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 「次媒體實驗室」(HalfMediaLab)年度總結報告
摘要
次媒體實驗室於2002年5月31日在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成立,主旨為整合數位科技及藝術創作,並以享樂的心情從事多媒體相關研究,發起成員共七人,並於暑期開始,定期從事多媒體相關學術活動。一年來,除執行數項國科會相關研究計劃,成員並於國內外學術期刊及研討會投稿發表多篇論文;同時亦將觸角伸向校外及國際,邀請美國著名研究機構如IBM, Microsoft, USC學者蒞臨演講;在學術研究之良性循環激勵下,成員大多進入研究所繼續深造。過去這一年雖是次媒體實驗室草創成立的第一年,但為往後的永續發展已奠下基礎。
面對未來的一年,在研究方面將以研究計劃為導向及學術成果發表為目標,加快國際化腳步;並將研究與產業發展作更緊密的結合,期望能仿照MIT Media Lab 的運作方式,與產業界建立長久的的合作伙伴關係;在人員組織方面,將藉由電腦網路的協助,儘量將組織扁平化及鬆散化,以更加擴大成員的研究發展彈性空間,並參考 MIT模式,邀請資深程式設計及創意人才以visitors / affiliates 方式協助推動次媒體實驗室的各項學術活動。
緣起
成立「次媒體實驗室」的想法,導源於曾研讀過MIT Media Lab所發表之數篇有關圖像防偽之論文(W. Bender et al., Techniques for data hiding, IBM System Journal, vol 35, Nos 3&4, pp 313-336, 1996. 及 D. Gruhl and W. Bender, Information Hiding to Foil the Casual Counterfeiter,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1525,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hiding, pp 1-15, 1998.) ,後也經常由報章雜誌報導MIT Media Lab所進行的多媒體尖端研究消息;兩年前曾在MIT Media Lab工作的郭正珮寫了一本 「E-貓掉進未來湯」,則讓我們對MIT Media Lab的內部運作及成員能快樂地融入媒體相關研究而感到心嚮往之;尤其師大圖傳系的課程定位、師生背景的多元化、與產學界的互動,皆與MIT Media Lab 有許多相通之處,所以一直想以MIT Media Lab之理念為藍本,在師大圖傳系創造一個整合數位科技及藝術創作的夢想實現園地。
發起成員
2002年5月31日在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幾位修習數位影像處理課程的同學與老師,在凝聚共識及腦力激盪下,將次媒體實驗室(HalfMediaLab)成立,主旨為整合電腦科技及藝術創作,並以享樂的心情從事多媒體相關研究,發起成員包括王希俊老師,及黃獻淳(圖傳91)、陳嘉恩(圖傳92)、張喬雯(圖傳92)、劉圳恆(圖傳92)、蕭佩琪(圖傳92) 等五位同學;另陳昱廷同學(圖傳89)因協助執行研究案,隨後亦參與次媒體實驗室運作。
本年度之學術活動
1. 研究小組會──多集中於暑期進行,共召開七次,分別於2002/06/21, 07/12, 07/24, 08/07, 08/21, 09/04, 09/19召開,地點為圖傳系電腦教室。
2. 參訪活動包括2002/08/12-14之「金門地區影像資料庫數位內容製作工作」及2002/10/19之「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參觀活動」。
3. 學術演講部份,在研究小組會中已有安排專題報告,在此僅列出國外學者透過實驗室主持人之邀請在本系演講者:
時間 |
主講人 |
題目 |
地點 |
2002/10/01 |
Dr. Lin, Ching-Yung (IBM T.J. Waston Research
Center) |
多媒體資料庫數位內容的寓意分析及系統應用 |
圖傳B1演講廳 |
2002/12/26 |
Dr. Lin, Hsiao-Wen (Microsoft, USA) |
PDA及多媒體系統之整合應用 |
圖傳B1演講廳 |
2003/04/21 |
Dr. Su, Po-Chyi (USC, USA) |
JPEG-2000 資料隱藏技術之設計與分析 |
圖傳B1演講廳 |
本年度執行之學術研究計劃
計 畫 名 稱 (本會補助者請註明編號) |
計畫內擔任之工作 |
|
補助或委託機構 |
備註 |
反應器內部組件目視檢測之數位影像分析(II) (NSC91-NU-7-003-001) |
主持人:王希俊 共同主持人:陳祝嵩 |
91.1-91.12 |
國科會(原子能科技) |
|
改進式多層誤差擴散數位過網演算法研究 |
主持人:王希俊 |
90.8–91.7 |
台灣師範大學 |
|
虛擬攝影棚之影像追蹤技術在電視節目製作中的探討與應用(NSC91-2213-E-003-006) |
共同主持人:王希俊 (主持人:趙寧) |
91.8 –92.7 |
國科會 |
|
另有國科會大專生研究兩件:
計 畫 名 稱 (本會補助者請註明編號) |
獲獎助人 |
|
補助或委託機構 |
指導老師 |
虛擬攝影棚技術在電視節目製作之應用 (NSC91-2815-C-003-046-H) |
陳嘉恩 |
91.7-92.2 |
國科會 |
趙寧 |
攝影機校正與增添式實境技術之應用與實作──以虛擬攝影棚為例 (NSC91-2815-C-003-023-E) |
張喬雯 |
91.7–92.2 |
國科會 |
王希俊 |
本年度發表之學術研究成果
H.C. Wang (2002), An Information Hiding Techniques for Binary Images in Consideration of Printing Process, PCM 2002,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532, pp. 460-467, 2002. [SCI-expanded]
Y.T. Chen and H.C. Wang (2002), A watermarking technique for print-and-scanned digital pictures with the modification of geometrical transformation, 15th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proceedings, Shinchu, Taiwan, August 2002.
