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方程模式的原理与应用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出版日期:2009/01中國輕工業出版社萬千心理書系

 

張厚粲教授推薦序

統計方法的進步,在電腦技術發達的今天尤其神速,新的理論與方法不斷被提出。這不但豐富了統計科學本身,更擴展了社會科學等應用研究者的視野。一些基於不同原因而無法跟隨當代技術與時俱進的研究者們,則逐漸落後於創新的步伐,逐漸退出學術的舞臺。與其說這是社會進化發展的一種現實,不如說是整個學術界得以蛻變躍進的關鍵契機。

就我在大學講臺授課以來的一甲子光陰中,確實見證了這個變遷的脈絡。從統計學來說,從最簡單的次數分佈表與百分比,到平均數的t檢驗與實驗方法所依據的方差分析,一直到多元變數的因素分析與回歸分析,這些方法與技術雖已逐漸成為國內高校教材中的標準課題,但更高級的統計模型原理與技術也應納入學生學習的範圍。另外就測驗領域來說,傳統以經典測量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測驗編制技術,也逐漸擴展得更精細、更宏觀(如試題反應理論、結構方程模型等)。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所發展出來的結構方程模型,到今天已經是一套完整的統計模式,能夠整合潛變數的界定與測量,分析複雜變數結構,處理多重抽樣結構資料,可以有效解決研究者面對不同研究課題的多樣性需求,從而被視為一門統計方法學,在過去幾十年間獨領風騷。關於結構方程模型的原理與應用,邱皓政教授的書中有詳細的說明。近年來,結構方程模型結合非線性模型與多層次模型的概念,正向著更一般化的方向發展。

在教育與管理領域進行的研究,除了面對潛變數測量與分析之外,另一個現實是研究者所面對的總體帶有層級結構,例如教育系統中的學生-教師-學校-省市-國家,管理研究中的員工-主管-部門-公司-地區-產業,因此研究者在規劃研究課題時,就必須具備多層次資料分析的思維與設計,注意樣本的獨立性假設是否成立。善用這種模型的研究者,將可以從同一批資料中有更多的發現,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溫福星教授的著作中得到這方面的詳細說明。

對於一門新興學問的生根發展,除了研究人員深入持續的基礎研究、探索、驗證外,還要能夠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加以推廣。因此,教材發展可以說是重要的工作。過去多年來,在邱教授積極熱心地不斷努力下,臺灣統計方法學學會的核心成員多次來訪,進行講學、座談與合作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課堂中,邱教授和溫教授與師生的交流是面對面的,如今,邱教授《結構方程模型的原理與應用》與溫教授的《階層線性模結構方程模型的原理與應用》兩本書的出版,使得知識的傳遞與影響更加廣泛。

除了研究著說的成就,邱教授與溫教授兩位最值得稱道之處,是能夠不斷保持學習與創新。每一年他們到北京來時,總能帶來一些新東西、新想法或新作品,他們自己戲說是來“交作業”,但重要的是做學問的人總要不斷進取,成果才能品質兼備。兩位教授身上所體現的做學問的態度,是任何做學問者的必要特質。兩位教授今日的成就與影響力,除了兩位本身的天賦之外,更是這些特質所造就的。所以,當兩位來找我為他們的著作寫序時,我欣然同意。但願我的幾句話能夠對他們有些許幫助,對中國年輕一代的學術發展有所啟發。同時也期望他們乃至其他臺灣學者有更多的優秀作品在大陸問世,為華人的學術發展做出貢獻。

張厚粲2008年11月10日於北京師範大學

 

 

 

邱皓政自序

關於這本書,讓我來說個故事。

1997年,剛回臺灣教書的我參加了第二屆華人心理學家會議,所報告的論文內容是把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應用在效度的跨樣本恒等性比較。猶記得會場中許多海峽兩岸三地的知名教授雲集,對於初出茅廬的我,在那種大場合當中可真是名不見經傳的人微言輕,走路往往走在最後,吃飯總是躲在角落,但卻落得清閒自在。

