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類別模式的原理與應用(出版日期:2008/10五南圖書公司

自序/邱皓政

 

   

前一些日子,臺灣統計方法學學會籌辦了一場論壇,討論一些新興的統計方法,正當大家陶醉之際,主持人中央研究院的劉長萱教授突然指出,「實用的階層對數線性模型有很大的問題,並非正確的分析工具!」。我猛的抬頭望著她,想聽個明白,但是她只約略的說道,「我和一位同事寫了一些東西,有研究、有根據的」。

會議結束後,那一句「對數線性模型有問題」一直像塊巨石沉沉的壓住我,那時我正開始著手寫這本書,如果對數線性模型真的有錯,那麼潛在類別分析也好不到哪裡去。後來實在奈不住心中的忐忑,我利用與劉教授一起開課的機會,趁機把她口中的那位高明的同事請到課堂上,給我們好好上些課,看看對數線性模型怎麼錯的。就這樣,在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的頂樓小教室裡,我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現在有時抬起頭,腦海裡都會浮出程爾觀老師講課的身影,彷佛他一直就站在那兒,告訴我們他又發現了什麼新東西。那幾個禮拜的學習,讓我真真刻刻體悟了學者的風範,如沐春風,還有學術的浩瀚,生生不息。

對於擾亂一池春水的「對數線性模型有問題」那句話,是真的,但是對數線性模型沒有全錯,即使有錯,也不是它自己的錯,而是用它的人的錯,當我們利用對數線性模型來進行模型選擇時候會犯的錯。也因為聽懂了程老師所解開的達文西密碼,使我更有信心的繼續這本書的寫作,讓我更相信類別變數的分析還有更上層樓的一天,潛在類別模式只是一個開端,精彩的還在後頭。

如果從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與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叱吒風雲態勢來看,潛在類別模式這套學問可以套用一句股市名言:落後大盤、有待補漲,來說明它的潛力。更遑論可以整合因素分析、潛在類別分析、項目反應理論的混合模型(mixture modeling),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會成為學術的主流(這也是為什麼我逐漸捨LISREL而就MPLUS的主要原因之一)。1995年接到Muthén婉拒我申請博士後的電話雖然是遺憾,但是12年後的這本潛在類別模式的完成還是跟他的研究思路接上了軌道。回顧歷史,放眼將來,潛在類別模式這本書,絕對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重要的開始,錯過了,就離得更遠了,不只是12年而已。

在不同場合,劉老師與程老師不約而同的都強調,simple is beauty。類別變數就是那種很簡單,卻很重要的量化素材,我們並不一定需要SEM,只需要列聯表,透過概率,透過odds,透過-2LL,就可以協助社會科學研究者做出一番大事業。潛在類別模式不是新方法,但絕對是值得挖掘的寶藏。

能夠不斷學習成長,豐富學術的內涵與生命,是我們學術工作者的幸福。程老師每次看到我好不容易聽懂一些東西時,總會誇我說,這小子頂聰明的。但是讓我們變聰明的,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而是前輩先進們的智慧成果,自由開放的知識分享,與無私的教育。

這本書是稍早我在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的心理計量實驗室中即已經建立草稿,隨著我轉職到中央大學,另外發起了一個abg重點計量實驗室,在實驗室同仁的支持鼓勵下終於能夠完稿,最需要感謝的仍是長期支持我的溫福星老師、林碧芳老師,以及幾位學生多方協助文字與內容上的勘誤與校閱。另外,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的張雷學長、侯傑泰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劉紅雲老師、李中權先生的協助,才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在中國大陸出版。在從別人身上得到這麼多好處後,希望這本書的內容也能有一些貢獻。如果本書有任何疏漏訛誤之處,還望各界先進同好指正。

邱皓政于中央湖濱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