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3月研讀會摘要

 

(本頁會議內容為 許淑婷 整理紀錄,非發表人原始文章)

 

 

 

議程表

時間:99320日(六)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212雅堂

主辦單位: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

協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活動內容:

研讀總次序

時間

主讀人

研讀內容

(書目章節或篇次)

討論議題

09

99.03.20

下午2:00~4:00

林素英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專任教授)

〈武王踐阼〉

〈武王踐阼〉與傳世文獻的相關問題

10

99.03.20

下午4:00~6:00

郭梨華

(東吳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

〈凡物流形〉

該篇之天道與人道問題

 

99.03.20

晚間7:30~9:30

主持人:

林素英老師

綜合座談會

 

 

活動摘要:

 

第一場:上博七〈武王踐阼〉及其相關問題 林素英老師

 

一、外圍問題

 

在《大戴禮記》裡也有〈武王踐阼〉一篇,以簡本和傳世文獻來看:

 

1.兩種版本的行文有所不同,但內容文意沒有太大區別。這似乎可以說明,先秦文獻可能有相同源頭,但以多種方式流傳,例如口傳或以書寫方式,而傳遞者或抄手的書寫習慣、用語、刪增語句,以及理解程度和原生的文化背景,都可能影響文獻經過流傳後所演變的內容。

2.1115簡和前十簡可能分屬兩種不同的流傳版本。或許110簡和1115簡可以分為甲、乙本,而1115簡的內容在現今傳世文獻版本裡是沒有收錄的。上述可分為甲乙組的簡文裡也出現「齋三日」(110簡)、「齋七日」(1115簡)的不同說法。在古代的祭祀裡,因為祭祀的對象與性質,其重要性也隨之不同,而祭祀前的齋戒也有不同的期程。在擇定祭祀日期後,「齋七日」是散齋,可以讓主祭者能夠處理相關事務;「齋三日」則是致齋,主祭者需要專心致志地齋戒。而這種區分期程的齋戒方式在祭祖禮有明顯的呈現。然而,簡文所提到的「齋三日」、「齋七日」是否反映上述不同的齋戒方式,仍無更明確的資料可以證明。

 

二、內容探討及相關問題

 

(一)簡文內容

 

1:由簡文來看,今本的語句可能有衍文,如「行之行」的第二個「行」在竹書裡並沒有出現,可能是衍文,以此校正今本內容,則「惡有藏之約,行之萬世,可以為子孫恆者乎?」可謂文從字順。

 

3末、簡45的內容是本篇最重要的資料。簡3提及「怠勝義」,「怠」所形容的應該是做事的態度,是一種心態,至於「義」的意思,在先秦極為重視具體實踐的,若以這種表述「心態」的「怠」字對舉,則二者未必是適當的對比。反觀今本,則以「敬」、「義」兩相對照,更容易彰顯「誠於中而形於外」之要求與意義,且可以與其他形容負面意義的詞彙對舉。簡本和今本的內容在此有所不同,今本使用「敬」之處,比諸簡本一律用「義」來描述,無疑是更為恰當的。在此也可見,未必竹書本的年代比今本還要早,在內容上便一定勝過今本。

 

10:此簡內容和今本的差異在於「內容的繁簡」,這也有可能是由於竹書裡所舉的例子原本就少,遺失的程度也不高。今本則在傳抄時也有可能又增加了許多例子。

 

(二)相關問題(以「禮儀」和「禮義」來看):

 

1.禮儀:「禮儀」有實行的意思,「儀」从人從義,便帶有「履行」之意。在簡文裡有兩個地方和「禮儀」有關,即是「阼」,踐阼、登堂等行為,有特定的象徵意涵。古人在空間結構的安排上相當注重方位的象徵意義,整套禮儀便是由空間、時間、活動交錯構成儀禮的意義。在簡文中「阼」被顯豁凸出,特別注重「阼」之主位意義,可見其注重名分的相應。由於與「喪禮」相關聯者即是「主位」之交接問題,因而在傳世文獻中,即有許多與「喪禮」有關的記載與阼有關,列舉如下:

 

〈曲禮上〉:「升降不由阼階」。古人重視主從、主賓之分,因此誰可從「阼階」的升降就很重要。孝子升降不由阼階(不由主位上或下)的原因,在於死者尚未出殯,孝子之喪期尚未結束,因此孝子不忍,也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主,需在喪期完全結束後才能「踐阼」。

 

〈檀弓上〉:「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則猶賓也。」三代的喪禮之停殯位置攸關三代對死者的看法。周代注重人文理性之提升,認為死者應該在「賓位」,表現出對死亡「敬而遠之」之態度,彰顯賓主有別,主客有分之意義。然而在未出殯或者喪期中,出入仍不由阼階,表現出以死者為尊的態度。

