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    劉渼

 

第四章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的具體成果之一

 

第二節  研究方法

 

貳、善用科學方法

   

台灣學者多運用現代科學方法來從事研究工作,有歸納法、統計法、比較法、內証法、問題中心法、關係聯想法與範疇法、圖示法等。

 

一、歸納法

 

運用歸納法將全書各論總結出要點的,文原論有林明德〈劉勰《文心雕龍》的基本觀念〉,根據「本論五篇」意旨,歸納出五種基本觀念:文原於道、心(心靈)言(語言)與文(文章)、質文並重、衡文的標準(〈宗經〉六義)、傳統與創新(絕非復古,而是為創新作準備)。

創作論有吳東權〈劉彥和的文學創作論―讀《文心雕龍》有感〉,以歸納法從創作論中得出五項要點:一、主張「秉心養術」,要學者「量力」。二、主張「博學去偏」,要力求「圓潤」。三、主張「借巧會奇」,要從事「創造」。四、主張「窺情鑽貌」,以洞察「自然」。五、主張「情智相通」,以表達「真切」。

批評論有李宗慬《《文心雕龍》文學批評研究》,以歸納法得出劉勰評文方法有五種:析解、直觀、徵引、比較、指異。

另外,黃端陽〈就劉勰所謂「博喻之富」以論《韓非子.儲說》〉,以〈諸子〉篇「博喻之富」為論點,歸納出「《韓非子.儲說》中自設譬喻之寓言事例」三十九條,來証明劉勰的評析精當。

故此法在台灣學者的研究中隨處可見。

 

二、統計法

 

由於學者多提出客觀數據來幫助立論,故常見到用統計法來計算《文心》的字詞、術語、句子、作家作品與經典等出現的頻率次數。

針對大量單字的,如王夢鷗〈劉勰宗經六義試詮〉,從詮定六義所揭舉的字義入手,有情、風、事、義、體、麗,對每一字都做了統計。如言「除以『情』字連結他詞而自成別解者外,凡單用此字者,約有一百又二處。」、「綜計《文心雕龍》一書單用『氣』字表意者約有五十四條」、「稽以全書單用『事』字之處不下一百三十」、「用『義』字將近一百二十次」、「『理』字亦有一百一十餘次之多」、「體」字「用了一百二十餘次。此外連稱體性、體勢、體統;以及體式、體例、體制者,尚不在內。」故王夢鷗對六義的重要字詞,都作了統計歸納。

又陳金木〈《文心雕龍》「文心樞紐」試釋〉,根據王夢鷗「語言學」觀點,並仿效王氏以統計法來歸納關鍵語詞的核心意義,如:一、全書「文」字五一三句,據陳兆秀、杜黎均、王夢鷗的分析,言「文」的核心意義是「辭章」。二、「道」字四十二句,其核心意義是心、言、文生成過程的「根源」。三、「聖」字五十三句,其核心意義是「道德修養造於極地,品格能力迥乎常人」的聖人,劉勰泛稱時包括堯舜等;專指時是孔子。四、「經」字九十七句,作為專門術語的核心意義是「常行、常道、常法、常典」,劉勰所以宗經,因經具有正言體要、文質相稱的特質,非「載道」、「明道」的觀念。是立足於辭章立場,以經為文的文體淵源、創作規範、評價標準。五、「緯」字十八句,作為專門術語的核心意義是「隱」、「約」的「神教」。六、「騷」字二十一,屈原〈離騷〉為《楚辭》的代表。末言「文之樞紐」立論核心思想有四:對文如何呈現的看法―自然之道;為文衡文的標準―宗經;文的發展規律―通變;文的指導原則―執兩用中。並據以畫成「《文心雕龍》「文心樞紐」的體系」。

單獨統計「美」字,有王師更生〈《文心雕龍》之美學〉言全書以「美」字構句的共六十三條。王師門生吳玉如《劉勰《文心雕龍》的審美觀》即採用此數據。

「氣」字,有張靜二〈劉勰的養氣說〉,合計全書「氣」字有八十個,佔全書千分之二,其中創作論出現了五十次,多集中在〈聲律〉、〈養氣〉、〈風骨〉三篇,他以「氣」及相關語義(如風骨、聲勢等)的統計數字來証明《文心》是「我國首部文氣論的專書」。

「約」字,有呂武志〈文「約」為美―論《文心雕龍》的一個重要觀念〉言全書以「約」字構詞造句的有三一處。

另有統計詞句,「文體」一詞有賴麗蓉《從思維形式探究六朝文體論》,言《文心》「文體」一詞出現七次。

統計全書採用「比喻」修辭,有黃亦真《《文心雕龍》比喻技巧研究》言劉勰在樞紐論、文術論三十篇,共用了二百節的比喻。

統計全書引用經典,有王師更生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秘寶—《文心雕龍》》,據王仁鈞、顏賢正及自己對經典的鉤考,得劉勰引《易》一四二條、《詩經》一○九條、《書經》一二四條、《論語》五四條、《孟子》二五條、《春秋》七十餘條、《三禮》九十二條。(頁五二)

然而在統計數字上,各家往往不同,如「道」字,廉永英〈《文心雕龍》「道」義箋証〉,言「道」字全書三十六見。李建福〈《文心雕龍》「道」義証析〉據《文心雕龍新書通檢》及《文心雕龍索引》,言全書「道」字四十六句。陳兆秀《文心雕龍術語探析》有「道」字四十二句。黃東陽〈從《文心雕龍.原道篇》看劉勰的文學起源論〉,表列全書四十二處「道」字的語義與詞性。吳玉如《劉勰《文心雕龍》的審美觀》言全書「道」字四十四句,並指陳兆秀有誤。

字詞方面,王師更生《文心雕龍讀本》析論一百九十五個「體」字構句,劃分出十二種專門性名詞(頁十九)。陳兆秀《文心雕龍術語探析》統計「體」字共出現一八八次。賴欣陽《魏晉六朝文體觀念考析》則言「體」字出現一九一次。

又侯迺慧〈由「氣」的意義與流程看文心雕龍的創作理論〉根據王利器《文心雕龍新書附通檢》統計「氣」字出現七一次,復據王夢鷗〈劉勰宗經六義試詮〉言「氣」字單獨表意的約有五十四條。

作家方面,廖美玉〈《文心》曹植說〉言《文心》有二十一篇提到曹植,出現的次數為二十三次。但是李瑞騰據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分析出劉勰「總評十代文士」共二百八十一人,評曹植二十一次(與楊雄並列)、評陸機十九次,僅次於司馬相如【98】。但王夢鷗〈劉勰論文之特殊見解〉則言全書提到揚雄處有三九次,司馬相如有三五次。龔菱《文心雕龍研究》統計司馬相如二二次、楊雄與曹植都是二一次。

98見李瑞騰〈陸機:「理新文敏,情繁辭隱」—《文心雕龍》作家論探析之一〉、〈曹植:「思捷才俊,詩麗表逸」―《文心雕龍》作家論探析之二〉兩文。

引用經典方面,王仁鈞〈《文心雕龍》用《易》考〉得一四二條。然龔菱《文心雕龍研究》「《文心雕龍》引用《周易》次數統計表」則僅有一三二條,比王仁鈞所考少十條。

固知統計法是台灣學者最喜運用的方法之一,如何使其客觀信效度提高,宜由人工計數改由電腦程式來運算【99】。

99詳第八章「結論」。

 

三、比較法

 

將《文心》與其他論著相提並論由來已久,如黃山谷以之與《史通》並提,何義門以之與《文選》同唱,孫梅《四六叢話》以之與〈文賦〉、《文選》相較,章學誠《文史通義》以之與〈文賦〉、《詩品》並舉等【100】。台灣學者多注意到《文心》能承上啟下,故致力於比較研究。以下分中、西兩方面來探討:

