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   

 

第二章  台灣龍學史綜述

 

   前言

 

五○年代世界各地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者,無論在台灣、大陸、香港【1】或日本【2】,普遍受到民初學風的影響,延續劉師培、黃侃以來對六朝文學的發揚,《文心雕龍》尤其成為研究的重鎮。

1參陳國球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五十年代以來香港地區古典文學批評研究概況、吳淑〈近五十年香港古代文評研究出版資料考察〉。

2岡村繁〈日本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的概況〉言:「最初,戰後(昭和二十年)日本對於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不約而同地在若干大學裡都從《文心》的精讀和研究開始起來。」。戶田曉〈文心雕龍小史〉也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五十年代初,在古典文學方面環繞以《文心》為首的一些作品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出現了所謂的百家爭鳴的氣象。」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始於政府播遷來台時【3】,當時來自大陸的學者有一批是黃侃門生及再傳弟子,如潘師重、高師明、李師曰剛、華師仲  、李中成【4】等,重視發揚黃氏之學,特別是黃侃《文心雕龍札記》開啟現代《文心雕龍》研究之門,故台灣《文心雕龍》研究直承於此。同時,台灣學者也努力開創自身格局,近五十年來歷經萌芽、成長、成熟、顛峰與變化的過程,成果極其輝煌。以下將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依十年為期,分為五期加以介紹:一、續與開創期(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年)。二、發展期(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年)。三、成熟期(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年)。四、高峰期(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年)。五、轉型期(一九九一年至二○○○年)【5】。

3在此之前,台灣未有具體關於《文心雕龍》研究的記載,如連橫台灣通史.文苑傳、《雅堂文集》等均未有《文心》學述記載又汪毅夫《台灣近代文學叢稿》列有台灣日據時代的主要書刊,未見《文心雕龍》。

4潘師為黃氏女婿,餘人與黃氏師生關係,分別見高師明高明文學論叢.正中本昭明文選序李師曰文心雕龍斠詮.序言華師仲  《《文心雕龍要義申說.後言、李中成文心雕龍析論.自序

5前四期參考王師更生〈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又林其錟對台灣龍學分期的看法也參考王師此文,言:「(台灣)經過初期(五○年代)艱辛開拓,中期(六○年代)發展猛進,近期(七○年代)成果輝煌,進入外表降溫深入攀高的階段。」見〈把文心雕龍學進一步推向世界―文心雕龍研究在海外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文心雕龍研究》第一輯。

 

一、          續與開創期(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年)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政府播遷來台,台灣處於日據時代光復初期與國民政府接收轉換期,一切百廢待舉,幸而在短短幾年間,政局逐漸穩定,各單位紛紛復員就緒,學校邁入正軌,學術研究開啟了新的一頁。

自民國三十八年至民國四十九年(九六○年)的十年間,台灣《文心雕龍》研究處於續大陸學術傳統及開創自身格局的時期【6】,此可由《文心雕龍》研究、大學開設《文心雕龍》課程、重要板本刊行、校注翻印等方面得悉:

6陳國球指出六、七十年代「台港學術風尚與九四九年前的大體方向有不絕如縷的繼承」。今觀台灣龍學於五十年代已展現此特點。見明清格調詩說的現代研究(一):1917-1949中國古代文論學術研討會,二○○○年上海復旦大學。

五○年代伊始,《文心雕龍》研究隨即展開,一九五一年童壽〈〈答李翊書的養氣和《文心雕龍》的養氣是首篇研究論文。大學院校裡的研究工作如火如荼,台灣大學廖蔚卿於一九五三年、五四年連續二年發表〈劉勰的風格論〉、〈劉勰的創作論〉、〈劉勰論時代與文風〉三文。同時有羅敦偉〈《文心雕龍》與辭賦起源〉;成功大學唐亦男〈劉勰論文學與時代的關係〉;與張嚴〈劉勰的文學觀〉、〈《文心雕龍》版本考〉、〈《文心雕龍》五十篇編次及隱秀篇真偽平議〉、〈劉勰身世考索〉四文;政治大學熊公哲〈劉勰評傳〉;東海大學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省立師範學院黃師振民〈劉勰風骨論發微〉。觀其內包括外延方面劉勰生平、《文心》篇次與版本;文體論的辭賦起源;創作論的風格論、文體論、風骨論及〈隱秀〉篇真偽、〈養氣〉篇;與批評論〈時序〉篇的時代文風等,雖然僅有十三篇,卻能從單篇、各論與專題入手,研究對象不拘一格。又能運用比較法,方法上有所突破。其中幾篇在早年研究尚不普及的情況下屢經轉載,並有持續近二十年的現象,尤以徐復觀「文體論」影響深遠,在八○年代引起熱烈討論、九○年代猶餘波蕩漾,足見當時提出的論題極為深刻。故此期研究雖初試鶯啼,已規模完足,光芒畢露。