H.C. Wang, C.S. Chen, Y.T. Chen (2003),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In-Vessel Visual Inspection (IVVI), accept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Suzhou, China, May 2003. [NSC91-NU-7-003-001]
張喬雯(2002),三維掃描器之理論探討與實作,圖文傳播學報,第一卷,第二期, pp247-252.
王希俊,陳祝嵩,陳昱廷(2002),“反應器內部組件目視檢測之數位影像分析(II)”,九十一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原子能科技學術合作研究計劃期末報告 (NSC91-NU-7-003-001),2002年12月
王希俊,謝維倫 (2003),“個人化郵票的數位浮水印設計”,郵史研究,二十二期,pp. 182-189,2003年3月
已投出,正在審稿中:
H. Wang, C.S. Chen, K.
Peck , C.W. Jan (2003), Encrypt microarray image with a figurative pattern by
using relative-contrast-consistent reshuffle, submitted,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ing Processing [SCI].
Y.T. Chen, H.C. Wang, C.S. Chen
(2003), Using Anisotropic Patch for Refining Patchwork Watermarking Technique, submitted,
IEE Electronics Letters [SCI].
正在撰寫中:
王希俊、張喬雯、陳嘉恩,數位攝影,次媒體實驗室。
王希俊、陳昱廷、蕭佩琪,數位影像與網點,次媒體實驗室。
本年度成員之就業升學情況
1. 碩士班推甄:張喬雯,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
陳嘉恩,台灣大學新聞所、政治大學廣電系
2. 碩士班考試:蕭佩琪,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
3. 博士班: 陳昱廷,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未來展望
1. 在研究方面將以研究計劃為導向及學術成果發表為目標,加快國際化腳步,參與IEEE, IS&T, SPIE舉辦之國際研討會及評估與國外相關機構建立師生短期互訪機制。
2. 將研究成果與產業發展作更緊密的結合,期望能仿照MIT Media Lab 的運作方式,與多媒體、影視、印刷相關產業界建立長久的的合作伙伴關係。
3. 在人員組織方面,將藉由電腦網路平台、討論區、檔案存取區的建構,加速研究伙伴間的訊息交換,儘量將組織扁平化及鬆散化,以更加擴大實驗室成員的個人化彈性發展空間。
4. 參考 MIT模式,邀請資深程式設計及創意人才以visitors / affiliates 方式協助推動次媒體實驗室的各項學術活動。
王希俊 2002/06/25
附記:有關「次媒體實驗室」(HalfMediaLab)的小故事
1. 「次媒體實驗室」(HalfMediaLab)之名稱是2002/05/31在發起成員腦力激盪下,中英文名稱皆由黃獻淳(圖傳91)提出;「次」有下一代之寓意,“Half” 則突顯本實驗室藉由印刷網點(halftone)作數位浮水印加密研究之特色。
2. 「次媒體實驗室」之新設計logo是由鍾語桐(圖傳90)於服役期間設計,語桐目前亦協助設立kimo上之「次媒體」家族。
3. 至目前為止,本實驗室伙伴中,唯一曾經親身到達美國MIT Media Lab 是陳嘉恩(圖傳92),他在2002年暑期去美國的自助旅行時曾抵達MIT。當然NTNU與MIT的距離並不是真的那麼遙遠,比如說:「各位伙伴的老師(王希俊)在美國唸書時的老師(C.C. Jay Kuo)就是MIT的博士,所以大家都系出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