100如清初王士禎《帶經堂全集》卷九一第十二頁下〈文心雕龍跋〉:「黃山谷云:『論文則《文心雕龍》,評史則《史通》,二書不可不觀。』」章學誠言「古人論文,惟論文辭而已矣。劉勰氏出,本陸機說而暢論文心。」又言其與《詩品》「自出心裁,發揮遒妙」,能成一家言。

 

(一)中國

 

1、與《老子》、《莊子》等比較

單獨與《莊子》相較,有游信利〈從莊子「神凝」到劉勰「神思」〉,對《莊子.逍遙遊》「神凝」到陶淵明〈飲酒詩〉「心遠」,到謝靈運「賞心」,及劉勰《文心》「神思」,皆有系列討論。如〈神思〉篇就其典出《莊子》之語探其淵源。末將上述四家聯繫起來以見其關係。

與《老》、《莊》相較,有蔡師宗陽〈文心雕龍文術論與老莊思想〉,考察〈神思〉到〈總術〉十九篇中援引《老子》語詞的有〈情采〉、〈總術〉兩篇;《莊子》語詞的有〈神思〉、〈體性〉、〈定勢〉、〈情采〉、〈鎔裁〉、〈聲律〉、〈麗辭〉、〈指瑕〉、〈養氣〉九篇。並闡明援引用意,如〈神思〉篇:「援引『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以闡述『神思』的意思;又引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以說明陶鈞文思的方法。」等

與《莊子》、《呂氏春秋》相較,有吳福相〈從《文心雕龍》文體論探討《莊子》、《呂氏春秋》寓言分類之適應性〉,言劉勰《文心雕龍》以文筆、經典作為文體分類的標準,能合乎近人「包舉」、「對等」、「正確」的分類要求,故據此來分析《莊子》、《呂氏春秋》的寓言分類。就其形式言,其主體性偏於「序引述理」的,歸為序體;偏於「設事問對」的,歸於對問體;偏於「包孕涵攝」的,歸於雜文體;就內容言,偏於「研精一理」的,歸於論體;偏於「言資悅懌」的,歸於說體;偏於「假托傳人」的,歸於傳體;偏於「記事抒感」的,歸於記體;偏於「箴砭申飭」的,歸於戒體;偏於「辭回義正」的,歸於諧體。每一文體首引《文心》以「明體」,再從《莊子》、《呂氏春秋》來「舉隅」,最後復引《文心》來開示「寫作要領」。

故與先秦的比較,偏重於道家,尚未見與其他諸子的比較。

 

2、與《呂氏春秋》比較

與《呂氏春秋》相較,有龔鵬程〈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探討六朝緣情說與二漢學術思想的淵源,首先批駁一般人的普遍看法:我國文學批評觀念中的抒情傳統源起於魏晉。文中歸納「緣情說」的三大要點:一、正視情及情的作用;二、文學創作來自情感性主體;三、人與物間有一感應關係;於是遍考《呂氏春秋》、《禮記》、《春秋繁露》、《史記》、〈詩大序〉等書,指出漢人重個體生命,正面肯定情欲,看到情欲不能消除,只能以政教禮樂、自我修習來加以節制;而情欲與宇宙氣化觀念相結合,形成自然氣感理論,故知漢人早已提出了「人」與「自然」氣類感應的說法,此一同氣理論所造成的物我「同一關係」可通之於道德與美感兩端。故漢代人性論實已正視了「情」,認為「情」是性與外物相劘相切以後的活動,且由此感性主體的提出,才開顯出文學與藝術,成為魏晉情景交融觀點的淵源。

此方面僅有一篇專文,其他與兩漢的比較則闕如。

 

3、與陸機〈文賦〉比較

運用比較法來探究《文心》者,早先都集中於〈文賦〉與《詩品》。

與〈文賦〉相較的有二篇論文及一部學位論文,論文方面,一是鄭蕤〈試論陸機的〈文賦〉與《文心雕龍》〉,專論二者異同。言異處有二:寫作體裁與重點不同。至於二者相互發明之處,詳列廿七條。

二是齊師益壽〈劉勰的創作論與陸機〈文賦〉之比較〉,首先從文學創作的概念、文學的內容與形式、文學的創作過程三方面,比較劉勰的創作論都與陸機〈文賦〉,証其有淵源關係。但在文學創作上,劉勰所論不及陸機完整生動;對於創作過程,陸機將預備、構思及語言文字表達階段作緊密聯繫,亦較劉勰深刻。但劉勰文原於道的觀念,使人文與天地萬物之文有了共源關係,使得創作時「情以物興」、「物以情觀」的交互感應,得到有意義的解釋;同時對於文學視野的開拓,以至於民胞物與的文學心靈的孕育,也都大有助益。此外,劉勰意識到構思時,思考與想像必受到創作者的「志氣」所統轄,比陸機所論精闢踏實。在文學的內容與形式方面,劉勰的見解超過陸機。劉勰強調做為文學內容的基礎—情志,必須真實飽滿,同時又要以一種創造性的筆力將其表現出來,這就是「風骨」,才能收到「化感」效果。這比陸機的「會意尚巧」深刻有力。對於文學形式,劉勰決不忽略形式之美,但不以為需過分強調。他同時主張內容才是美的根源。亦較陸機的「遣言貴妍」切實中肯。此外,陸機將詩、賦二體侷限於「緣情」與「體物」,劉勰則作了「言志」的補充。這對糾正綺靡華艷之風,無疑是對症良藥。【101】

101上述內容,參考台灣大學教師論著摘要。

學位論文是蔡昱宇《陸機與劉勰文意論研究》,為輔大中研所碩論。首章緒論,談文意的起源,文學創作中的感悟、玄學的啟發。二章意物之隔及其彌縫之道,從想像、思考來培養其感性能力。三章文意之隔及其彌縫之道,從制文之道、文術之功來加以彌縫。末章結論,比較陸機與劉勰的文意論。此部論文,能夠小題大作,誠屬難得。

故學者對與陸機〈文賦〉的比較,亦相當重視。

 

4、與鍾嶸《詩品》比較

與鍾嶸《詩品》相較的,有四篇論文、三部專著,論文方面,一是舒衷正〈沈約、劉勰、鍾嶸三家詩論之比較關係〉,文分十三小點,可大別為四類:首先討論詩的體用:情動於中而形諸言為詩、詩之為用;其次析論詩史:有詩時代之推斷、五言詩發生時代、《詩經》與《楚辭》、建安、西晉、東晉、劉宋。復言詩歌創作理論:高材茂製、詩無貴於用典用事、聲律。末為詩歌批評理論:於論詩工拙之難易。其行文體例是首列三家詩論,後有綜評。文末歸納出五點不同:一、以源頭言,劉勰以《國風》為源,鍾嶸兼采《楚辭》。二、以聲律言,沈約奢言聲病,劉勰言「選和至難」,鍾嶸惟取口吻調利。三、以語言看,沈鍾謂直出胸臆,劉勰認為四言雅潤、五言清麗。四、以詩評言,沈鍾以為易,劉勰說「文情難鑑」。五、以作用言,沈本〈詩序〉搖蕩性情,劉採〈詩譜〉美刺教化,鍾取孔子興觀群怨。三家雖有上述的不同,然實大同小異。

二是方介〈《文心》、《詩品》論詩標準之比較〉,首先分論二書論詩標準,末將之作一比較:一、均重性情,而對用事看法相反。二、均重風力,不重說理,而程度稍有不同。三、均重辭采,而標準不同。四、均重聲韻,劉勰採人為聲律而歸於自然;鍾嶸講自然音韻而反對人為。五、均重典雅,劉勰能望今制奇、檃括雅俗,鍾嶸重古輕今、鄙薄俗製。