當時大學院校中(國)文系以臺灣大學、省立師範學院、東海大學等為主【7】。各校都開設有「《文心雕龍》」或相關課程,省立師範學院講授《文心雕龍》的幾位先生,如潘師重、高師仲華、華師仲  李師曰剛等皆受業於黃侃門下,故直承衣缽,賡續學統

7省立師範學院初期為國語專修學校,乃台灣師範大學前身。其時台中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等,尚無中文系。

此期雖然沒有研究專著的出版,一九五六年卻有二部《文心雕龍》重要版本刊行:一養素堂本,台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二是兩廣節署本世界書局《四部刊要》。同時也複印早期大陸校注本,如一九五四年正中書局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一九五八年開明書店《文心雕龍注》,這些都是在台復員的出版社就其早年大陸出版品翻印。由於重要板本與校注都已問世,台灣《文心雕龍》研究實蓄勢待發。

 

二、          發展期(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年)

 

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年)至五十九年(一九七○年)的十年間,台灣政治安定、社會進步、經濟繁榮,教育體制有很大的變革,中學納入國民教育、大學大量增設或改制、研究所相繼成立【8】,《文心雕龍》研究有了長足發展的環境。

8參王師更生〈台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

    此期出現首部龍學專著、學位論文、論文集與中英對照本。在研究上,考據與校注並行、注重宗經思想、批評論等理論的深拓、持續外延研究。又優秀人才的投入、方法的靈活運用與版本考究等,足見此期研究有進一步的發展。【9】

9李中成《文心雕龍析論》言此時有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有助初學。復說:「有專重文體立論的,有參增通典新解的,至以原書重排複印,或良版攝影精印的,所在多有,亦頗有助於推廣。」

專著方面,台灣第一部《文心雕龍》研究專著是一九六四年李宗慬《《文心雕龍文學批評研究,也是首部龍學學位論文,為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第二部碩士論文是一九六九年文化學院劉國球《劉勰〈明詩〉篇探究》。此二部論著為高等學府的龍學研究奠定深厚的根基,迄今為止該兩校的龍學學位論文總數仍高居全台的首位與次位

此外,一九六七年與六八年李景榮《文心雕龍評解》、《文心雕龍新解》以綜合評析與釋譯為主,對普及推廣大有貢獻,其《新解》一書是世界首部全譯本,地位重要。大專院校的學者也不約而同出版了幾部專著,政治大學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對《文心雕龍註》作全面訂正,為研究奠定根基。成功大學張嚴《文心雕龍通識》,是唯一外延方面的專書。台中嶺東商校彭慶環《文心雕龍釋義》,對注釋作出貢獻。而講授《文心雕龍》的先生們,也都自編授課講義,有台師大李師曰剛油印本《文心雕龍講疏》、東吳大學華師仲  《文心雕龍要義申說》、輔仁大學曹〈《文心雕龍》書後〉等。

理論闡發則有加深與增廣,涵蓋文原、文體、文術文評各論:一、文原論,綜論有張雁棠〈《文心雕龍》之文學本原論〉、莊雅洲〈劉勰的文原論〉簡翠貞〈劉勰之本體論〉;單篇有李宗慬〈《文心雕龍.原道、王夢鷗〈宗經六義試詮〉。二、文體論,詩論有李元貞〈劉勰的詩論〉、胡傳安〈《文心雕龍》論詩〉。三、文術論,綜論有唐亦璋〈從《文心雕龍》看傳統與文學創作的關係〉;單篇有施淑女玄學與神思―《文心雕龍.神思篇的理論基礎及其成就;王師更生〈《文心雕龍.聲律。四、文評論,綜論有杜松柏〈劉勰的文學批評論〉。另外,從美學角度切入的有王〈《文心雕龍》的文學審美〉。而吳怡〈宗經的文學思想〉,開啟宗經思想研究,成為台灣龍學的特色之

