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96學年第1學期「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教學大綱
開課班級:心輔博碩
任課教師: 蔡順良
電話:分機508 (t05022@ntnu.edu.tw) (研究室:教508)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不同學派的人格研究取向與主題
2. 瞭解不同學派人格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
3. 統整不同學派觀點,發展個人有關行為發展的多元觀點
4.奠立諮商與心理治療以及變態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二、研習方式:
1.
講解、專題報告與討論
(1) 個人專題報告時間以90分鐘為限。報告內容包括:理論要點、相關主題研究、評量與臨床運用
(2) 問題討論:60分鐘
2.
影片賞析與討論
3. 藉由撰寫研習主題thought paper,進行反思與深化學習
三、學習評量:
1.
研習主題的thought
paper 兩篇 (主題限當週,每篇以A4紙 一頁為限) 20 分
2.
專題報告 (含課堂報告與ppt檔)
20分
3.
中英文學術期刊實證研究論文閱讀心得與評論各一篇 20分
(每篇2-3頁,內容包括:篇名、作者、出版年代、出處、頁碼、摘要與個人評論)
4.
期末專題報告:人格專題的理論探討或理論的臨床運用 (至少閱讀2002年以後發表的英文學術期刊五篇)
(A4,至少10頁)
30分
5.
課堂參與 10分
四、研討內容:
9/18 學前評量、課程定向與自我學習目標設定
9/25 人格心理學研究的西方化或本土化的省思 (楊國樞、朱瑞玲)
10/02 Freudian
10/09 Jung’s
Analytical Psychology
10/16 Adlerian Individual Psychology & NeoFreudian
10/23 Object Relations & Attachment Theory
10/30 Lacan 的精神分析理論與運用(龔卓軍譯;王國芳、郭本禹
譯)
11/06 現象學派人格理論研究與應用 (Pervin, Cervone, John, Ch.6)
11/13 特質理論、五因素論研究與應用 (Pervin, Cervone, John,Ch.7,8)
11/20 生物基礎/進化觀點的人格理論 (Pervin & John,
ch.9)
11/27 行為主義人格理論研究與應用:(Pervin, Cervone, John, Ch.10)
12/04 影片賞析與人格理論應用 (海外講學公假)
12/11 Kelly人格理論研究與應用 (Pervin, Cervone, John, Ch.11)
12/18 社會認知理論研究與運用: Rotter、Bandura
12/25 認知的訊息處理論、研究與應用
01/08 情境脈絡中的人格研究 (Pervin, Cervone, John, Ch.14)
01/15 西方的人格專題研究報告(自選專題)(1)(2)(3)(每篇報告時間20分鐘)
中國人的人格專題研究報告 (自選專題)(1)(2)(每篇報告時間20分鐘)
教學評鑑
五、中英文參考書籍:
*葉光輝(2005譯) 性格心理學。台北市:雙葉書廊。
*Pervin,L.A., & Cervone, D., John, O.P.(2005).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9th ed.).
1. 林宗鴻
譯 (民86):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2.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貞
譯(民83年):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3. 洪光遠、鄭慧玲
譯(民84):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4. 陳正文等
譯 (民86):人格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5. 黃堅厚 (民88):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6. 高尚仁、楊中芳 合編(民81) 中國人•中國心 --- 傳統篇、人格與社會篇。台北市:遠流。
7. 楊國樞 主編(民83) 本土心理學的開展,台北市:桂冠。
8. 楊中芳
(1997) 如何研究中國人。台北市:桂冠。
9. 楊國樞、余安邦 主編 (民82) 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市:桂冠。
10.
Feist, J., &
Feist, G.J.(1998/newer ed.).Theories of personality (4th ed.).New
York: McGraw Hill.
11.
Maddi, S.R.(1989). Personality theor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5th
ed.).
12. Horrocks, R. (2001). Freud
Revisited: Psychoanalytic theme in the postmodern age.New
1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merican Psychologyi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