三是陳松雄〈劉勰與鍾嶸文學理論之概述〉,此文前半概述《文心》,後半概述《詩品》。首先依〈序志〉篇分為論文敘筆、剖情析采,前者據范《注》立論,如文學本原論為四篇;文章體裁論分文類(〈辨騷〉為首)、筆類、文筆雜。後者首先強調文質並重論。下談文學創作論、文章風格、文藝批評論、文學與時代背景、文學與自然環境。創作論側重作者的修養,如虛靜、衛氣、率情、融理、積學。風格獨立於創作之外,談才氣學習的養成、八體。惜文末並將二書作一比較。觀其在文章構成、修辭方法與批評家的素養、態度、原則等方面的立目,略同於黃師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

四是胡仲權〈《文心雕龍》與《詩品.序》聲律論之比較〉,從聲律的本源、創作本體、創作媒材、創作方法分述二書主要內容。比較二者之同:自然本源、語言本體、諧和理念。二者之異:媒材認知、創作態度、提列方法。結論指出二篇從不同角度,「達到聲律的本源是為自然的共識,而於對象的考量中,發現語言在文章表現裡的重要性,進而共同存有語言為聲律本體的認識,兩者又從創作的表現中,探討出整體諧和的美感」,故二人在聲律論上有普遍性的共識。

三部專著中,有二部是學位論文。專書是馮吉權《《文心雕龍》與《詩品》之詩論比較》,分為三章:一章導論,談作者生平、寫作背景、著作內容。二章本論,談詩的定義、起源、功能、體類、作法、流變、批評。三章結論。指出二書同者有三:一、改革文學風氣的動機。二、不滿前人文學批評。三、文學基本主張同。異者有四:一、著作宗旨體例不同。二、改革文風手段不同。三、對詩體詩格欣賞角度不同。四、對作家應備條件與修養看法不同。觀其提出劉勰的文學主張有四點:主自然、反穿鑿;明本原、宗經誥;重情性、兼文質;識通變、反閉塞,與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文學觀近似。

二部學位論文,一是陳端端《劉勰鍾嶸論詩歧見析論》,為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論述有四大要點:一、論詩歌的創作動機不同:對「四時感人,詩人騁懷」二人皆主以感情入手。但劉言抒發「心之所之」的志為直接動機。二、對聲律意見不同:二人皆主「自然美」。但劉勰以內聽為難,樹立外聽原則。並吸收四聲說。三、對「興」的解釋不同:二人不能超越毛、鄭,故附會政教。但劉勰「興者,起也」對興的文學功能,在方法論上有認識。四、對詩人評價不同:分為八組來討論:張衡班固、應瑒、王粲劉楨、曹丕曹植、潘岳陸機、張載張協、郭璞、謝混殷仲文。

她的〈劉勰鍾嶸論詩歧見〉即出自此書,專論張載、張協、郭璞三人。大抵首列二家評論,復參以各家詩作相証,如《詩品》將張協列入上品、張載列入下品;《文心》則說二人「才綺而相埒,可謂魯衛之政,兄弟之文也。」考諸其詩,則認為鍾嶸評語較為公允。至於對郭璞的認識和評價,鍾嶸認為他「坎壈詠懷」、遠乖玄宗,劉勰則說〈遊仙詩〉「挺拔而為俊」、「艷逸而足冠中興」,較為詳盡中肯。文末稱許劉勰觀察力深、觀察面廣,確勝鍾嶸一籌。

二是朴泰德《劉勰與鍾嶸的詩論比較研究》,為台師大國研所碩論。分為六章:首章緒論:先述齊梁政治背景、社會風氣、文學風尚。次述劉鍾二人生平、二書成書年代、寫作動機,以見其異同。第二章劉勰與鍾嶸論詩體的比較,比較了四言、五言、樂府等體。第三章劉勰與鍾嶸詩歌創作理論比較,從情采、風骨、才學、形似等方面相較。第四章劉勰與鍾嶸詩歌創作技巧比較,從比興、聲律、事類方面相較。第五章劉勰與鍾嶸論詩評比較,就曹植、曹丕、嵇康、曹操、曹叡等人相較。末章結論。他的〈劉勰、鍾嶸評論曹操的詩歌〉一文即出自此書,析論劉、鍾對曹操作品評價不高的原因,由於劉勰對詩與樂府持兩種不同的評價標準,曹操皆「淫蕩哀思」的樂府,故多有貶抑。鍾嶸以五言為主,曹操多四言;鍾嶸以丹采為重要因素,曹操語言質樸,故屈居下品。文中詳引曹操作品為証。

從上述出現的多篇論文與三部專著來看,學者極注重與《詩品》的比較。

 

5、與《昭明文選》比較

與《文選》比較的有七篇,一是舒衷正〈《文心雕龍》與蕭《選》分體之比較研究〉,言蕭統藏書近三萬卷,且納才學之士相互討論篇籍,故綜輯的《文選》,分體雖較細碎,然與劉勰《文心》多有相符。且劉勰曾為太子舍人,其書成於南齊末,又經沈約鑑定,故昭明薈萃篇章必多取法。故從體制、分類、編次、篇例四方面論其異同。如分類上,首先將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摯虞《文章流別論》、李充《翰林論》四家製成對照表,復比較劉、蕭二家分體,言名稱全同者有二十一,名異實同者一,蕭統未選者僅樂府、祝盟、諧讔、移、章、議對數種。在編次上,將二家析類為七,亦有對照表相較。並詳列劉勰所論、蕭統所選的各體作家作品,証其同者居多。文末歸納出八大要點,如《文心》兼包經子史之文,而《文選》以集部為主;彥和不甄序宋以下文章,昭明則多加選錄等。由於此文早出,且析論深刻,後學多有參考,如下面蔡師宗陽與陳仲豪二文。

二是鄭蕤〈試論《文心雕龍》與《昭明文選》在文學體類上的區別〉,一、《文心》成書於前,太子雅好文學,取法其分類乃自然現象。二、二人性喜相同、長於佛理,見解上自有影響。三、文學觀念同,可推知必受影響。

三是齊師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由於清代以來多言劉勰與蕭統的文學主張「宗旨如一」,乃由《文心》與《文選》的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加以比較。在選文定篇方面,將兩書的賦、詩、論、書牋、章表、奏啟等選列的作品及作者,逐一比對。發現兩書異多於同。在評文標準方面,《文心雕龍》以情性為主,且情性之外,尚需觀辭釆、通變、奇正、事義、宮商,故標準多元;《文選》以尚複筆的「綜輯辭釆,錯此文華」為選文的先決條件。一個以情性為首務,一個以辭釆為優先,二者差距頗大。足証二書異多於同。【102】

102上述內容,參考台灣大學教師論著摘要。

四是蔡師宗陽〈從《文心雕龍》與《昭明文選》析論辭賦之形構與評價〉,首先指出二家多針對兩漢魏晉之賦,且論析與選錄皆是一代賦家。接著從章法、用字、造句、對偶、聲律、比興、夸飾、用典、隱秀九方面析論二家所選的辭賦形構。復舉〈上林〉、〈鵩鳥〉、〈洞簫〉、〈兩都〉、〈二京〉、〈甘泉〉、〈靈光〉七篇,証劉、鍾二人評價允當。

五是陳仲豪〈劉勰《文心雕龍》與蕭統《文選》的分類比較〉,首先概述劉、鍾二家前後的文體分類情形。復論二家的文體分類。多直接採用前輩成說,如四表皆出自李師曰剛、藍若天之書;又論二家體制、分類、編次、取捨的不同,前三項與舒衷正同,唯論點相反。

