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次模式方法論--階層線性模式的關鍵問題與試解 (2012)

Methodology of Multilevel Modeling: The Key Issues and Solutions of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溫序

這一陣子最夯的事莫不過於『豪小子』林書豪在紐約尼克隊連續5場先發5連勝,且每場都有20分以上的得分與接近10次的助攻,特別是台灣時間2月15日對暴龍那一場,最後2.2秒出手劃過天際的那一個三分球,又是繼王建民之後的『台灣之光』。在那專屬於歐美白人與黑人的NBA世界裡,黃皮膚的亞洲人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到這個籃球的最高殿堂,況且身高只有191公分的林書豪,他沒有姚明的高度,在過去的球隊與近兩年的比賽一直是候補的板凳球員。但是,機會來了,這個候補且即將被釋出的控球後衛終於在與籃網的替補時候,把他的真才實料表現出來,我看到的是機會是留給已經準備好的人,而這個準備好的人從他高中時代一直到哈佛大學都在準備,希望有朝一日能在NBA實現自己的願望。 

您準備好了嗎?『多層次模式』是目前最夯的研究方法,它不是只要跑跑HLM就可以了,因為它有太多的基本工要準備。它涉及了『測量』、『統計』與『方法學』的知識,若沒有經過一套完整的訓練或教材學習,只依據跑出來的HLM報表就認為完全懂得多層次模式,不過是華而不實的拳腳功夫,不能真正獲得多層次模式的精隨。這本書包含四篇文章的改寫,分別是我與邱皓政教授合作的『多層次模型方法論:階層線性模式的關鍵議題與試解』與『組織研究中的多層次調節中介效果:以組織創新氣氛、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的實證研究為例』兩篇發表的文章,以及個人的兩篇working papers『多層次研究下個體層級研究變項效信度檢驗』與『多层次研究中组织变项聚合的探究』所組成,從最根本的原理、方法與報表的解讀,介紹了多層次模式的測量、統計與方法,可以說是現階段最重要也是最完整學習多層次模式的一套教材。

本書的的內容基本上是從2007年起陸陸續續開始成型,歷經多次的審稿與修改才能到完整的一本書的發行,這些都要感謝審查委員的指正與鞭策,也在『實驗室』不斷的試教與學習,隨著國外期刊新文章不斷出現,以及個人不斷的嘗試與創新,針對這本書部份內容現在個人有新的不同見解,但仍不影響整本書的架構與內容,現階段仍可以提供做為學習HLM進行多層次研究的工具書。

『得之於人者多、出自於己者少』要感謝的人太多了,特別是已過世的林妙雀教授,與她認識在輔大,她那時已升上教授且當系主任,但她旁聽了我在輔大心理研究所所開的多層次模式的課程,在我負責的9個禮拜中,她從沒缺席過。事後,她不斷的提攜後輩包含了我,也跟我合作寫了一些文章,在她身上看到升上教授還那麼拼的老師,因為她不僅和我,她同時也和許多人一起合作與研究,不僅是學術,也還在替政府機構做專案計畫。

從林書豪與林妙雀的身影,我看到了他們的共同點:準備與堅持,希望這本書透過前程的發行,可以幫助想要學習多層次模式的人縮短學習的時間,做好準備的工作,剩下就是靠您自己的堅持,如何在多層次研究中發光發熱。

 

 

邱序

幾個禮拜前,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在東吳大學城區部舉辦例行講座,溫理事長邀了一位年輕學者,主講多層次模式應用在量表編製的相關議題。參與的人雖然不多,但是講者仍然十分賣力,深怕台下的聽眾聽不明白,認真回答問題,仔細說明數據意義,最後他提到,多層次模式對於社會科學是重要的一門方法學,應用的空間很大,但是還有很多議題值得深入探究,在學會裡能夠跟同好一起切磋,可以不感覺到孤單。我抬起頭來,給予講者一抹會心微笑作為回饋,很高興這條寂寞公路又多了一個朋友,但是我卻沒說太多,少出了些聲音。

