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皓政2017) 量化研究法 三:測驗原理與量表發展技術 第二版         回首頁

 

幾天前,院裡面邀了一位年輕優秀的學者來演講,主題關於行為財務學,並不是我的專長,但是有一個關鍵字卻從頭到尾吸引了我:overconfidence,他們翻譯成「過度自信」。研究者主張,企業執行長如果過度自信,會影響銀行的授信放款。我好奇的不是研究假設是否被二階段迴歸的結果所支持,也不是他們如何使用工具變數來解決內生性問題,而是他們如何去測量CEO的過度自信。心裡不斷嘀咕著,CEO為何會願意填這份量表?有多少人願意填問卷呢?當演講人講到變數定義與測量那一段時,我真的是洗耳恭聽,原來他們是用CEO所擁有的股票選擇權在該實現而未實現的現象,作為過度自信的判定基準。

演講人很細心的解釋,過度自信的CEO對自己所擁有的資訊更有信心,因此會做出更大膽冒險的決策,那麼銀行在借錢給這家公司時,就會特別注意,放長線可以釣大魚,,演講人真的很貼心,用詞很白話,深入淺出,但是對我而言,整場演講最重要的結論是,CEO不用填問卷、作測驗,旁人就可以判定他的性格與行為。更重要的是,到底CEO的股票選擇權履行狀況或許反應了CEO的過度自信,但是銀行放款又不是給CEO,而是給那家公司,研究的控制與解釋變數大都是公司變數,只有CEO的年齡是個人變數,那麼,過度自信是誰過度自信呢?是個人?還是組織呢?這個問題在我腦海縈繞不斷,甚至於激勵我想寫一篇文章投到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題目是:誰的過度自信? 是公司?還是個人?

從大二開始就被「人心難測」一詞所吸引,成為自己一輩子最主要的學術興趣,立志要打破迷思,自勉要為測驗品質分析技術的精進提升做出貢獻。寫了不少文章,編了不少測驗,甚至還寫書教人家怎麼編測驗,結果到了快要收山的這個節骨眼,卻被一個年輕學者視為common sense的普通詞彙給打趴,實在慚愧,也覺得我才是「過度自信」,應該重修心理測驗,或者重修財務管理投資學,來避免我的過度冒進決策與觀點,給予讀者錯誤的訊息。

關於過度自信的這段故事,僅是幾天前發生的小插曲,倒不是這本書修版的原因。之所以改版,只是因為有些訛誤之處要趁著重刷修正,出版社編輯大人順口問問是否要趁機把我一直想補足的內容範例充實進來,我徵詢了經常用這本書在各校教學的林碧芳博士,她拿出寫滿筆記與勘誤註記的書,很認真的對我說,該是時候啦,於是在林博士的協助下,我開始又一段的寫作歲月。

雖然這本書初版完成只有六年,但這些年來測驗界的發展變動也很大,例如美國測驗界已經採用新版測驗標準,以歐洲國家為主的國際測驗聯盟所完成的測驗規範與準則,也已經從六年前的三項增加了一倍,相關訊息都在這版書中揭露,但礙於時間因素,我並未進行這些外國文件的完整翻譯,僅作必要之介紹說明。最主要的增修,在於第6789章等較為技術性的章節,把操作範例加以補充,使得讀者可以按部就班來執行項目分析與信效度分析,讓本書更有參考價值。

從事專書寫作的工作已經快要二十年,早年可以說是教書之外最主要的學術興趣,甚至忽略了國際期刊的投稿。近年則因為接任了行政工作,每每都是利用公餘課後的零碎時間,進行專書的增修改版,以及其他的論文寫作,這並非我喜歡的工作模式,但是興趣與熱情依然不變,讀者的回饋更是我持續進步的動力與心裡滿足的來源。

最近到了一個新的辦公室辦公,視野好到讓裝冷氣的大哥都放慢腳步,享受片刻的心曠神怡,尤其是秋高氣爽的十一月,坐在桌前,不用起身,那藍天青山都在咫尺眼前,讓這次落筆的剎那,多了一份寬心,等待迎接讀者們的指教,與下一回的再接再厲。

邱皓政  西元20181於臺師大IR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