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研究法三:測驗原理與量表發展技術

(出版日期:2011/ 雙葉圖書公司

試讀第一章

 

量化研究法第三冊,是我最想寫,卻也寫得最久的一本。最想寫,是因為自從踏入學術界以來就一直沒有中斷相關議題的研究與教學,寫最久,也正是因為在研究與教學中不斷接觸新文獻、不斷產生新結果,自己總覺得沒有「飽足感」而一直想要增補而不得完備終了。像是最近幾年我所執行的國科會計畫,對於「情境判斷測驗」這個非常有應用價值的測評技術,研究團隊成員與我累積了相當多的研究心得,陸續在一些研討會與學術刊物發表,但是卻始終沒有能夠放到這本書中,一直覺得很遺憾。總有一股衝動說,再增加一章來介紹它吧。每每出現這種想法時,多半會被出版社的編輯小姐的別超過頁數、別拖稿的殷殷囑咐給喚醒,然後卻讓自己落入另一種愧對學問的焦慮之中,不知如何是好。

前幾天,我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學侯傑泰教授的邀請,參加一場博士論文答辯,順道參加在香港教育學院舉辦的心理計量學會(Psychometric Society76屆年會與17屆國際研討會。閉幕演講是由荷蘭籍主席Klaas Sijtsma談心理計量學的未來《Future of Psychometrics》,劈頭第一個問題就說,在測驗學術與測驗應用之間有一條很大的鴻溝,這個責任誰要負? 這個落差是因為心理計量學進展的太快讓人追不上,還是實務工作者訓練不足而匆促上陣? Sijtsma博士盯著手中的簡報器,表情凝重的指出一個個實例。他甚至問著台下的聽眾,你們知道為什麼Cronbach’s a係數是信度的低限(lower bound? 而低限的數學邏輯與統計意義又在哪裡? 他說這個基本問題連學者也不一定清楚明白,所以這是個訓練與教育的問題。

我楞楞的坐在台下,默默回答著:在書裡面的第7章,我確實有介紹到a係數的低限議題,但是,講得很簡略。真的很尷尬,讀者應該沒有辦法從閱讀書中的簡短文字就能回答Sijtsma博士的提問。一時間,我彷彿看到Sijtsma博士抬起頭望著我說,「邱,你要負責」。

於是我又有一股衝動說,再增加一些篇幅吧,來把這個議題以及Sijtsma博士提到的其他幾個問題都給它講完整。當然,我又再次聽到編輯小姐的殷殷囑咐與叮嚀:別超過頁數、別拖稿!

這一次赴港又住在中文大學的學人宿舍雅禮賓館,但是可能因為出面訂房的是貴為副校長的侯教授,因此這一次我的房間擁有面海的美景。坐在桌前看到窗外時而落雨偶有夕陽的海景山色,我並沒有心情陶醉,因為耳邊不斷繚繞著會議中的字字句句,包括紐約市立大學的Keith Markus關於效度觀點演進史的精彩演說,主持人就是論辯效度是本體論(ontology)還是認識論(epistemology)的Denny Borsboom。我甚至打開電腦把第9章又看了一遍,想著應該在哪裡插入被我忽略的Kane在《Educational Measurement》第4版所提到的實用主義觀點。後來想想等買到MarkusBorsboom的效度發展史的新書之後再說,這本書就先讓它公諸於世吧,聽聽讀者們的建議也很重要。

香港一行讓我體會很多,除了研討會中的對話讓我再次感受了學術世界的浩瀚無邊,也更明白傳承的意義。因為是第一次受邀為博士論文海外委員,拿機票住會館,口試前總要仔細琢磨論文內容,沒想到從論文中不但重溫多變量階層線性模式應用於縱貫數據的分析方法,也連結到最近自己的一些研究思維而有一番新的理解與頓悟。闔上論文時雖已夜深,但是思維清晰心境光明,捨不得歇息。隔日口試完畢,新科博士向我握手道謝,我回謝從中學習很多,勉勵她更上層樓。學術不僅要追隨先進們的智慧,更需要後進來突破與創新,那就是青出於藍的真義。

這一本書的誕生其實也受師長感召甚多。大學時代,印象最清晰的一場期末考試就是心理測驗這門必修課,老師說:「考試可以不用我出馬,可以很有趣,而且更還讓你們心服口服它的信效度,你們信不信?」當時做學生的我們當然不信,結果考前老師讓學生們自己命題、自己解題,考試當天各組設擂臺,讓各路英雄好漢過五關、斬六將,還要集體討論打成績、選出VIP,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當成績揭曉的一刻,人人驚呼連連,不服氣的同學搶著翻書對答案,但只看到老師在一旁好整以暇,師生對望會心一笑。那場景,二十多年後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去年來到台師大教書,因為承接一項心理測驗評鑑案又遇上了大二心測老師,林一真教授,她不改當年溫暖與愛的本色,在困難的工作中給了我很多空間、很多支持,會後老師語重心長對我說,「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好,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別忘了當年課堂上所教的一切!測驗是一門專業,重倫理、有準則,別跨越了這條線」。我笑著點頭,但心裡卻是肅穆萬分。事後戰戰兢兢的完成了結案報告,老師的教誨則始終不敢稍忘,於是把「測驗標準與倫理」列入本書,並提前到第2章講述。

一位大學老師的一場考試,讓學生從生澀入門到能在專業領域有所擔當,我必須說大二那門課的期末考試的信效度,在二十餘年後獲得證實,因為當年得分高的我,多年來一直喜歡這門課,喜歡這個領域,沒有改變,最後如果我有些許成就,那則是測驗效度的具體展現。有趣的是,一門課一場考試影響了我,而我所完成的這本書若繼續影響世人,那麼那場考試的效度檢驗的時間軸線將會無盡延伸,這真是一個說明預測效度意義的好例子。

為了開會,林一真老師必須從三芝趕到台師大,她沒有任何抱怨卻說值得,因為在這個校園裡,她可以感受到她的老師,路君約教授的風範與教誨。當林老師說著路老師的事時,我能清楚感受到她的語氣溢變與神情動容。我沒有被路老師教過,只能想像著我的老師如何在她的老師身前受教,也更能領略,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我的辦公室就在最繁華的夜市口,坐在書桌前,不用起身,抬頭就可以看到摩肩擦踵熙來人往的街景,直到夜深才得以清靜。在學術與教育的長廊裡,雖然也是送往迎來談笑風生,但是清靜的時刻卻是在落筆的剎那,或是讀者閱畢教材有所體會的瞬間。有心人最能懂。

清靜之餘,如果各位對於本書內容有任何建言,尚請不吝指正。

 

邱皓政2011年8月於師大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