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孤寂的,但是充滿希望與生命力。咖啡、音樂與原文書,對映著窗外的藍天,交織的是一種獨特的學院風味的浪漫,在指間流竄,在研究室中瀰漫蕩漾。我又一次地,在學術的沈浸中自在與釋放。
《結構方程模式》可以說是當代心理計量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共同創作的智慧結晶。它的出現,不是某一位學者的突發奇想,而是有著無數研究者們的努力故事的堆砌;它不是單純的統計技術,而是一組統計方法的整合運用,並透過理論知識的支撐,所展現的一種計量方法學式的研究典範。在美國乃至於社會科學研究發達的國家,結構方程模式已是一門相當成熟且重要的量化研究技術與方法學。而SEM一詞不僅是結構方程模式的縮寫,也是量化研究新典範的代名詞。在學術的天空中,雖然它十分的醒目亮眼,但是,要真正的瞭解它、熟習它、善用它,卻十分不簡單。
七年前,當我辭卻UCLA的研究工作,束裝返台之際,在洛杉磯國際機場的候機室裡,就已經打定主意回國後要寫一本SEM的書,當作是回顧這些年來在USC與UCLA學習、研究與工作的心得。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但是卻是支撐我這些年來在心理計量這個冷門的領域中,維持高度學術熱情的重要力量。這些年中,因為工作的轉換,因為教學與研究的重擔,這本書始終只是放在心上,幾度拾起精神,開始構思書的大綱內容,幾度又懈怠了下來,直到年前聽說了我的指導教授Dennis Hocevar得了重病的消息,在震驚之餘,才認真的開始本書的撰寫。深怕因為自己的懈怠,耽誤了某些重要的工作。Dennis為人和藹親切,對於外籍學生尤其照顧,他引領我進入SEM世界,並給予我許多支持與鼓勵。寫這本書,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感謝他為我開了一扇窗,讓我在學術生涯中,擁有一片廣闊的天空,更重要的,是希望承襲師恩,讓更多人受惠。雖然Dennis不懂中文,這本書送到他手裡,我希望他可以知道那其中有著他的貢獻,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所發揮的光芒,是超越了個人身體安適,而可以傳遞久遠。
這些年來,我授課時數最多的學科就是統計學。每次在課堂上,望著台下一張張大一新鮮人稚氣未脫的臉龐,我總會告訴他們,這些只是開始,是踏入學術殿堂的第一個數學符號,未來還有長遠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重要的知識要學習,千萬不要鬆懈了,但是,每次批改考卷,總要望著長長的不及格名單興歎,不知道是我的標準太高了,還是統計真的是那麼難,自己從來不指望有人會說統計真有趣。直到這幾年,開始碰到一些研究生或教授們表示他們很想好好瞭解這些東西,像是高等統計學、複變量統計等等,甚至會主動到我的課堂上旁聽,要求開授因素分析或結構方程模式這些進階的課。(正在閱讀這本書的讀者,想必也是一群有心人。)這著實令我訝異,也開始讓我重新思考統計與計量課程的目標與策略。2003年春天,輔仁大學心理系成立了心理計量實驗室,表示我們真的想好好的做一點事,不僅是為學術界盡一份心力,也是為有學習意願的學生們,爭取一個較完備的學習空間。這本書的出現,也要歸功這個實驗室的誕生,讓我們有一個更明確的發展目標,也是我回饋培育我的母系的一份努力,希望未來輔仁大學心理系,可以是SEM研究發展的重要基地。
這本書的誕生,除了是自己日以繼夜的心血,也還是要感謝一些背後默默付出的人與支持鼓勵的力量,如果沒有他們,這本書不會順利的出版。最應該感謝與致歉的,還是我的家人。內人倩娟在我全力投入寫作之餘,除了自己忙碌的工作,還必須關照家庭及一對子女文昱與文莘的教養,著實令人感動。對於自己疏乎家庭生活與尊親侍奉,只能力求彌補。此外,由於這本書,吃了最多苦頭的還是兩位助理黃雅鈴與林碧芳。雅鈴因為她的細心與能幹,在我最忙碌的時候,被召回我的研究團隊,協助我完成周邊的編輯與寫作工作,工作份量吃力且繁重;而碧芳則是必須在她沈重的研究所課業外,費心的校閱章節內容,整理重要範例,同時分文未取,僅是謙虛的說是一種學習,這兩位學生的付出與貢獻,我將銘記在心。另外,雙葉書局的陳文龍先生與其他同仁在出版與行銷工作上的協助,也在此特別提出致謝。而本書初版,定有許多疏漏之處,尚請各方先進與讀者不吝指正。
在為本書最後一段文字落筆的此時,只能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來描述這段日子的辛苦與心情。1992年,我在摯友王郁琮泰山腳的家中第一次聽到SEM,興奮的心情至今未曾淡忘,十餘年後,我為SEM完成了第一本著作,巧合的也是在泰山腳下,一轉眼,我已經為SEM付出了這麼多年。同在泰山下的兩個我,興奮之情雖然相似,但此時心中有著更多的感觸。感觸的不是歲月的流逝或漸增的白髮,而是對於學術廣闊與學海之深的讚嘆。猶記得Dennis在我離開美國之前送給我的一句話,“keep going on this(SEM), you will get the whole world”。如果真的有一天登上了泰山,是否真能小天下,那就不得而知了。然而Dennis強調的重點不是在 “the whole world”,而是 “keep going”,這句話讓我走到了今天,也體會了語畢他的一抹微笑的深刻意義。
邱皓政
2003年夏於輔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