 

〈檀弓上〉:「大殮於阼」。大殮是要將死者入棺,入棺以後便無法再看見死者的容貌,故而在主位上慎重的舉行。一旦入棺以後,形體已不可見,也成為應該敬而遠之的「客」了。在喪禮的儀式是屬於由近而遠、由內至外的安排,並且沒有重來的可能,以示面對及處理死亡之事的慎重,說明死者已矣,生者應該學習如何妥善安頓自己的情感。

其他如〈文王世子〉、〈郊特牲〉、〈坊記〉、〈冠義〉、〈昏義〉、〈內則〉等篇也都提到「阼」。「阼」在這些篇章裡所顯示的意義,不僅是「主位」,更有藉由禮儀步驟的施行,顯現出「著代」的意義——維持嫡系的傳承,並且表示新舊交替、生生不息。

 

2.禮義:簡5之後便附記了一些銘文,即武王「為銘自儆」,如《大學》所言:「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都可見以銘自誡的例子。

在簡36中所提的「怠勝義則桑,義勝怠則長……仁以守之,其運十世;不仁以得之,不仁以守之,及於身」這一段裡,標舉出「存心以敬、恭行以義,而守之以仁」的核心價值。「仁以守之,其運十世」的類似概念,在《書經》裡卻是「敬以守之」的概念。因此簡文所記載的便是由「敬」發展至「仁」的情況,也可見在這個時候已經認為「仁」是核心價值所在。

 

(三)其他傳世文獻的相關資料舉例:

 

除了上數所舉的典籍內容以外,還有一些資料可和簡本的內容相參的,如:

 

《六韜.文韜.明傳》:「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這段文字的主旨和〈武王踐阼〉的竹書本及今本相同,在行文上稍異。

 

《六韜.文韜.六守》:「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這段文字也是告誡為君者所應有的德行修養,並且以之為進行戰爭的基礎。

 

《尚書》中出現的「敬」字有68次,「義」字24次,「仁」字5次。「敬」字出現頻繁應與周代殷的克商經驗有關,因此周朝開國君主在心態上自我調整,並以「敬」為維持政權的重要關鍵。「敬」所指的是態度,唯有在態度上與前朝不同,慎而重之,才能掌握政權不墜。〈召誥〉:「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惟王其疾敬德」,〈君陳〉:「命汝尹茲東邦,敬哉」、「敬典在德」,〈畢命〉:「惟德惟義,時乃大訓」等皆是訓示此種道理。

 

《論語》中出現「仁」字的次數達百次以上,《孟子》則是出現「義」字的次數明顯增加。先秦儒家的重要人物,在周初所標榜重視的「敬德」等基礎上更為發展,提舉出「仁」、「義」的核心價值,然而這些核心價值的最核心部份,仍然脫離不了個人的「處事態度」,亦即內心的「誠敬」與否之基礎上。

 

三、問題與討論

 

林義正老師:在〈昏義〉中提及「舅姑降自西階」,那麼媳婦已是由阼階,是主人,應該沒有存在婆媳問題的可能?

 

林素英老師:婆媳問題和社會結構以及變遷的各種因素都有關(但也不是說古代真的沒有婆媳問題),而且「舅姑降自西階」,是婚後三天由舅姑宴請新婦的禮儀後才有的,主要的目的是要將新婦介紹給家族成員認識,承認其日後可以繼承該家族「主婦」之地位,且只有嫡長媳才有此資格(注重嫡系),這是為了表明長媳身分以及未來地位。

 

郭靜云老師:本篇名為「武王踐阼」是否還可再討論?因為單是以簡文和《大戴禮記》裡的文章有重合之處,便說簡文和該篇傳世文獻可能相關,或者根本是同一篇的異本,似乎不妥當。而且第三簡有「三方」之禮的描述,但在《大戴禮記》裡卻沒有記載。再者,西周的銘文有固定格式及句子,但它們被運用的內容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本篇簡文和《大戴禮記》版本的篇章雖然有部分相同文句,但可能不是同一篇文獻的異本,或許可以說是同類型的文章而已。因此定名為「武王踐阼」是可疑的。另外,「仁」字在《尚書》中少見,或許和字被創造出來的時間有關。「仁」這個字可能是春秋晚期才出現的(郭老師認為這個字是孔子創造的),而《論語》、《孟子》頻繁出現「仁」、「義」也是儒家積極標舉出自己學派的核心價值之故。

 

 

 

第二場:上博七〈凡物流形〉及其相關問題 郭梨華老師

 

郭梨華老師主要是介紹有關於學者對於〈凡物流形〉此篇的研究概況。

 

