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次模型分析導論(附光碟)

Ita Kreft、Jan De Leeuw / Introduction to multilevel modeling

邱皓政譯

 

(出版日期:2007/07/19五南圖書公司

/邱皓政

 

   

Kreftde Leeuw的這本書,是一本十分有趣且內容豐富的小書。今年初過春節的時候,閒來把他翻了一遍,發現他們能夠在不到140頁中,把多層次模型分析的概念、操作與解釋,乃至於一些重要的議題,不拖泥帶水的交代清楚,十分佩服,因此決意把他譯成中文書,讓國內研究者與學生可以很快的進入多層次模型的世界。

唯一遺憾的是,我自己以及諸位同事在分析多層次模型時,多使用美國SSI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的HLM6軟體,但是Kreftde Leeuw是以英國倫敦大學發展的MLn為主,因此在閱讀範例與數據時覺得格格不入。為了兼顧翻譯的信達雅,以及個人的偏好,並考量市場上HLM6的高度佔有率以及未來的普及趨勢,原文中有關MLn的介紹、運用與結果雖都完全保留下來,但是我另外以HLM6軟體重新把作者所提出的絕大部分模型進行分析,分析的步驟與結果,列在第二、三、四章的最後,有部分模型並不是多層次模型,我則以SPSS13來處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按圖索驥,利用本書所附的資料庫進行演練,將會事半功倍。此外,本書列舉了很多網路連結與文獻,如果想要深入瞭解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或其他多層次模型的讀者,可以自行搜尋有關的資訊,相信會有豐碩的收穫。

本書的翻譯並不困難,最大的收穫是我個人從中的學習與體驗。雖然我很早就處理過多層次資料分析的問題,也在課堂上教授這些高等統計的應用,但是總是點到為止,並沒有機會好好深入瞭解這門學問。或許可以歸咎於分析工具普及與便利性不高,但是最大的障礙是「隔行如隔山」的學門隔閡,如果不是身在量化方法與計量領域的有利位置,我還真沒有機會一探多層次模型分析的究竟,尤其是要把這些東西寫給別人來看時,要求徹底瞭解的壓力就更明確了,有趣的是,翻譯這本書,原本是想把這種新興的技術介紹給更多的朋友,到最後受惠最大的卻是我自己。 

如同過去一樣,這本書的完成,還是要感謝家人的支持與身邊一些朋友的鼎力相助,像溫福星老師與林碧芳老師費心的校閱修訂,他們的協助讓本書的可看性與正確性提高了不少。

譯完這本書的最大心得是,我們真的是活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科技發展的腳步實在驚人,新知識、新科技、新想法不斷提出,令人目不暇給,如果自己一直停留在自己舒適的空間,真是會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遺憾。就像我們「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的好朋友們一起努力探討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正確運用的同時,階層線性模式又在學術圈快速燎原。很感動的是學會的伙伴們十分能夠理解這個發展趨勢,大家在SEM的探究之外,又「分案」開啟了另一個有關HLM的探索空間。除了我以外,近期內還會有其他的HLM相關著作推出,例如東吳大學國貿系的溫福星教授將會有一本HLM的專書出版。我們看好HLM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HLM的方法論與技術取向,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用「相見恨晚」來描述我們的心情。

為什麼說相見恨晚,因為我們早就應該使用HLM技術來處理多層次的資料分析了。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除了實驗方法之外,多是以問卷、量表蒐集眾人們的意見與經驗,樣本的取得很難做到隨機,因此一群群、一落落的受測者,就可能因為具有組內的同質性,必須利用階層化分析技術來處理組內相關(ICC)的問題。我實在很難想像,如果不用多層次模型分析就會得到扭曲的結果的話,那麼我們過去幾十年來所從事的各種組織、教育、社會、心理學等等的社會科學研究,究竟產生了什麼知識與發現。這早已超越型一錯誤或型二錯誤的決策觀,這實實在在的是一個嚴肅的方法學問題。無法迴避,只能面對。

相見恨晚不要緊,怕的是再次擦身而過,那就會是永遠的遺憾了。

 

邱皓政2006年春

謹識於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心理計量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