六是黃章明〈《文心》選文與《昭明文選》之比較〉,指出二書在選錄範圍、文體分類上的不同,乃因其性質一為文評專書,一為文章選錄。然二家文學觀點皆主文(形式)質(內容)並重,且《文選》綜輯辭采、錯比文華、事出沉思、義歸翰藻的四大標準,實即劉勰所說的情志、事義、辭采、宮商。故詳細比對《文心》評論作家作品與《文選》所收篇目,歸納出同者居多,異者甚少(僅佔一成左右)的結論。

七是游志誠〈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文選》作品〉,詳第六章首節「特色.並重性.理論與實際」。

上述七文,有六篇著重於異同的比較,認為大體相同的,有舒、鄭、蔡、黃四家;証其不同的,有齊師、陳生兩文。至於游文,僅就陸機〈演連珠〉來談,重點迥異於其他六文。

 

6、與魏晉文論比較

關於《文心》與魏晉文論,有饒宗頤〈劉勰以前及其同時之文論佚書考〉、王師更生〈〉、劉渼《魏晉南北朝文論佚書鉤沈》【103】等,做過深入的考述研究。復有舒衷正〈沈約、劉勰、鍾嶸三家詩論之比較關係〉、李中成《文心雕龍析論.文心雕龍與當時各家文論的比較》、黎活仁〈《文心雕龍》的「質文」說與應瑒「文質論」的關係〉等,有理論方面的闡發,如舒衷正〈沈約、劉勰、鍾嶸三家詩論之比較關係〉,言《詩品》以前論詩之作,除《典論》外,惟沈、劉兩家,故所論多合。文分十三節,指出劉勰與各家不同之處有五:論詩之源流、聲律、用事、工拙、功用。

103以上饒文見《香港大學中文學會年刊.文心雕龍研究專號》一九六二年。黎文見《鄧林游獵見聞》,香港華實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劉文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年。

上述各家,已分別將《文心》與曹丕《典論.論文》、陳思〈序書〉、陸機〈文賦〉、桓範《世要論》、摯虞《文章志》、《流別論》、李充《翰林論》、應瑒〈文質論〉、葛洪《抱朴子.外篇》八家相較。

晚近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一書,主要根據上述研究,增加傅玄〈七謨序〉、左思〈三都賦序〉、陸雲〈與兄平原君書〉三者,合為十一家,分成十七章:首敘魏晉文論發展的背景、特質、選樣。中論十一家。最後揭示劉勰對其繼承與開展。末附「魏晉文論家一覽表」。以下十一篇單獨發表的論文,全部出自此書:

一是〈劉勰《文心雕龍》與曹氏兄弟文論〉,分別對劉勰與曹丕、曹植文論加以比較。二是〈劉勰《文心雕龍》與桓範《世要論》〉,就嚴可均《全三國文》輯十六篇桓範《世要論》,其中〈讚象〉、〈銘誄〉、〈序作〉三篇論及文體寫作、文風時弊。在寫作目的、立言價值、針砭浮詭文風,二人的觀念相同。對銘誄之作尚真實、忌浮夸的寫作要求與文體源流上,都有傳承之跡。三是〈劉勰《文心雕龍》與傅玄〈七謨序〉、〈連珠序〉〉,首言劉勰文體論的四大綱領。次論七和連珠體的源流和作家,二家對探源和代表作家看法不盡相同,但有傳承亦有創見。再論七和連珠體名義和特點,二家對義明、詞麗、事圓、音澤的看法相同。最後指出宗經的文學思想有所相承。四是〈劉勰《文心雕龍》與皇甫謐〈三都賦序〉〉,揭示賦體名義和寫作要求、論述賦體源流和作家作品。五是〈劉勰《文心雕龍》與左思〈三都賦序〉〉,劉勰稱許左思有九次之多。左序對劉勰論賦、論文學創作的影響有二:一、批評二漢賦家所造成的浮詭文風。二、揭示賦體徵實的創作要求。六是〈劉勰《文心雕龍》和陸雲〈與兄平原君書〉〉,以〈與兄平原君書〉三五首為據,從七方面加以比勘驗証:見情後辭、重視體勢、提倡清省、力求精警、調諧聲律、養神衛氣、其他觀點。七是〈《文心雕龍》對魏晉文論的繼承與折衷〉,言文原論立足於葛洪、傅玄、李充、摯虞、皇甫謐的觀點。文體論濫觴於曹丕、陸機、摯虞、李充、傅玄、桓範的基礎。文術論奠基於陸機、曹丕、摯虞、陸雲、左思、曹植的成說。文評論採擷了曹丕、曹植、葛洪、李充的看法。〈序志〉則有桓範、葛洪發其端倪。由觀念、行文措辭、例証等方面來論証。八是〈從文體層面看《翰林論》對《文心雕龍》的影響〉,從文章體裁的分類、探究各體的緣起、列舉著名的作家作品、綜論各體的寫作要求四方面談二者關係。其他還有〈從文體論看摯虞〈文章流別論〉對劉勰《文心雕龍》的影響〉、〈《文心雕龍》與《抱朴子》文論〉、〈劉勰《文心雕龍》與陸機〈文賦〉〉。

故此書綜合研究魏晉時代十一家文論,能全面看出劉勰《文心》與其前文論的承繼關係。

 

7、與《劉子》比較

與《劉子》比較的只有一文:方介〈《劉子.正賞》篇與《文心.知音》篇的比較〉,首言《劉子》作者為劉晝,約成書於溫公天統元年(五六五年),與《文心》成書相距六十年左右。其次分論二篇理論內涵。末將之作一比較,言二家近似處有:論批評家的通病,劉勰指出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劉晝指出重古輕今、珍遠鄙近、貴耳賤目、崇名毀實。又二人都從文學作品本身論知音之難。至於批評態度,劉勰指出「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愛憎」;劉晝亦強調公平。批評標準,劉勰提出「六觀」;劉晝認為要「摹法以測物」等。至於相異點,劉勰說:「目瞭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而劉晝則指責「信心而度理」的不當,並以「目亂而心惑」的實例駁斥劉勰目瞭心敏說。又劉勰主張文質並重,劉晝則認為內涵比形式重要。劉晝提出以情、理為賞評依據,此乃劉勰所未論及的。

由於劉子作者,各家說法不同,故此方面的研究亦有助於作者的考訂。

 

8、與《顏氏家訓》比較

當代的文學批評史多言《顏氏家訓》論文本於劉勰【104】。台灣學者對此研究的,亦唯尤雅姿〈從《顏氏家訓》探其與《文心雕龍》文學觀之異同〉一篇,她從劉、顏二人身世經歷迥異,文學觀卻一脈相承,皆從儒家孔子的實用文學觀。又二家皆以本末角度察看時文;對經典為文體之祖的主張亦相當一致,唯對檄文、銘箴、書奏的源頭看法有異,如檄文,劉勰在〈宗經〉言其出自《春秋》,〈檄移〉篇則說「暨乎戰國,始稱為檄。」前後說法相出入。顏之推說:「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証諸〈甘誓〉等篇,知顏氏主張較為明確【105】。但對銘箴的探源,劉勰認為出於《禮》,則較切中肯棨。至於評論作家的文德修養,顏氏據班固說法來嚴責屈原「顯暴君過」,是立足於家訓立場;劉勰以文論角度,則較為客觀公允。在文學創作理論,顏氏以筋骨喻文辭,顯係受〈附會〉篇影響。又創作技巧上,顏氏的「三易」談到易見事、易識字、易讀誦,其理論內涵與〈事類〉、〈鍊字〉、〈聲律〉等篇能相呼應。故二家在文論上的主張可用「聲氣相通」來形容。