性質類別上增加了序、評介、質疑與批判(如王夢鷗〈《文心雕龍》質疑〉)等方面的文章。

比較法的運用更加靈活,六○年代初舒正的兩篇分別與沈約鍾嶸的詩論及《文選》比較;鄭蕤有與〈文賦〉的比較。

考據、校勘與注釋方面同時展開,考據有板本考(潘美月〈《文心雕龍》板本考〉)、用韻考(韓耀隆〈《文心雕龍》五十篇贊語用韻考〉)、引經考(王仁鈞〈《文心雕龍》用易考〉)等。校勘上出現一部集大成的重要著作:潘師重規《唐寫本文心雕龍》殘本合。校注方面,、王忠林、廖蔚卿在六○年代末有〈神思〉、〈麗辭〉、〈風骨〉三篇譯注。

出版方面,版本更加考究,除養素堂本、兩廣節署本續有刊行外【10】,明張之象本(一九六五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胡維新《兩京遺編》本(一九六六年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漢魏叢書》本(一九七○年新興出版社印明程榮校刊)也都問世。校注的翻印,除《注》續有新刊外【11】,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一九六五年文星出版社)、王利器《文心雕龍新書》(一九六八年台北成文出版社、一九七○年宏業出版社)、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等也都陸續出版。又透過香港大量翻印一九四九年以後大陸新出版的論著【12】。首部中英對照本:施友忠《文心雕龍》也來台刊行。

10分別是一九六五年台灣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薈要》。一九六四年經文出版社據一九二四上海掃葉山房新體廣注石印本。

11明倫書局一九七○年。

12詳第三章第三節「出版與館藏」。

由於論文數量增多,開始有了論文的集結,首先出現二部綜輯各家的總集:一九六七年易蘇民編《文心雕龍專號》,初具雛型。七○年黃師錦鋐主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篇數較前倍增、內涵多元豐富,乃《文心雕龍》研究趨於成熟的表徵。其次有學者個人的別集:張嚴《文心雕龍通識》收其陸續發表的十文。

外文人才的加入,如古添洪、施友忠等亦拓展此期研究的領域。

綜上可知,此期重要版本與校注幾已齊備;擁有域外最新的研究論著;妥善運用比較法;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並行;傳統校注與理論闡發同時發展;兼有普及、教育與學術的三重特性;學位論文、專著、論文集紛紛出現;還有優秀人才的參與等,足見此期龍學有良好的進展。

 

三、          成熟期(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年)

 

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年)至六十九年(一九八○年)的十年間,由於政治社會的長期安定,經濟躍居於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台灣奇蹟」;文化、教育水準同步提昇,《文心雕龍》研究邁入成熟期。【13】此時論著平均每年有十篇以上論文與三部左右專著,較前期增加二至三倍,專著遠超過大陸十餘部【14】,展現非常輝煌的成果,因而有「顯學」之譽。

13參王師更生〈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

14參金《台灣文心雕龍研究鳥瞰》頁二、一二二。

在理論闡發上,單篇研究日益增多,如文原論〈徵聖〉、〈宗經〉(王師更生、鄭師明、周弘然)、〈辨騷〉(王夢鷗);文體論〈明詩〉、〈樂府〉(陳珠)、〈史傳〉(王師更生);文術論〈神思〉、〈體性〉(鄭蕤)、〈風骨〉(徐復觀、王師更生)、〈通變〉(胡森永、沈謙)、〈定勢〉(沈師秋雄)、〈練字〉(徐麗霞)、〈指瑕〉(陳坤祥)、〈養氣〉(陳拱);文評論〈知音〉(王師源、田台鳳)、〈時序〉(賴師明德)、〈程器〉(李正治)及〈序志〉(王瑞生)等。故各論的重要篇章幾乎都有個別深入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環繞〈神思〉篇的研究,有談虛靜(鄭蕤)、想像(黃師春貴、張淑香),並聯繫物色來談(劉源生)。從中有提出專題來討論的,如賦比興(古添洪)、文質(黃忠慎)、作家論(沈謙)、文以載道(陳拱)等。也有通論創作論(張嚴、黃師春貴)、批評論(沈謙)的專門著作。

