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Sérusier, The Talisman, 1888 Oil on wood, 27 x 21.5 cm. Musée d'Orsay, Paris.

 

 

 

 

日常生活實踐的重壓,將自己的生活當作一件藝術作品加以搬演。
在 Dandy的生活中,工作與遊戲並無區別。

(2) 在藝術上,波特萊爾是浪漫主義的中心人物,華格納則是浪漫主義
的集大成。浪漫主義在結構上是一種有紀律的放縱,堅持個體性與自主性的原則。浪漫主義探討的對象則通常是大自然、異文化、遙遠的過去、童年、女人和心理病態。

(3) 波特萊爾基本上將藝術的作用訴諸其暗示力。此與佛洛伊德學派所強調的暗示感受性(Suggestivität)異曲同工。藝術基本上是暗示感受性之感官性的呈現。藝術欣賞則是要打開欣賞者的感官經驗。

(4)「惡之華」的主人翁是都市的漫遊者(Flâneur)。無數的漫遊者構成都市中無中心卻又相互結合的人群。在感官刺激的麻木中,他們尋求感官刺激的不斷更新。這構成其連結不同感官經驗的社會心理基礎。

(5) 波特萊爾的 correspondences 一詩談論的是不同感官知覺間的相互聯結。感官知覺處於一種平行的關連。例如,「苦」各有其在視覺上與聽覺上的表現。俄國作曲家史克里亞賓亦曾嘗試在音樂中聯結各種不同的感官知覺。我們將會發現,這最終是一個美學經驗如何構成的問題。華格納的樂劇則訴諸尼采所稱的「感官的誘惑」,以「總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波特萊爾到華格納

黃聖哲 

現職:東吳大學社會學系、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最高學歷: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

(1) 由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波特萊爾代表的是「生活風格」(life-style)的原型 -- Dandy。華格納則是其德國的平行代表Dandy 擺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