一、外圍問題

 

在〈凡物流形〉的釋文整理公佈後,有許多學者針對字形釋義以及簡序的編排提出不少意見,也有對整理者的文章說明提出不同的看法。

 

1.李銳提出第27簡不屬於〈凡物流形〉,因此30支簡可先排除一支。

 

2.復旦讀書會以及其他學者重新編排簡序,目前主要是以復旦讀書會的簡序為基礎再加以重排。(可參考顧史考對凡物流形的研究之文章)

 

3.17的「  」,沈培釋為「壹」,使文句可通讀。簡14的「  」之釋仍未確定。簡22 「從」經復旦讀書班釋為「道」才能通讀。簡26「貌厚,存忘……」經復旦讀書班研究讀為「安危,存亡」才能讀通。

〈凡物流形〉這篇簡文大致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第14 簡以前為上半部,之後為下半部。而且中間幾支簡原本即是殘簡,是可以試圖拼湊的。(但完簡就不能硬是拆開以求符合想像中的文意)

 

二、結構

 

1.曹錦炎(原整理者)將之分為兩部分,上半部是講自然規律,下半部則講人事。他認為有黃老道家的形式,其中還提及「識貌」、觀人之法(如簡21的「貌」)。只是大多不採此說。

 

2.李銳認為此篇和《莊子.天運篇》相近,文中皆是有問有答。李銳並提出不可嘗試去論述先秦文獻的學派之概念。但郭梨華老師認為本篇文不是全部都有問有答,以此也不能與〈天運〉篇相聯繫。

 

3.淺野裕一特別提出簡文中的特殊形式「聞之曰」,同時他也認為簡文應該分成兩部分(《問物》、《識一》),但他卻是拆開完簡去拼湊成兩組文章。因為〈凡物流形〉有甲、乙兩組,若說是抄錯了以至於該段落的句子出現在一支簡的中間,也不可能兩組同時出現這種情況。因此拆開完簡以求文意的方法不可取。

 

4.曹峰認為本篇和《管子》四篇,尤其是〈內業〉篇的思想相近,也可以說本篇是黃老學派的作品。曹峰以為這篇文章並沒有明確主旨,是語錄形式的合輯,同時也可做為一種普遍性的讀物,讀者群沒有侷限在哪一階層或類型。然而「黃老」本身的性質即是綜合六家之說,因此如何比附都會覺得有哪些地方確實符合黃老思想的,因此也不能太過肯定確實是黃老一系的作品。

 

5.王中江則認為〈凡物流形〉是一篇哲學性很強的文章,內容可用來認識古代中國的自然與政治等事物。並且他將〈凡物流形〉與〈亙先〉做比較,認為二者有所關聯。

郭梨華老師的看法則是:〈凡物流形〉這篇文章的作者(或是編者)可能喜好黃老,這意思是想利用黃老思想來達成某種目的,並且強調「治邦家」的概念。

 

三、內容

 

〈凡物流形〉一文中有許多的「問」,有些則是「聞」,這種特殊形式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郭梨華老師所採用的簡序是依據李銳、復旦讀書班並經王中江重編的順序,如下:

 

1-2-3-4-5-6-7-8-9-10-11-12A-13B-14-16-26-18-28-15-24-25-21-13A-12B-23-17-19-20-29-30

 

簡文所問的問題如下:

1.「物」是如何來的?(包含成形、生死)

2.「人」是如何來的?起源為何?

3.人為何會死?(《莊子》:氣聚而生,氣散而死)

4.人為何會老?為何要侍奉鬼神?鬼神是什麼?(有數簡問了許多鬼神的情況)

5.為何會有這些自然現象?(月暈、水流、飛鳥、雷等等)

6.為何聖人可以聽千里、見百里?(本篇作者只問而不答,也因此哲學理趣不高)

 

以上種種。簡文在提出問題之後,未必有所回答,難以窺見作者心中是否有所定見,尤其是提到聖人的部分。然而本篇有提到「心」,認為心居於一種樞紐的地位,可分為兩種層次,是由內在控制外在,接著又論及修身治家的關係。最後則談及容貌所顯現出的種種情態,是與心所控制有關的。然而這篇文章的主旨並不明確,有大半的篇幅確實是在「問」問題,或者是「聞」傳聞,這些問題或者傳聞的本身不太具有哲學上可探究的問題性,反而透露出當時知識分子如何認識自身所處的自然世界。這類型的「問」在馬王堆帛書的〈十問〉以及《逸周書.周祝解》也有類似的文句,可見先秦時期的知識分子逐漸在探索世界,思考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其中存在的種種自然現象,以及人文形成的社會,背後的起因與源頭是什麼。因此並不能肯定的說〈凡物流形〉有在探討心性論或者其他較具有哲學理趣的問題,至少看來並不明確。