《顏氏家訓》與《文心》關係密切,關於此方面的討論常見於各家論述中,惜專門論著並不多見。

104如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參王師更生〈《文心雕龍》在中國古典文學批評上的價值〉。

105華師仲  〈宗經、徵聖與劉勰〉已提出二家對此意見不同:「移檄章奏之體,劉、顏有生於《書》與生於《春秋》之略異」,故據黃《札》指出「其實二經皆史,或記事或記言,《書》中各體,在《春秋》傳中皆具備之。」知二家說法雖有不同,從史源意義上看,實無軒輊。

 

9、與日本弘法大師《文鏡秘府論》比較

與日本弘法大師《文鏡秘府論》比較,唯見黃師錦鋐〈空海的《文鏡秘府論》與《文心雕龍》的關係〉一文,首敘空海生平。次言二人文學觀相同。再論二人創作論相異。結論以為:「《文鏡秘府論》是根據《文心雕龍》之觀念而寫。」並舉〈體性〉八體與《文鏡秘府論》六體為証(博雅、清典、綺艷、宏壯、要約、切至)。言二書對象同,皆為初學者設、重視寫作規範。惟《文心》系統完備,詳於文體演變得失、創作過程,自成一家言。

黃師此文探討劉勰對唐代的影響,學者有徵引,如王師更生〈《文心雕龍》在中國古典文學批評上的價值〉。

 

10、與韓愈〈答李翊書〉比較

與韓愈〈答李翊書〉比較,唯有童壽〈〈答李翊書〉的養氣和《文心雕龍》的養氣〉,是台灣最早的一篇論文,首先析論〈養氣〉篇段旨,言「率志委和」四句與「若夫器分有限」至「非虛談也」是「衛生之談」;「是以吐納文藝」至「斯亦衛氣之一方也」才是正面在談「養氣」。最後將贊語「水停以鑒,火靜而朗」和韓愈〈答李翊書〉「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相較,認為二家以「靜」來相養的主張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劉勰只主靜,而韓愈則以動求靜。復舉荀子〈解蔽〉「虛壹而靜」為証。

由於此文最早出現,故論述較為簡略。

 

11、與《文史通義》比較

與《文史通義》比較,亦唯有方元珍〈論文章瑕病―從《文心雕龍.指瑕》到《文史通義.古文十弊》篇〉,由二書寫作動機、論創作之避忌、關涉之文學理論三方面探究其異同。言二篇皆源於作者情性懷抱,與當代文風的激蕩。至於〈指瑕〉篇所論的五種文病,〈古文十弊〉同者有內容、用語、剽襲三種;至於注解謬誤、字音之病,章氏未言及。二書的文學理論,同者有四:文質並重、繁簡適中、設體有常而文辭從時、反摹擬而貴自然;異者有三:論文史的關係、論摹體以定習、論文學的涵蓋面。

史書方面,既有與《文史通義》相較,亦宜與《史通》相較,惜尚未有專門的論著出現。

以上十一方面的比較,較著重在六朝與文論方面,雖於先秦兩漢諸子、兵書、史書等方面的比較較少【106】,然已足見台灣學者在比較研究上的成果。

106大陸、香港、日本,有興膳宏〈《文心雕龍》與《出三藏記集》〉、饒宗頤〈文心與阿毗曇心〉、葉晨暉〈劉勰與桓譚〉、黃孟駒〈王充《論衡》與劉勰《文心雕龍》〉、馬白〈《淮南子》與《文心雕龍》〉、陳耀南〈《史通》與《文心》之文論比較〉等,台灣尚未有此方面的研究,唯後三篇在台刊行。

 

(二)西方

 

運用西方理論來探究《文心》,早在五○年代初就有廖蔚卿〈劉勰的風格論〉,引用德烏克尼格Wackernagel 《修辭學與風格論》來說明風格內涵。

七○年代有陳慧樺、紀秋郎幾位外文系生力軍加入,運用比較詩學來研究《文心》,如陳慧樺〈從中西觀點看劉勰的批評論〉,認為文學批評只有四篇【107】。全文以〈知音〉為主,首先指出劉勰說「披文以入情」是肯定了文學批評家的功能,並引述Northrop Frye《文學批評解剖》Anatomy Criticism証明文學批評獨立存在的可能性。至於劉勰談到建立客觀批評的困難,如貴古賤今、崇己抑人、學淺妄論、主觀偏好等,在西方也有實例,如艾略特喜愛十七世紀的知性玄學詩,就大力抨擊十八世紀以來的浪漫詩。而劉勰的「六觀」,在現代西方文學批評中都有相應的理論,如「觀宮商」引用Rene Wellek韋禮克《文學原理》對音樂性、節奏和韻律的說法。

107言「〈指瑕〉挑出作品的瑕疵。〈才略〉討論作家獨特之風格。〈程器〉認為個人的品德應與作品分開,劉勰理想是通才,即文武全材。〈知音〉篇闡釋批評原理。」

比較詩學的學位論文,美國在七○年初已經出現一部【108】,或許受此啟發,紀秋郎《劉勰《文心雕龍》的比較研究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Liu Hsieh's literary theory》,是台灣首部比較詩學論文,為台大外文所博士論文。首章導言,次章論文原於道,三章論全書要義和典範,四章論文心,五章論二元化的組織結構,六章論通變,七章結論。此書主要析論劉勰全書的理論體系,他的〈《文心雕龍》二元性的基礎〉一文即出自第五章。闡明劉勰的重要文學觀,如通變等,以之與現代西方文學批評相較。

108一九七○年吉伯斯Donald Arthur Gibbs《《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 in the wen-hsin tiao-lung》,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論文。一九八一年復有劉若愚指導的史丹福大學邵耀成Paul Youg-shing Shao《劉勰:理論家、批評家、修辭學家Liu Hsieh As Literary Theorist,Critic,and Rhetorician》。皆有「比較詩學」色采comparative Poetics,專注理論部分,未對個別文體、作家作品做實際批評。

此後他持續相關研究,如〈從比較文學的觀點試論文心雕龍的奇正觀〉,言《文心》奇正觀與文原論、文質、風骨、通變理論,及華實、情采、雅俗、體要等術語都有關連。說明〈徵聖〉、〈宗經〉與〈正緯〉、〈辨騷〉的平行結構,都指向文質、奇正的辯証關係。居間仲裁者為道、自然、以及體現自然之道的聖人經典。通變論是樞紐論的深層基礎。並以「俄國形式主義」為比較對象,如修克勞斯基等主張內容只是形式的一部分,視藝術即技巧,而舊時代的雅正,可能成為新時代的俗奇(自動化),一時代的俗文學亦可能成為另一時代的經典(再正典化),劉勰的宗經正是儒家經典的再正典化。並說明「劉勰的通變論和俄國形式主義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兼顧作品的美學價值和人文價值」。

    八○年代,台大中文系師生分別以西方想像論、典律理論來探究,如梅家玲〈劉勰「神思論」與柯立芝「想像說」之比較與研究〉,首論劉勰的神思論。次論柯立芝的想像說。並各歸納出六大理論要點。最後比較二家異同,認為差異很大,如就廣義的神思和第一級的想像比較而言,神思起自超時空心靈活動開始的剎那,不強調認知階段;想像力則從認知事物之始,包括回想的每一次再現,都有認知作用。而狹義神思和第二級想像看似相類,但神思的「物」有生命,而柯立芝則言「物」在本質上是固定的與死亡的。此外,神思作用於物時,保持互不侵害的關係;想像則為了「再」創造,對物加以「擴散、溶化、分解」。至其相同之處,則皆主體為人、客體是物,同樣具有獨創性,最後都要見諸文字。故二者在本質、出發點、發展過程和結果上的細節,是大相逕庭的。說明劉勰的藝術構思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