在研究對象上,增加對特殊字詞與專門術語的研究,如廉永英對「體」字、「道」字的二文;王夢鷗對「文心」的探討;王金凌對「氣」、「清」、「才性」等研究。同時出現首部術語專著:陳兆秀《《文心雕龍術語研究

在研究領域與方法上都有擴展,比較法加入外文系生力軍開始有比較詩學,如陳慧樺〈從中西觀點看劉勰的批評論〉引用西方理論相較。又黃師錦鋐有與日本空海《文鏡秘府論》的比較。且漸趨與學科結合,修辭學有廖玉惠、杜若等;美學有王師更生。在與現代結合上,有王師更生與國文教學相結合;蔡慧怡有「比興」的現代觀等。

專著方面,出現第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研究專著: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三年後復有《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王師同時還有二部專著:《文心雕龍導讀》、《文心雕龍范註駁正》,分別具有指引與批判性質。其他專著還有李中成《文心雕龍析論》、張嚴《文心雕龍文術論詮》、藍若天《文心雕龍的樞紐論與區分論》等。

    學位論文,一九八○年出現首部博士論文: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李瑞騰稱譽他「代表了一個接受正統學院訓練的研究生在治學過程中的一項成就」【15】。紀秋郎《劉勰文心雕龍的比較研究則是首部比較詩學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幾乎年年都有,不但以倍數增長,且研究的層面廣泛,關注到劉勰年譜、儒道思想、專門術語、詩論、創作論與批評論等【16】,增加了研究的高度、深度與廣度。

15李文詳第六章第五節「其他.評介」。

16分別是一九七二年陳端端《劉勰鍾嶸論詩歧見析論》、一九七三年王金凌《劉勰年譜》、一九七三年黃師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一九七四年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一九七六年陳兆秀《《文心雕龍術語研究、一九七七年韓玉彝《《文心雕龍》與儒道思想的關係、一九八○年陳坤祥《《文心雕龍.指瑕之研究

論文集大有進展,總集有三部:陳師新雄、于大成編《文心雕龍論文集》、黃師錦鋐編譯《文心雕龍論文集》、王師更生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粹》。分別搜羅一九四九年前後大陸地區、香港、日本等地龍學論著,對開拓研究視野有極大貢獻。個人別集有鄭蕤《文心雕龍論文集》、王師更生《文心雕龍研究》等。五○年代開疆闢土的學者們,也紛紛將其研究成果收入書中,如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廖蔚卿《六朝文論》等,提供了資料上豐富性與使用上的便利性。

    然而論文集仍不能完全滿足研究上的需求,於是有了進一步的研究綜述與書目整理。研究綜述如王師更生〈近六十年來《文心雕龍》研究概況(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七三)〉、〈《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當代《文心雕龍》著作述評〉、〈《文心雕龍研究論文提要》前言〉等。目錄如宋隆發〈《文心雕龍》研究書目〉。都對推進《文心雕龍》研究大有助益。

    校注方面,專著有張立齋《文心雕龍考異》、王叔岷《文心雕龍綴補》、王久烈等合《語譯詳註文心雕龍》等。大量單篇譯注尤為此期特色,廉永英有文原論五篇及文體論二篇會箋。陳拱有〈原道〉篇及文術論九篇疏釋。唐亦男有〈原道〉、〈神思〉疏釋。王禮卿有文體論三篇、文術論三篇及〈時序〉篇析通釋。羅聯絡有文原論前三篇及文術論八篇試釋。李師曰剛有文體論五篇斠詮。總共出現四十多篇譯注。

出版方面,雖然上期重要版本與校注業已齊備,此期卻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板本如兩廣節署本有三家相競,明張之象本及二京遺編本也都各有新刊【17】。校注如黃侃《札記》有四家、《注》有三家、楊照明《校注》有一家【18】。由出版盛況,足此期研究風氣鼎盛。

