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楣
現職: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最高學歷: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歷史學藝術史博士
相對於古典文化,現代文化在各種層次突破涇渭分明的類別概念。發展到二十世紀初的藝術,綜合美感或共感(synesthésie)的觀念促成結合繪畫與詩或音樂的各種實驗。本次對談以波特萊爾1857年的詩集《惡之華》之中的《感應》一詩為中心,討論現代文化的藝術類別與交融(fusion)觀念。《感應》(correspondances)揭示自然萬物應和關係;1861年對華格納樂劇《唐懷瑟》巴黎首演的評論,波特萊爾論述各種美感經驗的交融,包括色、聲、香、觸等感覺。波特萊爾本人的詩作明顯受到浪漫繪畫與音樂影響。而印象主義與象徵主義畫家,從馬內、塞尚到高更,則深受波特萊爾美學的啟發,追求音樂性的色彩與感覺。十九世紀末的法國甚至有《華格納風》(wagnérisme)的盛行。這些現象顯示現代文化的開放與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