    台灣解嚴以前,此文曾發表在大陸期刊上,這是很特別的情形,故《文心雕龍綜覽》將之誤列入大陸學者論著(頁)。

又鄭毓瑜有〈論述中的典律―從劉勰宗經觀談起〉、〈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二文,詳第六章首節「文原論」。

    復如劉惠珍〈《文心雕龍.風骨》篇試析:兼談中國文學批評詞語的詮釋問題〉,以Fowler的原生術語和衍生術語概念析論「風骨」,詳本章首節「專題.風骨論」。

九○年代有運用接受美學、典律觀念、現象學或西方俗文學理論等來研究的。接受美學有高莉芬〈論《文心雕龍.知音》篇的接受意蘊〉【109】,首先說明知音難逢的原因及知音接受的途徑―披文入情。次言接受者能力的培養有二:博觀、不偏;對作品分析的能力有六:六觀。末言〈知音〉篇可商榷處有二:一、未對讀者在理解作品時的心靈作進一步探討。二、「平理若衡」有實踐上的局限性。

109此文雖未提及「接受美學」,但實際運用了接受美學觀點來析論之,故置諸此項下。關於「接受美學receptoin aesthetics」理論,參黃維樑〈現代實際批評的雛形―文心雕龍辨騷今讀〉,他引用艾薩Wolfgang Iser說法(強調讀者反應對作品所起的作用),指其主要見解非常簡易,類似《易經》的見仁見智說,《中國古典文論新探》北京大學一九九六年。

典律有程克雅〈論《文心雕龍》劉勰文學「典律」觀念的形成與傳述〉,他運用卜倫(布魯姆)「正典/誤讀」的典律理論。首先探討「典律」一詞的源流與涵義:「典」有經典、典則、文體專名等義;「律」有聲律、律令、文律等義。將之與現代文論「典律」觀念相較,足証《文心雕龍》已具備系統性的表述,如:文原論為價值基礎;文體論為觀念核心;文術論確立創作法則;文衡論集結批評主張;〈序志〉篇為總綱的統貫觀照。相較於現代文論「典律」觀的課題:在「閱讀文學作品典範的建立」上,《文心雕龍》從源流的敘明、正負評價的對立、文體風格類型的排比、個別作家作品的特質描述等,多方面建立了「典律」在文學作品內部考量的標準。在「作品實例典型與詮釋法則」方面,劉勰蘊涵著文學史流變的觀念與對經典傳注的重視,其中劉勰所持「正/變」相承的文學史觀,與卜倫(布魯姆)所持「正典/誤讀」的典律主張,尤有相映成趣的對應關係。

其他還有江寶釵〈《文心雕龍》中的民間文學觀〉,詳本章首節「研究對象.專題.民間文學」。尤雅姿〈《文心雕龍》之作品結構理論闡微―取徑英加登之現象學文論〉,詳本節「與學科結合.現象學」。

    上述用比較方法,把《文心》與同時期的、前後代的及外國理論相較,分析其異同,以闡發《文心》理論價值、獨特貢獻與歷史意義,皆不失為用之有效的方法。

 

三、內証法分析、綜合交互運用

 

內証法是交互運用分析法與綜合法,從原典以求真知的基本方法,乃學者常使用的方法之一,王夢鷗〈劉勰論文的觀點試測〉曾批評道:

  到了近代,這方面(指校勘)的工夫差不多做得相當完備,而現代人對之,不免要換個方向發展,那就是把此書作綜合分析的研究。甚至各研究者使用自己的文學觀念,建立種種綱領,然後割裂原文,以分配各人擬造的綱領之下。

徐復觀〈王夢鷗先生「劉勰論文的觀點試測」一文的商討〉則贊同此一作法:

      以分析的方法,確定古典各部分的內容;以綜合的方

法,從分析中抽出綱維,條其統貫……於是由分析綜

合的交互運用,將原典加以「分解後的再組成」,這是最基本的研究工作。

徐復觀自述其研究學問的方法,首先是對基本概念的把握,其次是運用資料加以解析、貫通條理,故其〈《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即運用了此法,說:「一復『文體』一詞含義之舊;並將原書頭緒紛繁之文體,稍加疏導條貫,使讀是書者能得其統宗」。【110】

110見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自序》。

台灣最早以專文研究《文心》的是廖蔚卿,她在〈劉勰的風格論〉、〈劉勰的創作論〉也都運用了此法,其後如林素珍〈文心雕龍創作論〉仿而效之。

又沈謙在其〈《文心雕龍》「六觀」之析論〉說道:「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所揭櫫之六觀,必須就《文心雕龍》全書,作整體之考察,才能夠真正領略其意蘊。」、「創作理論與批評理論其實是密切契合、彼此相通的,唯有具備文體的知識,深入了解各種寫作技巧與修辭方法,才能准此六觀在實際批評中運用自如。」故綜輯《文心》全書來論証,如「觀位體」,引創作論〈鎔裁〉、〈附會〉、〈定勢〉等篇理論,分析「體」兼指作品的體裁與風格。接著舉文體論〈頌贊〉、〈哀弔〉等篇「謬體」,為實際運用的例証。

其他如蔡師宗陽、胡仲權等論修辭,多採用此法,固知此為台灣學者常用的方法。

 

五、問題中心法

 

問題中心法,是首先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最後作出結論。如岑溢成〈劉勰的文學史觀〉,先對「劉勰的文學史觀」作出明確的義界,認為是「劉勰對文學本身的演變的觀點」。然後就「史」的變與不變、起因、結果、演變的規律等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並從〈時序〉、〈通變〉二篇加以回答。如「文學演變的是那些方面?」從〈時序〉篇的十代九變來看,「均就文章風格述其變」,故「劉勰的文學史觀是以文章風格為內容的」。至於「有沒有不變的方面?」從〈通變〉篇知其答案是肯定的,所謂「設文之體有常」的「體」,指對「風格、題材、文藻、辭氣的要求」。又「促成演變的原因是甚麼?」從〈時序〉篇可知有政治、社會經濟、學術思潮、帝王提倡、前代文學遺產、同時代作者共同文章風格等因素。最後關於「演變有沒有一定的方向或終極目標?」、「演變有沒有確定的法則規律?」這二個功能性問題,認為「劉勰的文學史觀」並沒有預測的作用,而是有評價功能,〈宗經〉六義的標準,同時是評價與創作的指導原則。最後作出結論:

劉勰的「文學史觀」不止表示:文學史即是文章的時代風格史,亦即是歷代作家的文章風格的影響史;還表示:文學史即是文章的時代風格批評、歷代作家的文章風格批評;更表示:文學史是文學創作的指導。因此,劉勰的「文學史觀」可說是《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一個至為重要的成素。

又江寶釵〈從〈辨騷〉到「變乎騷」―朝向一個文學史觀的建立〉,也用提問法從文學史觀角度提出一連串論題的思考:

  〈辨騷〉列入「樞紐論」究竟涵寓怎樣的意義?劉勰自己說,這麼做,理由係「變乎騷」(〈序志〉)。何以謂「變乎騷」?〈辨騷〉與「變乎騷」究竟存在怎樣的關聯?〈辨騷〉在「辨」什麼?設使「變乎騷」是一個既存的文學史事實,應作如何詮釋?是騷變化了詩體,抑後世的文學創作承騷而變?「變乎騷」的價值如何?「變乎騷」與劉勰通變觀如何結合?又如何安置於其文學鑒價系統之中?