 

四、問題與討論

 

郭靜云老師提出〈凡物流形〉一篇竹簡上有許多的墨丁,但為何學者們在某些簡上的墨丁好似視而不見,不知沒有去注意或者其他原因?究竟這些墨丁所表示的意義是斷句,或者是表示句子要相連?而且有一些特殊的章節結束符號,這些又是什麼?因此郭靜云老師特別提出,他認為〈凡物流形〉應該是某種「咒文」,特殊的墨丁符號就是咒文符號。

然而郭靜云老師的「咒文」說法,極具爭議性,有待下月份郭老師的導讀中做更進一步的討論。

 

 

第三場:綜合座談會內容大要

 

座談會主要請師長及研究生發表半年來參與活動的心得。經過踴躍發表後,在此可歸納出幾項重點:

 

1.研究生對簡帛文獻的「前理解」普遍不足。由於文、史、哲三科系在大學部的課程安排上,似較少見有開設與簡帛文獻相關的課程(僅有文字學可能會約略提及),遑論近十年來出土的戰國楚簡以及其價值所在。有研究生含蓄地表示,是在進入碩士班就讀後才知道有「楚簡」的存在,而文字學課程所受的訓練又未必足以辨析楚簡的文字,可說是在基礎為零的情況之下,一切從頭開始。因此在開始參加每月例行的研讀活動時,未必能夠跟上主讀者的速度,以及無法立即理解主讀者所要表達的東西。

 

2.學習資源的資訊來源與取得不易。由於參與研讀會的研究生分布在各校,位處於北部學校的研究生,在各種相關資源(如演講、研討會、各級圖書館藏書量等等)的取得較為方便,但若是中部或南部的研究生可能就沒有這麼多的資源可利用。再者,也受限於開課老師的專長以及課程安排。有研究生表示,參加研讀活動可以聽到許多針對同一篇簡文的不同見解,這是修習單一老師的課程時所不能獲得的珍貴經驗,同時也能觸發其他方向的思考。而且主讀者往往針對導讀篇章下了收集資料的工夫,這也使得參加研讀活動的師生能夠觸類旁通,並節省搜尋資料的時間。

 

3.簡帛文獻的研究論文之數量龐雜,令人目不暇給。目前出土的楚簡之研究成果,大陸學者的發表量居多數,原因之一與文獻出土地點有關,自然能夠比較快取得相關資訊進行研究,而臺灣取得楚簡的原始資料往往則相對落後大陸一段時間。另一個原因即是學術風氣所致,況且簡帛研究的論文現今除了期刊發表以外,更多的是在網路論壇上發布,難免會有「搶先」、「搶快」的情況,也使得各種研究成果增加速度甚快,數量甚夥,琳瑯滿目,頗有令人無所適從之感。對研究生而言,如欲對某篇楚簡進行研究成果的回顧,面對出土未久卻有大量研究成果的情況,往往會有茫然之感。有老師以為,在研究的態度上仍應該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慎思熟慮之後的成果應該會比為了搶快的論文來得更周延。然而在資料收集方面,也只能以自身學識去分辨這些論文是否具備足夠的參考價值,這仍是有賴自身學養的提昇。

 

4.處理出土文獻所應有的心態是多元思考的、好問的、慎重的。如郭靜云老師提及她研究楚簡的想法,即是由「不懂」到「懂」。她以為應該抱持一種反覆檢視以及疑問的態度去處理簡文,而做學問的成就感,就來自於對處理「不懂」的文獻材料,而最後終於「懂了」的滿足與收穫。林義正老師則是由傳統中國哲學的核心價值與精神「仁」入手,認為在處理戰國時期的楚簡,對其中所蘊含的思想之探析,可以由已知的背景知識,如先秦時人所論述的重要學派:儒、墨等核心思想入手,藉由大範圍的已知概念,針對屬於小範圍且依據內容有不同性質的楚簡,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如此層層收束,可以讓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至於偏離太遠,又能在具有基礎依據之下,再去做更詳細的分辨工作。然而這不是說,楚簡的內容必須分派入哪種學說之內才行,而是因為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思想氛圍,先有大範圍的把握,才不致使研究方向有如脫韁野馬,甚或一切標榜求新求異,而使得研究成果不具備可靠性。

 


活動照片:

 

 

↑林素英老師做開場白

 

 

↑林素英老師主講由〈武王踐阼〉看「禮義與禮儀」

 

 

↑郭梨華老師對〈凡物流形〉做導讀

 

 

↑參與研讀會的師長及學生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