某天中午,我到餐廳晚了,連個角落的位置都沒有,便硬著頭皮端著盤子走到一個空位,打斷旁邊正在談話的一群教授:“請問我可以坐在這裡嗎?”即刻我聽到一句非常響亮的京片子:“當然可以”,出自一位臉上堆滿和藹笑容的教授口中。稍後不久,她轉頭問起我打哪裡來,做什麼的,我簡短的回答她之後,她居然說我所研究的東西對內地與臺灣都很新穎、很重要,勉勵要我好好做,有空到北京來找她。我心裡一方面詫異一方面高興,覺得有人跟我一樣重視結構方程模式,讓我精神大振,但是慚愧的是,我並不知道她是誰,只約略聽到別人稱呼她“張先生”。

會後,我遇到一位上海師範大學的學生,問起她我所巧遇的“張先生”是誰,她聽完我的描述後,瞪大眼睛說:“該不會是張厚粲教授吧?”我還是摸不著頭腦地問她:“張厚粲是誰?”她正色道:“我們都是讀她的書長大的,在測驗統計領域,她是地位崇高、令人景仰的學者。”她還好奇地問我跟“張教授”的關係是什麼。我笑了笑,沒回答她。

2003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成立,我隨同臺灣輔仁大學心理系訪問團拜訪北師大,在歡迎餐會上,我再次坐在“張先生”身旁,這一回,我已經知道她的身份與地位,本想跟她好好暢談SEM,沒想到除了見識到張先生喝二鍋頭的“功力”之外,根本沒有私下交談的時間。只記得我跟她說,我寫了一本SEM的書,改天給她送去,她很認真的跟我說:“小老弟,輔仁的統計測驗就看你的了,國內的發展重責大任也要你接下去。”然後,又幹了一杯二鍋頭。

我是地道的臺灣人,在1997之前完全與北京沒有任何淵源,與大陸沒有任何接觸,但是今天我會喜歡上北京的二鍋頭,對大陸的統計測驗界的發展非常關心,都是因為張先生。每一次與張先生談話,都會讓我熱血沸騰、情緒激昂,並進而轉化成具體的行動,或許是因為我以張先生的小小小輔仁師弟自居,更重要的是,我深深地被她的風範所吸引、被她的思想所折服。來,04年開始,不論我再忙,每年都會來到北京,與北師大學生聊聊、與中科院師生交流或到北師大珠海分校、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拜訪,同時也肩負起海峽兩岸測驗統計領域來往交流的責任。

科學是邏輯理性明晰的,感情卻是隱誨細膩綿密的,這兩樣,卻都是這本書出版的基礎。1992年我被SEM吸引而到美國攻讀學位,這套技術果真豐富了我的學術生命,讓我能在臺灣的學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但讓它產生深遠意義的更是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我永遠無法忘記,那年第一次在北師大圖書館的三天SEM講座,台下幾百張年輕人認真學習的臉龐,以及他們眼中所綻放的光彩。張先生那樣的忙碌,卻親自主持我與學生的座談。讓一位來自遙遠南方的讀書人,不會畏懼北方的風雪冰寒,追求真理真知的力量,源源不絕。

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餐廳的一番對話引我踏進一個嶄新的世界,坐擁一個開闊的天地。過去多年來張先生對我說過許多話我未必一一記得,但是我一直知道不要懈怠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體育界有西方的奧林匹克精神,學術界更有中國自古以來的文人志氣,這都要靠我們一代一代堅持傳遞下去。我盡一己之力,不但豐富了自己,更豐富了知識份子所共有的歷史生命。這一本書最終能夠在中國大陸出版,再一次的履行我心中的承諾,也算是那一回食堂裡知遇之恩的回報,更是新旅程的開始,讓我們一起面對挑戰,也一起享受路上的風光氣象。

邱皓政謹志於臺灣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