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起 || 計畫目標 || 研讀方法 || 團隊運作模式 || 預期成果 || 未來推廣構想 || 計畫主持人

 

 

緣起

此簡帛研讀會由來已久,歷年的研讀會分別是:91~92年陳鼓應與郭梨華教授共同主持的「上海、郭店儒家簡研讀會」,92~93年陳鼓應與郭梨華教授共同主持的「簡帛道家資料暨上博新出簡研讀會」,93~94年陳鼓應與郭梨華教授共同主持的「簡帛道家資料暨上博新出簡研讀會」,94~95年陳鼓應與林啟屏教授共同主持的「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95~96年林義正教授主持的「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96~97年佐藤將之教授主持的「戰國楚簡資料文哲研讀會」。 至今年(98年度)由林素英教授申請獲教育部顧問室之補助,使得研讀會能夠繼續進行,承繼往年的運作模式,有一固定時間與地點能讓研讀會成員彼此交流切磋。↑TOP↑

 

計畫目標

近年來地不愛寶,出土簡帛文獻資料不斷地出土,且經過一段時間整理研究後,陸陸續續公佈於世。由於這些材料的內容豐富與多元,且因出土文獻資料所屬年代已經早到戰國時期,所以該資料對於研究中國先秦學術史相關課題的重要性也就日益明顯。因此本計劃之目標之一,首先在於透過這批資料而更加理解中國先秦學術史的相關問題。

目前,國際漢學界不但已相當重視此相關研究,更對於與此有關的中國古代文化以及先秦學術思想,賦予相當程度的關注,也已投注極大的人力與物力進行研究。國際漢學界尚且對此相關問題進行相當多研究,對於長期秉持中國學術傳統之國內學者而言,自然不應在此重要國際漢學研究中缺席或落後,因而本研讀會早在七年前成立。本研讀會除卻積累數十次的研讀成果之外,且已與大陸地區的重要簡帛研究單位進行網站連線,同時也曾以本研讀會的名義進行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活動。因此本計劃之目標之二,乃在於透過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活動而提升國內學者學術研究的品質。

由於本研讀會歡迎國內相關領域研究之學者以及研究生踴躍參加,期待從對於出土文獻進行詳細判讀的過程中,彼此切磋琢磨,也希望經由嚴謹的討論,能將我國學者的學術成果,推向國際論壇,並期待在研讀過程中,能培養新一代的青年學者,以加強我國在此一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因此本計劃之目標之三,乃在於透過研讀的過程以達到培養學術新秀之目的。↑TOP↑

 

研讀方法

由於所選研讀篇章有初讀以及再讀兩類,基本上,初讀該篇時,透過導讀者逐字逐句地釋讀文獻,理解文獻之內容,具體落實以文獻為本的嚴謹學術態度;再讀該篇時,導讀者則藉由該篇內容與傳世文獻之參照,進行擴大閱讀以及相關問題衍伸之討論。↑TOP↑

 

 

團隊運作模式

本年度之研讀活動地點大部分假台灣師大國文系之教室舉行,但是因為固定成員中,有兩位老師任職嘉義,同時也有中正大學之研究生參與,所以預計將其中一次研讀活動安排在嘉義舉行,藉機與嘉南地區對出土文獻有興趣,然而無法北上之學者以及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

又因為本研讀會之活動已進行六年,所以參與的老師極多,其中亦不乏研究生而晉升為新進教授者,以致要達成13之師生比,確實有極大的困難;不過,由於有幾位老師在任職之校內開設與出土文獻相關的課程,因此在研讀活動開始後,研究生之人數自然會有所增加。↑TOP↑

 

 

預期成果

 本研讀會不但曾於200432627日,與日本大阪大學「戰國楚簡及思想研究會」進行師生論文發表之學術交流活動,且於2005122日-3日,由教育部、國科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政大中文系與本研讀會聯合舉辨「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研讀成果相當豐碩。此外,過去六年的研讀活動,也成功地裁培了當時屬於學生身分的成員,例如南華大學助理教授謝君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林明照、元培技術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潘玉愛等新一代的人才。預期往後的研讀活動中,也可以培養更多的學術新秀。↑TOP↑

 

 

未來推廣構想

本研讀會希望能多藉由與國內外相關學者之切磋琢磨機會,在累積三年的研讀成果後,能再度舉辦學術研討會以及研究生的論文發表會,具體促進學術交流,並提高相關學者以及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能力。↑TOP↑

 

計畫主持人

主持人:臺師大國文系教授  林素英  (經歷

聯絡地址: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國文學系

聯絡電話:02-77341591

電子信箱:t21148@ntn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