影響研究,有探究「宗經」的影響,如黃端陽〈劉勰「宗經說」對後世文論之影響〉,言清劉毓崧〈書文心雕龍後〉指出彥和與昌黎論乃能相合」,故對唐代韓柳古文運動的影響,有韓愈論文、道關係及其以經典為文學革新之源;柳宗元「文以明道」的主張等。對宋代諸家古文理論的影響,有歐陽修重自然,論文、道關係等。對曾鞏、三蘇亦有影響。對明清諸家文論的影響,有明代宋濂、歸有光清桐城派方苞、劉大、姚鼐三家及其支流如張惠言、曾國藩等。

有從具體時代來看其影響,對唐宋的影響,有張嚴〈文心雕龍唐宋群籍襲用彙考〉,從考入手,其對唐宋的影響。指出唐宋群籍襲用的原因有:一、有意者的據事類義、援古今。二、無心者的心同理同。三、因方假巧者的摹製。從唐宋十一家襲用中得出三十條,有助於校勘。唯多從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附錄四群籍襲用

對隋唐的影響,有王師更生〈隋唐時期的龍學〉,綜論《文心》對唐代的廣泛影響,根據楊明照《校注拾遺》、王利器《新書》、唐代文集選本、類書史書等,去蕪存菁,依時序與類別加以重點說明,以彰顯龍學在隋唐時期的發展實況,有顏之推《家訓》、《梁書》、《南史》、《隋書》、敦煌遺書、劉知幾《史通》、及孔穎達、李善注疏、空海《文鏡秘府論》等。如《顏氏家訓》,言其〈文章〉篇文章原出於五經的主張、對文人名節的批評、謀篇布局等立論,與文心.原道、〈程器〉、〈附會〉各篇同旨,以見其源流關係。末述五點新發現:一、《文心》對隋唐學者有相當影響。二、對各學術領域如經、史、子、集皆有影響。三、使用學者有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佛學家、書法家、古文家、文法語言學家等。四、在西域與日本都起了文化交流的作用。五、運用的方法有明引、暗用、取菁用弘等。足見《文心》在隋唐人心目中的分量。

對唐宋「說體寓言」的影響,有顏瑞芳文心雕龍.論說唐宋說體寓言〉,言論者多強調唐宋說體源於〈說卦〉、諸子寓言,而忽略先秦兩漢的辨說、書說,乃據文心雕龍.論說篇加以辨析。首先依四大綱領探討劉勰的「說」體內涵,是以戰國策士的辨說、書說為主。其次探究唐宋說體寓言的文學性質。最後通過〈論說〉篇檢視唐宋說體寓言,以見其對先秦兩漢說體,有繼承、發展與導正的關係:在繼承方面,唐宋說體寓言繼承了劉勰「宗經」的文學觀。在發展方面,唐宋說體寓言即事即理而為之說」,藉故事以申理的寫作方式,是〈論說〉篇所論「說」體講求「言資悅懌」、「喻巧而理至」的進一步發展。在導正方面,對戰國「煒曄誑」、兩漢「順風以勢,莫能逆波而泝洄的說體流弊唐宋說體寓言具有扭轉、導正的意義。

對韓柳古文的影響,有張瑞興〈韓柳「古文運動」內涵源於文心雕龍「原道、徵聖、宗經」之探討〉,從韓柳立場來說是探源,但從劉勰來看則是影響。首敘韓柳「古文運動」的內涵,以「志道」、「明道」為主,如韓愈〈答李秀才書〉「所志於古者」,實即他在〈原道〉所說的儒家道統;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明道」,亦以先讀六經為主。次敘《文心》前三篇的內涵,所謂「道沿聖以垂文」、「徵之周孔,則文有師矣」等,皆儒家道統與經典。最後依〈原道〉、〈徵聖〉、〈宗經〉分別比較二者的源流關係【14】。

14如〈原道〉篇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的文以貫道,及柳宗元的「明道」等有相通之處。〈徵聖〉篇,則與韓愈〈答劉正夫書〉「師古聖賢人」,及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明書〉「求孔子之道」等相通。〈宗經〉篇,與韓愈〈答李翊書〉「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及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當先讀六經」等相通。

對清詩話的影響,有廖宏昌〈《文心雕龍》比興論對清代詩話之影響〉,指出劉勰「比興」是經學家和文學家的過渡,「一方面要求藝術形象托喻政教風化的思想內容,一方面開拓以審美藝術特徵的形象思維。」首析劉勰以前的「比興」說,言鄭眾繼承毛傳「興」的本義(起),鄭玄繼承毛傳「興」的衍生義(附會政教)。次論《文心雕龍》的「比興」論,除上承二漢外,亦參酌虞說,使興納入心物相感的藝術範疇。末以清代詩話的「比興」論為討論重心,從詩論中的地位、在創作理論、意境理論、思想內容表現理論、鑒賞理論等方面來探討,舉詩話有吳喬《圍爐詩話》、王夫之《薑齋詩話》、葉燮《原詩》、沈德潛《說詩晬語》等不下數十家,論豐富精闢。

全面綜論對後世的影響,有陳素英《《文心雕龍後世文論之影響,為東吳大學中研所碩論首章劉勰文原論後世文論之影響,以宗經為脈絡,探討文論思想之影響。次章劉勰文體論對後世文論之影響,探討文筆兼重、駢散兼宗的文體觀念及分類方法的影響。第三章劉勰創作論對後世文論之影響,由創作理論、技巧探其影響。第四章劉勰批評論對後世文論之影響,由批評素養、態度、標準探其影響。

此外,李師曰剛〈《文心雕龍》之文論重點〉、王夢鷗〈劉勰論文的觀點試測〉【15】等都略論其對唐後作家、評者的影響。

15如王夢鷗說:「至梁陳隋唐,凡是與六朝文體有些關係的作家,多少都受到此書影響,例如蕭統文學集團編的《文選》…對於『文』之分類與選錄標準幾與此書之分類選評者同。稍後,顏之推於《家訓》中論及文章,多半是抄襲此書的遺說,其至於後來劉知幾著作《史通》,也可疑是此書〈史傳〉篇的放大。」

上述影響研究,有全面綜論的;有從具體時代來看的,以唐代居多,其次是清代;有從個別問題切入的,如宗經、說體寓言韓柳古文、清詩話等,內涵多元豐富,頗能說明《文心》對當代與後代思想、文體、文論、創作各方面的影響。

綜觀外延方面的研究,學者對劉勰生卒年雖未有一致的看法,然此乃目前世界龍學未形成共識的一環。對劉勰出身士族與成書於齊末,則並無異議。《文心》與其他著述的關係,討論到〈滅惑論〉、《大藏經》等。在板本、史志著錄方面都有詳實的考証,王師更生復進一步探究台灣重要版本的館藏與出版,並據以探求《文心》一書性質,都有相當成果。至於地位價值與影響研究,能從史的立場深入辨析,全面綜述與個別探討並重。故舉凡《文心雕龍》外延方面,學者都有專門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