17兩廣節署本有鼎文出版社一九七二年、台南東海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台中曾文出版社一九七五年。明張之象本有台北商務《四部叢刊正編》一九七九年。二京遺編本有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新編》一九七七年。

18黃侃《札記》有學人月刊一九七一年、文史出版社一九七三年、《零玉碎金》第三輯九七八年、新文豐出版社一九七九年《注》有明倫出版社一九七一年、啟業出版社一九七六年、學海出版社一九八○年楊照明《校注》有河洛出版社一九七六年。

    此期研究,一方面開創嶄新局面,如針對字詞術語的研究;思想方面深及佛教與道家;出現首部全面系統的綜合研究專著與首部博士論文;增加導讀、研究綜述與書目提要等性質的論著;與現代結合;延攬外文系優秀人才等。一方面持續上期的發展,如對單篇的研究;比較法引進西方、日本理論;論文集擴大搜羅域外龍學成果;出版界百家爭鳴的盛況等。故此期的多元豐富,皆龍學成熟的表徵。【19】

19王師更生〈《文心雕龍》在中國古典文學批評上的價值〉言此期龍學在內容分類上漸有成果。而此期的研究方向則有校勘、注釋、今譯、資料集結、文論、比較研究等,參〈試探《文心雕龍》在國文教學上的適應性〉、《文心雕龍導讀》(頁五三至六五)。沈謙也說此期特色有校勘版本、章句講疏、發揚義理等,見《《文心雕龍評論發微.自序、〈《文心雕龍》評述〉。

 

 

四、          高峰期(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年)

 

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年)至七十九年(一九九○年)的十年間,台灣政治與社會民主開放,然因經濟上的高度成長,商業掛帥的結果,學術也染上功利色彩,《文心雕龍》研究在此期的前數年有趨緩的現象,進入所謂的高原【20】,大陸學者林其稱之為「外表降溫深入攀高的階段」【21】。然而一九八八年是此期重要的轉捩點,因為「《文心雕龍》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同時出現質與量俱高的十七篇論文,故此年及其後的二年裡,論文數量大增,專著快速成長,幾前數年之半,攀登上另一高峰。

20王師言研究論文的質量和數量上,都較前低落。最明顯的例子,是早先以研究《文心》榮獲碩、博士的學者,多不再發表同性質的論文。有的雖仍有相關論文發表,但也不是以《文心》研究為主流。故此期龍學研究邁入發展的高原,出現平緩的現象,見〈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

21林文同五。

    雖然此期在格局創發與內涵多元上不如前期,但校注與理論都反應出上期成果,校注出現集大成的鉅作李師曰剛《文心雕龍斠詮》【22】;理論則有針鋒相對的學術論辯,如對「文體」的辨析,大幅提昇研究水準【23】。此外,突破傳統以單篇或各論為對象的研究模式,轉以觀念或範疇為主軸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有了新的成果【24】。且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將《文心》理論應用到實際作品的評賞。學者對全書體系也提出了許多看法【25】。綜合研究專著則高達六部之多【26】。

22詳第四章次節「研究方法.校注」、第七章第二節「價值與地位.先發性」。

23詳第四章首節「研究對象.專題.文體論」。

24詳第四章次節「研究對象」。

25詳第五章第二節「體系」。

26詳第五章第三節「綜合研究」。

此期的最初階段出現一部術語專著,晚期則進一步探討到思想觀點、概念範疇,如鄭毓瑜環繞形神、辭氣的研究。鵬程、侯慧等也都有氣論方面的深究。另有從字句辨析來深究其旨的,如潘師重規〈「既洗予聞」意旨的探測―《文心雕龍.序志、王夢鷗〈誤書―為《文心雕龍》舉一例〉等。

比較法上,與《詩品》、《文選》相較的,都在三篇以上,且有專門著作出現。另有方的與《劉子》比較,足見此法的運用日益擴大。又台大中文系教授開始運用西方理論來探究《文心》,如梅家玲、鄭毓瑜、李錫鎮等,不讓外文系專美於前。