全文即根據上述問題加以析論,言「騷站在一個承轉的樞紐上」,「是經典以外的第一部文學總集」、「通變之典範」。「辨騷」是「辨正後人對騷的誤解」。劉勰以「變通趨時」(〈鎔裁〉)、「通則可久,變則不乏」(〈通變〉)、奇正「兼解俱通」的觀點,確立騷變乎經典的價值。以「辨麗本於情性」、「為情造文」、「要約而寫真」(〈情采〉)肯認騷的創作成就。而劉勰在〈原道〉、〈徵聖〉、〈宗經〉所提出的尊經崇古的文學史觀,一直要到〈辨騷〉,疏通以通變、奇正的觀念,完成變乎騷的論証,才真正完成鑒價系統;變乎騷的文學史意義,始獲得澄清。而劉勰論騷在文學史與批評史的重要性也得以彰顯。

又如顏崑陽〈《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在「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的態度、方法」,歸納出前賢研究所環繞的五個問題:一、《文心雕龍》所謂「比興」,甚麼是「比」?甚麼是「興」?「比」與「興」有何區別?二、為何「比顯而興隱」?言上述二個問題常被視為具有相關性。三、《文心雕龍》所說「比興」,在文學創作活動中,有何理論上的意義?它們是二種修辭法?或表現方法?或思維方法?或藝術形象?四、《文心雕龍》的「比興」說,在觀念史上有何所承?又有何所變?五、《文心雕龍》的「比興」說,在理論上有何價值?在觀念史上又有何價值?並將上述五大問題,歸結為以下三點加以析論:一、關於《文心雕龍》「比興」的涵義,指出比興的內涵及根本差異,在於「情」、「理」內容與發用形態上有所差別。二、關於《文心雕龍》「比興」在文學創作活動的理論意義,言在創作活動中「比視為局部修辭的技術―明喻。興視為整體構造篇章的方式―託諭」。三、關於《文心雕龍》「比興」的評價,認為比興說在觀念史上的價值,上承漢儒而有局部補充及明確陳述,唯在理論內部的概念結構與實際運用的層面上,其價值略為減損。

其他如關永中〈美的形上學―《文心雕龍.原道》篇〉、王松木〈由〈原道〉、〈徵聖〉、〈宗經〉談經學在《文心雕龍》中的實質意義〉、盧景商〈《文心雕龍》之「文質論」探微〉等,皆提出一連串問題,再一一論証,分別詳本章首節「專題.原道論」、「專門術語」及次節「美學」。

固知學者在此法的運用上,相當的熟練,能準確地抓出問題,並詳實論証。

 

六、關係聯想法與範疇法

 

此法運用者不多,唯見游志誠在〈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文選作品〉,言前賢用歸納法「見字即錄」的作法,得出《文心》「理」字的四種意義,實有不足,故運用「關係聯想法」與「範疇法」來作進一步分析,把「理」字放在亞伯拉罕的文學理論架構:「世界―作家―作品―讀者(評論詮釋)」四範疇中按索其義,則除世界「神理」、作品「文理」外,尚可加上作者之「思理」與作品之「道理」,以及讀者詮評的「理路」。故言《文心》「理」字,有今人所謂「思想內涵」的意思,並以此義看陸機〈演連珠〉五十首,得証五十首的「理」含儒、道、玄諸種思想,唯趨於玄學化,故劉勰評之曰「理新文敏」,是以其思想史觀視玄學為新學,評論實允。

此為相當獨特的方法,可見台灣學者在方法上的勇於嘗試與大膽運用,故能有突破性的創見。

 

七、圖示法

   

圖示法主要用來輔助說明,誠如王師更生說:「每遇有言不盡意處,又另製圖表,以代說明,學者圖文對照,可以執簡馭繁。」【111】故台灣學者喜用此法,大到全書體系,小到僅僅說明文、道關係等,不一而足。以下分為直接引用、加以改製與自創新表三種來說明:

111見《文心雕龍導讀.序》。

 

(一)引用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最早替《文心》立表說明,「大使讀者稱便」【112】。台灣學者多直接轉錄之,如其〈神思〉篇注一所附圖表,有沈謙〈神思與養氣―《文心雕龍》論文學創作〉、彭慶環〈《文心雕龍》文理論評〉、張仁青《文心雕龍通詮》、王忠林《文心雕龍析論》等。也有加以徵引作為修正參考的,如王師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指其不妥,並另製新表以明之【113】。

112語見王師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頁二九○。

113詳頁三五四至三五六。又見《文心雕龍新論》頁二四六、二五○,唯移走〈物色〉篇。

 

(二)改製

如彭慶環〈《文心雕龍》文理論評〉,自言根據全書原文及各家意見改製成「《文心雕龍.麗辭》篇對偶種類表」:

對偶 詮釋     例証                       作者、篇名        評論

名稱                                                       論斷 理由

言對 雙比空辭 修容乎禮園,翱翔乎書圃     司馬相如〈上林賦〉易 偶辭胸臆

事對 並舉人驗 毛嬙鄣袂,不足程式         宋玉〈神女賦〉    難 徵人之學

反對 理殊趣合 鍾儀幽而楚奏,莊舄顯而越吟 王粲〈登樓賦〉    優 幽顯同志

正對 事異義同 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     張載〈七哀詩〉    劣 並貴共心

又張仁青《駢文學.第五章麗辭褱寶―文心雕龍》也自述根據梁繩禕〈文學批評家劉彥和評傳〉改製成「《文心雕龍.麗辭》篇對偶種類表」,但與上述彭表幾乎全同。

李建福〈《文心雕龍》「道」義証析〉,亦言參考陳耀南〈周易繫辭與文心原道〉,並補其未備,製成「《文心.原道》與《周易》經傳對照表」。

 

(三)創製

    學者自創的表格最多,且種類繁雜,應有盡有,以下先選出幾篇論文中的圖表來介紹;其次選出幾部圖表宏富的專著來介紹:

在單篇論文中,劉勰世系表方面,如王師更生〈劉彥和先生年譜稿〉「東莞劉氏世系圖」,略引如下:

(遠祖)漢齊悼惠王肥―……爽―劉仲道―

(劉宋司空、求為郡丞)

劉秀之(叔祖)―……

劉靈真(祖父)―劉尚(父)―劉勰

(劉宋開國功臣)(越騎校尉)

(靈真生平不考,與秀之為兄弟)

王師並有說明:「劉勰是漢齊悼惠王肥的裔孫(《宋書.劉穆之傳》、《南史》刪),劉靈真的孫子,劉尚的兒子,其叔祖劉秀之還擔任過南朝宋的司空之官((《梁書.劉勰傳》、《南史》刪)),他父親也做過劉宋的越騎校尉,父死母歿,家道中落,可是劉勰以《文心雕龍》干驃騎司馬沈休文以後,梁天監初年,即起家奉朝請。」

其他如王金凌《劉勰年譜》,有譜前、年譜、附表。張仁青《文心雕龍通詮》有「東莞劉氏世系表」,與王師略同。

針對全書的,文論體系表,如沈謙〈《文心雕龍》之文論體系〉,表列文論的體系。理論分析表,如莊雅洲〈劉勰的文原論〉末列表格,闡明整體理論架構。內容大要表,如田鳳台〈劉勰〈知音〉篇之研究〉,圖示內容綱領大要。

以各論為對象,文原論有各文體與《五經》關係圖,?

