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的發展簡史

資料處理工具的演進

人工時期與機械時期計算工具之演進表

第一代:真空管時代(1951-1958)

真空管時代的電腦以真空管為主要元件,以威廉斯管為主記憶體,以打孔卡片為輔助記憶體,使用機器語言,內部的運算速度是以毫秒(10-3秒)為單位,線路複雜故障率高、耗電量大發熱量多、造價昂貴普及性低。

真空管時代代表性機型表

第二代:電晶體時代(1959-1964)

電晶體時代的電腦使用1948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發明的電晶體為主要元件,以磁蕊為主記憶體,以磁帶、磁碟為輔助記憶體,運算速度以微秒(10-6秒)為單位,使用組合語言及高階語言。

第三代:積體電路時代(1965-1970)

將許多零件如電晶體、電阻器…等元件,微縮在一片矽晶片形成一個完整的電子電路稱之為積體路(intergrated circuit簡稱IC);積體電路的發明,帶動了電子計算機的改革。而這時期的電子計算機以以磁蕊為主記憶體,以磁帶、磁碟為輔助記憶體。運算速度以微秒(10-9秒)為單位,體積更小、更輕、更省電、而且更便宜,使用的電腦語言更多。

第四代:超大型積體電路時代(1970年以後)

此時代的電子計算機是採大型或超大型積體電路為其主要元件,單位面積的電子元件數目不斷的提高。依其密度可分為四個等級。

個人電腦的發展概況

微處理器的發展

個人電腦的微處理器一般用以當作中央處理單元(CPU),中央處理單元的等級,以其與記憶體或輸入/輸出(I/O)間,每次能傳送的資料位元數(也就是所謂的資料匯流排Data Bus) D0…Dn的多寡來區分,微處理器其發展過程如下表所示。

微處理機的發展表

作業系統的發展

作業系統主導著整個個人電腦的運作,其中又以Microsoft的MS-DOS及Windows系列的作業系統,牽引著個人電腦的發展,分成文字指令型及圖形介面型。

硬體架構

人電腦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78年,蘋果電腦公司推出APPLE II,風靡了全世界,讓電腦也可以走入家庭,帶領個人學習電腦的潮流;1981年電腦界藍色巨人IBM公司推出其代表性產品 IBM PC,夾著其強大的功能,很快地主宰了整個個人電腦市場,許多電腦公司紛紛投入生產IBM PC相容的電腦產品,造就了個人電腦蓬勃發展的遠景,從PC/Jr、PC/XT、PC/AT到PS2等等,隨著CPU的發展一代接著一代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