    前此雖有《文心雕龍》教材的編纂,但正式以「讀本」為名的,始於王師更生《文心雕龍讀本》。此書與《重修增訂文心雕龍導讀》,為初學入門者提供良好的讀教本與指引。此外,有三部修辭學專著:沈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是首部綜論修辭學專著;黃亦真《文心雕龍比喻技巧研究》、劉榮傑《文心雕龍譬喻研究》都是針對比喻的專著。其他專著還有王夢鷗《文心雕龍》、龔菱《文心雕龍研究》、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張仁青《文心雕龍通詮》、李再添《文心雕龍之文類論》等。

博、碩士論文則維持前期數量:有一篇博士論文與八篇碩士論文,分別探究《文心》與經學、子學、佛學的關係【27】,與前期思想研究相輔相承。論文多集中在後半期出現,一九八九年是學位論文的豐收年,同時出現三篇研究〈通變〉的巧合現象【28】,蔡師宗陽的宗經研究與呂立德的〈時序〉篇研究都在同年。東海大學哲研所李得財的碩士論文則表徵哲學領域的投入,尤其值得關注。此外還有陳素英的影響研究。

27分別是蔡宗陽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顏賢正《《文心雕龍》述秦漢諸子考、方元珍《《文心雕龍與佛教關係之考辨

28徐亞萍《《文心雕龍》通變觀與創作論之關係、胡仲權《《文心雕龍》通變觀考探》金民那《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有二篇運用《文心》理論來評陶、謝詩:洪富連〈由《文心雕龍》詩歌理論評賞文選所錄陶潛詩文〉、李渝福〈從《文心雕龍》批評論的觀點看謝靈運詩二首〉,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例

研究綜述方面,王師更生的二文:〈最近(一九七四—一九八七)國內外研究《文心雕龍》概況〉、〈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介紹龍學概況。書目有王國良編〈劉勰《文心雕龍》研究論著目錄(1909―1987)〉,是在前人基礎上的續編。

譯注方面,多為上期的延續,廉永英有〈詮賦〉、〈頌贊〉、〈祝盟〉等篇會箋。陳拱有〈序志〉篇、文原論前三篇與〈辨騷〉篇、及〈隱秀〉等篇疏釋或疏解。李師曰剛有〈序志〉篇、文原論二篇、文體論一篇、文術論五篇題述及斠詮。僅戴景賢是新人。

    出版方面,版本的精益求精、校注的推陳出新,最能反映台灣龍學在質、量上高水準的要求。版本方面,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故宮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不久即據之翻刻,此一極不尋常的現象,足見台灣板本考究受到了重視。此外,還有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世界書局一九八八年景印;《增訂漢魏叢書》大化書局一九八三年景印。明張之象本,台北商務《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一九八一年景印。校注的翻印,《注》持續發燒,有三家爭相印行【29】。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証》、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二部革新版,也都問世不到三年即在台刊行【30】。

29《注》有宏業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民主出版社一九八三年、臺南綜合一九八六年。

30王書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明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印出;楊書一九八二年,台北高書社一九八五年影本。

故此期研究,多環繞思想觀點與概念範疇來探討;系列的專題討論深化理論內涵;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走向應用;哲學人才的投入擴張研究領域;出現首部讀本與首部修辭學、經學等專著;綜合研究數量大增等,在顯出研究的深刻性、整體性、實踐性、拓展性、並重性等特點,表現得可圈可點。

 

五、          轉型期(一九九一年至二○○○年)

 

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至八十九年(二○○○年)的十年間,台灣政治解嚴後,海峽兩岸開始有了學術交流活動,台灣學者積極參與「《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成為跨入國際舞台與新世紀的重要標竿。教育鬆綁,使得學風更加自由,學者刻意的栽培,出現較以往為多的學位論文。資訊科技帶來學術研究的便利性,資料檢索系統與網站亦紛紛設立【31】。世紀之交與世代輪替的使命感等,在使《文心雕龍》研究處於極大的變動中。

31詳第三章第四節「資料庫與網站」。

博、碩士論文較前期倍增,總共有二十篇,博士論文幾其中一半;王師更生、王金凌分別指導了七篇與三篇,足見龍學在高等學府益受重視。在此二十篇中,關乎美學的有五篇,修辭學有二篇,顯現與學科相結合的新趨勢。另二篇是對黃注紀評與黃侃《札記》的研究,對早期經典研究提出挑戰。並有二篇文體論博士論文,彌縫龍學在文體論研究的不足。【32】

