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香港的美食前,要先對香港人的飲茶文化有初步的認知。香港人的『飲茶文化』,除了香港人或是親身在香港住個一兩年外,是很難理解的。飲茶的地方叫『茶樓』,也叫『酒樓』。這些酒樓和茶樓有的白天和晚上都做飲茶的生意,有的晚上則變成一家大小吃飯或吃火鍋的地方。香港人什麼時候都很喜歡『飲茶』這項活動。平日遇上不用上班的日子,如週末,他們喜歡跟家人一起去飲茶。西方的節慶,甚至一些很傳統的中國節日,如端午節或中秋節等,也都喜歡一家人去飲一頓茶。



事實上,中國人自唐朝飲茶之風盛行以來,本來就喜歡配著茶來吃點心,尤其是滿清時候,大多數的人有較多的生活空閒時間去茶室或茶樓喫茶,所以當時的商家無不花盡巧思推出不同的點心、糕點,使原先就種類繁多的茶點,花樣更加的千奇百出,也產生了因南北方風土人情不同,而有了「北方點心在精,南方點心在博」的分別。 『港式料理』一般說來在烹調上就是耗時、費料花功夫,在口感上少不了細緻、香脆或滑嫩的感覺,搭配各種熱茶來消脂解膩,『港式飲茶』就成了美味、健康又具獨特風格的飲食文化。

港式飲茶常見的點心:

一、北方點心

因為清朝的皇廷在北京,所以北方的點心受到了宮廷御膳房精巧細緻的取向影響,在特色上,比較講究外型美觀精緻的呈現,因而做工也比較仔細繁複,比起南方點心的製作方法,北方點心比較少用煎、炸來做點心,大多是滑嫩,容易入口的點心。例如:驢打滾、豌豆黃、核桃酪、百果花糕、山楂糕、紫玉涼糕、杏仁豆腐、愛窩窩等等。另一方面,也由於北方是以麥為主食,所以在點心上,以麵類為主的種類也不少,如造型小巧精緻的豆沙包、豆蓉包、各式各樣的花式燒賣、利用多樣化食材配色的菜肉餃……等等。所以我們可以瞭解到北方點心除了重視外觀之外,也有口感紮實的好處。

二、南方點心

南方的點心大都是以平民平常能取得的食材為點心的主要材料,在手法上也比較大眾化,平均採用煎、炸、烘、烤等來製作點心,為南方點心帶來了更豐富的面貌。後來,隨著清數任皇帝南來巡視政績,南方點心也躍上了中國點心界的舞台。南方點心很多樣化,主要有:

酥皮類點心】多層次的餅皮使得口感鬆而酥,並且可以搭配豐富多樣的各種內餡,例如:蟹殼黃、豆沙餅、咖哩餃、菊花酥餅……等等。

米類點心】有獨特的糯米或蓬萊米香氣,口感軟黏綿密,例如:桂花糖蓮藕、麻糬、炸元宵、各式各樣的粿……等等。

麵粉類點心】有別於酥皮類點心,這裡的麵粉點心主要是指以蒸的方式處理,例如:紅豆鬆糕、千層糕等等。

在地緣關係上來說,台灣位於中國南方,所以可能要對南方點心比較熟悉,在製作上,材料和方法也比較簡單,隨著食譜配方的普遍化,也有愈來愈多的人可以在家DIY了,因此,真要問起來,上面舉的一些點心,還真是某些人心中難以割捨的「至愛」呢!

由於港式飲茶融合了中國飲茶文化與南北點心料理之菁華,好吃又不拘泥形式(正餐或午茶點心皆宜)所以自然而然在台灣也流行起來!

02
參考網站: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