學術是一條寂寞公路,是一位老師在闖蕩學術圈多年所給的註腳,特別是對於專注於統計方法學的朋友來說,可能聽來特別心有戚戚焉。不論在國內外,多數學者的研究興趣與學術專長通常都會與某個學門的次領域的內容議題有關,例如「人事甄選」、「文化資本」、「學習障礙」、「組織創新」等等,如果聽到有人的專長是「統計方法」、「多層次模式」,若不是被認為是統計系的老師,就是會被追問,除了方法,你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我通常會回答,我的內容就是統計方法,但是得到的回應通常都是:統計是工具,不是內容。一位年輕的同行學者跟我說,就因為這樣,他決定放棄方法之路,改做有內容的東西,否則很難在圈內待下去。

或許您會問,在社會科學領域,為什麼統計不能是內容,為什麼會被認為沒有內容,如果是只因為不是主流,那麼有很多非主流的社會科學領域也不會被認為沒內容,如果是因為學者人數太少,聲音小,也不至於被認為沒內容。一門學科或一個領域的定義,除了要有固有的知識疆域與可辨識的邊界,也要有歷史傳承脈絡與發展體系,這些我們都有,為什麼還是不被認同。每次講到這裡,大家就忿忿不平,覺得自己是學術邊緣人,有了被迫害妄想。一位學生不平的說,老師,我們去不了統計系,那麼你成立一個「統計方法學系」來收容我們這些人吧。

在科學哲學界有一位名人,叫做湯姆斯孔恩(Thomas Kuhn, 1922-1996),他寫了一本重要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提到當典範科學hold不住的時候,異例蔓延將推翻主流,科學革命於焉爆發,新興思想於是誕生,科學因而進步。所以,揮舞「多層次模式」大旗的我們,是不是革命前夕的起義者? 革命成功之後,是否就有我們大聲說話的份了? 這是不是就是我與溫老師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宣揚革命思想,等待鹹魚翻身?

每次在面對「方法」與「內容」問題的同時,我會不斷反覆檢視自己所從事的研究,不斷向Amazon買入新書,想要看得更清楚,尋找「方法」與「內容」的界線在哪裡。為了讓別人聽到我們的聲音,於是寫書、演講、發paper、辦工作坊。直到有一天,一位長輩提醒我,你可以自立山頭,但是不要想作霸主,更不應沽名釣譽。一句話讓我當場傻眼無語,心裡不服氣,向他說明我的苦衷。聽完我的話之後,他只悠悠的說,小老弟,你的道行還是差了點,但是他也安慰我,只要心術正當,不旁門左道,不走火入魔,堅持下去最後可以得道解脫。因為人們初見學問時一切見山是山,潛心學習,心平氣和。但有了一定深度則是見山不是山,開始氣盛凌人,心生不滿,其實似懂非懂,不算成熟。一旦參透道理成了氣候,溫文儒雅,就會有見山又是山的豁達。他說,學問的最高境界,就像練功,秘訣是在無招勝有招;計量領域有沒有內容,不用多說,就是努力,道理是在無聲勝有聲。

一門學問的價值與內涵,是由一群有相同志趣的同好,前仆後繼所共同創造出來的智慧成果,一路從努力改善自己的盲點做起,積極解決科學上的各種問題,逐漸創造了貢獻,最終而被世人所接受,才能如願在學術殿堂擁有一席之地。孔恩說的科學革命,是在解釋科學哲學當中典範移轉,長輩笑著說,要成為典範,先要有胸襟,把批評當藥石,反而要感恩。眼前的各位是在經歷做學問的一般過程,只要好好練功,無招勝有招,只要好好努力,無聲勝有聲。一門學問有沒有價值,有沒有內容,很難妄求他人,而是反求諸己,打好根基,共同努力,讓一個社群自證驗明,不必多說,更難強求。

眼前的靜躺著的這本書,無聲訴說多層次模式的方法論,算是這門方法比較接近成熟學問的一本書。如果它還是沒有內容,說明了我與溫老師要繼續努力,如果它有了些許內容讓您讀到了,也就是你我大家又向一門成熟學問多邁了一步,距離見山又是山,又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