32分別詳第四章次節「研究方法.與學科結合」、第六章第五節「其他」、第二節「文體論」。

比較法上,突破傳統與文論相較的格局,從子、史下手,有與《莊子》、《韓非子》、《顏氏家訓》、《文史通義》相較的。理論的現代化持續進行,有李景榮「批評論」與現代文藝批評等。前此從事譯注者,此時唯陳拱繼續之,並將歷年疏釋集結成書。其他則僅王淑禎〈辨騷〉一篇釋義而已。可見此期譯注工作不為學者重視。在與修辭學、美學等方面,則有開花結果【33】。

33詳第四章次節「研究方法.與學科結合」。

在國際學術研討會方面,台灣學者在一九九五年與二○○○年應邀赴北京與鎮江參加「《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各有二十餘人參加,分別發表十餘篇論文。一九九九年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首度召開「《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亦邀請世界各地學者參與,積極邁向國際學術舞台。【34】

34詳第三章次節與域外學術交流」。

研究綜述與摘要的重心則回歸台灣,王師更生有〈文心雕龍學在台灣〉一文;同時編訂有首部龍學提要:臺灣近五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論著摘要。【35】

35詳第一章第三節「目前研究狀況」。

在此世紀之交,出現了世代輪替的局面。由於早期學者多來自大陸,如今年事已高;在台出生的一輩,業已邁入中、壯年,呈現傳承與接棒的轉機。前輩學者不約而同地將其終生研究成果彙整成書,如一九九八年王忠林《文心雕龍析論》、一九九九年陳拱《文心雕龍本義》。許多舊著也都以新的面貌出現,如一九九八年學生書局華師仲  《《文心雕龍要義申說等,都成為本世紀龍學的盛事。年輕一輩的新人層出不窮,復有歷史、教育等領域的人才加入,且多數取得龍學學位論文,已為下一世紀龍學蓄積好研究力量。

故此期《文心雕龍》研究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再度出發,有朝著自由化、學術化、科技化、整合化、全球化等方向發展的新趨勢,其轉變是相當明顯的。

 

   結語

 

    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研究,從統計上看,續與開創期有論文十三篇,沒有專著。發展期有專著十一部、論文四十五篇。成熟期有專著二十五部、論文一百四十七篇。高峰期有專著二十八部、論文一百一十四篇。轉型期有專著二十九部、論文一百四十九篇。故發展期的論文是首期的三倍,專著由零躍為十一部。成熟期的專著與論文分別以二、三倍速度成長。高峰期與轉型期,則維持在成熟期的百篇以上與二十五部的水準

在研究的客觀環境上,學校一直居於重要地位;早期重要版本與校注的出版與館藏,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條件。在研究方法上,比較法於肇始時就受到學者的重視,陸續有以中西理論相較的。在研究對象上,初期有單篇、各論、專題(「文體論」影響至深)的研究;隨後朝二方面深化發展,一是字詞語句、觀念範疇的微觀研究;一是劉勰與《文心》的綜合宏觀研究。在理論內涵上,思想研究從初期提出的宗經思想,到後期觸及的佛教與道家,都以宗經思想以貫之。又性質類別繁複,有普及、教育、學術等性質。在研究人員方面,早期以大學院校的教授先生為主,近期的研究生以之為學位論文者則有增多的趨勢;又初期多為中文系師生,隨後各期分別有外文、哲學、歷史、教育等領域師生投入,開拓其領域。

    故綜觀台灣當代龍學史,五○年代台灣政局初定,一切在復員狀態中,《文心雕龍》研究也處於初具雛型的艱辛開拓期。六○年代,政治社會穩定、經濟持續成長、教育得到發展,《文心雕龍》研究也快速精進,樹立起相當的規模。七○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由農業轉型為工商業社會,《文心雕龍》研究結出成熟的果實,有了輝煌的成果。八○年代,隨著商品巿場化導向,《文心雕龍》研究也出現暫緩現象,然理論的深化,使其再攀高峰,頗有可觀。九○年代迎接資訊時代的來臨,學者也面臨年齡層上的世代輪替,《文心雕龍》研究處於巨大的轉變,如何順勢發展,將龍學帶入新的世紀,乃新一代學者深思的課題與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