又鄭毓瑜〈劉勰的原道觀〉以簡圖表示道與文的關係:

              (日月以麗)天

              (山川以理)地

道―(生化)―(言語以展現)人

              (華采、聲響以展示)動植物

而許琇禎〈《文心雕龍.正緯》探微〉,從「文原論五篇關係表」說明〈原道〉是文學本源論的中心,屈宋之《騷》「奇不失正」的精神,是融貫經、緯而新變的:

      徵聖、宗經

原道            →辨騷(變)

      正緯

其他如陳金木〈《文心雕龍》「文心樞紐」試釋〉,有「《文心雕龍》「文心樞紐」的體系」。洪順隆〈由文心雕龍宗經篇論經學與文學的關係〉,有「五經語言與漢魏六朝辭賦、五言詩關係表」。黃東陽〈從《文心雕龍.原道篇》看劉勰的文學起源論〉,表列全書四十二處「道」字的語義與詞性。李建福〈《文心雕龍》「道」義証析〉探究辭義淵源取於《周易》,亦表列說明之等。

文體論多注重各篇所涵的文體表,如黃景進〈從「論文敘筆」看劉勰評論文類的方法與觀點〉,有〈明詩〉以下二十篇「釋名以章義」解釋方法表、「文類與朝代關係總表」、「文類與重要作家關係總表」。

文術論,如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第五章談《文心雕龍》的「八體」,有簡表如下:

       輕靡、壯麗

繁縟―――新奇∣典雅―――精約

           顯附、遠奧

並有大段說明,如「以縱軸表示文辭組合,以橫軸表示意義性質」、「從這個圖表來看,文體之間有三種關係和一項原則」。

施又文〈《文心雕龍》「定勢」論〉,有「十六家論勢表」,比較諸家說勢。「〈定勢〉篇體系圖」、「〈定勢〉篇全文結構表」說明此篇要旨。魏王妙櫻〈自《文心雕龍.定勢》論勢與文章語言姿態之關係〉,亦表解作者、情、體、勢的關係來說明篇旨等。

文評論,如陳慧樺〈從中西觀點看劉勰的批評論〉,有創作與批評的圖解:

創作

經驗→文字

欣賞批評

文字→經驗

魏王妙櫻〈自《文心雕龍.知音》論劉勰之文學鑑賞論〉,有〈知音〉篇全文表解。

其他如游志誠〈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文選作品〉,有「陸機五十首〈連珠〉『理』意歸類表」,將五十首內容分別歸納入先秦諸子各流派中。顏賢正《《文心雕龍》述秦漢諸子考》,有「《文心雕龍》述秦漢諸子考原文」、「秦漢諸子篇目對照表」。

其中甚至有圖表喧賓奪主的,其圖表篇幅遠超過論述本身,如黃章明〈《文心》選文與《昭明文選》之比較〉,全文七頁,附表佔去四頁,有附表一「《文心》給予好評之文而《文選》亦錄之者」;附表二「《文心》綜論作者而《文選》輯錄其作品者」;附表三「《文心》未論及作品而《文選》輯錄之者」。

除上述針對劉勰生平及《文心》一書的圖表外,王師更生還對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專著整理出表格來,在〈龍學研究在台灣〉裡有「台灣『文心雕龍學』研究專門著作總表」,收入六十四部論著(包括博、碩士論文)。

    在專著方面,以下介紹幾部圖表特別宏富者:

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詮》,圖表多達六、七頁,如自序有「全書內容組織總表」。〈序志〉篇題述有「《文心雕龍》全書體系表」、「創作論二十篇之篇序義脈索引圖」。〈總術〉篇「題述」附表有「《文心雕龍》全書之論文部居圖」、「文學創作理論體系圖—劉彥和文術論二十篇生理官能之譬況架構」。

龔菱《文心雕龍研究》,表解十六種,移錄二圖:有「東莞劉氏世系表」、「劉勰彥和先生重要事略繫年表」、「《文心雕龍》引用《周易》次數統計表」、「剖情析采圖」、「《文心雕龍》五十篇圖」、「道、聖、文關係二圖」、「〈明詩〉篇選文以定篇圖」、「〈檄移〉篇選文以定篇圖」、「文體論各篇選評作家作品表」、「文體論各篇體製及作法圖」、「文體論所論文體種類表」、「〈體性〉篇十二家表」、「〈時序〉篇歷代文風九變圖」、「《文心雕龍》作家二八一位表」、「《文心雕龍》對司馬相如評論表」、「後世十一家評論《文心雕龍》表」等。直接移錄有二:李師曰剛「文術論二十篇之篇序義脈索引圖」、王師更生的「創作論組織系統圖」。【114】

固知龔書以圖表為主,一方面多綜合前賢圖表,如「東莞劉氏世系表」依據張嚴、王師更生的世系表;「《文心雕龍》作家二八一位表」參考了王利器、李宗慬、沈謙的作家表。一方面以圖表代替理論說明。

114分別見頁三、四、二六、五四、五九、七六、一一七、一二一、一二三、一六○、一六七、一九○、二四六、二七○、二八九、三○四。

張仁青《駢文學.第五章麗辭褱寶―文心雕龍》,特立「表目錄」,有:「《文心雕龍.麗辭》篇對偶種類表」、「劉勰文學思想體系表」、「《文心雕龍》文體分類表」、「劉勰文藝創作規範表」(據范《注》)、「《文選》與《文心雕龍》文體分類異同表」等。他的《文心雕龍通詮》除上述諸表外,還有「東莞劉氏世系表」、「曹丕陸機劉勰蕭統評論文體比較表」、「六朝各家文體分類比較表」(除曹陸蕭外,加上摯虞《文章流別論》、李充《翰林論》)。

張書的「表目錄」是其特色,唯其中的圖表亦多據前賢。

王師更生的幾部專著尤以圖表宏富著稱,如《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有「東莞劉氏世系表」、「五經與後世各種文體關係系統圖」、「文體論二十篇所涵文章體類統計一覽表」、「劉彥和文學創作理論體系圖」、「內情外景交融而後文生圖」等。【115】

115分見頁七一、三三五、三三六、三五四、三六一。

王師《文心雕龍新論》,有「創作論體系圖」、「劉勰文學批評理論表解」、「作者、作品、讀者關係圖」、「劉勰文學批評方法表解」、「創作論組織系統圖」、「《文心雕龍》組織系統圖」、「中國文章體類分合對照表」、「文章體製表」、「比喻表」等。【116】

116分見頁一三四、一四三、一四五、一四七、二五二、二五九、二六五、二七○、二七三。

又王師《文心雕龍選讀》對所選十七篇都做了原文分析表,將每篇原文依其理論內涵與行文邏輯以「圖解」表出之。

而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秘寶—《文心雕龍》》,有「文心雕龍內容組織圖」、「文之樞紐圖」、「劉勰文體論二十篇所涵文章體類架構圖」、「四綱和文筆關係示意圖」、「劉勰文章作法通論系統表」、「內情與外景交融而後文生的藝術構思圖」、「培養神思方法圖」、「作品風格形成關係圖」、「作品風格圖」、「比興修辭技巧圖」、「劉勰文學鑒賞論體系圖」等。【117】

117分見頁六三、七四、一二五、一四八、一七八、一八三、一八七、一九一、一九六、二六一、二八五。

王師自述其畫表是「為了使人們更多了解劉勰持論的脈絡」、「體會劉勰嚴密的邏輯思維」,「以收按圖索驥之效」。今從王師《選讀》一書以圖解為主,且最近的專著所列圖表都逾十幅,以及他的圖表不斷依其對理論內涵的創獲而加以增修的情形等方面來看,知圖示法實為其研究《文心》的重要利器。【118】故圖示法是台灣《文心雕龍》研究極為重要的一種方法,能夠化繁為簡,使人一目瞭然,有助於對理論內涵與體系結構的深入理解。

118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秘寶—《文心雕龍》》頁一九一、一八二、一四九。參第七章首節「特色.延展性」。

綜觀台灣學者運用的科學方法,除上述七種外,第五章第三節「綜合研究」的綜合法亦屬之。固知台灣學者善用各種科學方法來從事研究,因而有顯著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