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冬至是廿四節氣其中的一個,
也是入冬之後,最重要的民俗節日,
亦稱冬節,為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
台灣民間慣於冬至日進補〈也就是燉些藥膳、補品來滋補身體〉,
稱為「補冬」;冬至吃湯圓也是重要的習俗。
除夕
除夕是台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這一天的年俗很多,包括辭年、祭祖、貼春聯、吃團圓飯(年夜飯)、分壓歲錢、守歲……等。
辭年通常在午後進行,在神祇及祖先靈位前陳列牲禮、春飯、菜餚、年糕、發粿等供品,向眾神及祖先禱示舊年將過,並迎接新年。完後並在大門、窗戶、米缸……等處貼上各式春聯,另也有人用紅紙包住留尾的甘蔗頭部,豎立在門後,傳說可防家道中落。
晚上,最重要的是吃團圓飯(年夜飯),無論是離家多遠的遊子都會趕回來,以示闔家團圓,若有外出遊子因特殊原因而沒辦法趕回來時,父母也會為他準備一副碗筷,並留一張椅子,再共進晚餐。吃年夜飯也稱作「圍爐」,舊時的人家會在飯桌下放置一個火盆,盆邊再放些銅錢,以表示溫暖如春、財氣旺盛。現在雖然這個習俗已經消失,但是取其「圍爐」之意,許多民眾也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吃火鍋,大家圍爐吃火鍋,一邊吃著熱騰騰的佳餚;一邊與鮮少見面的親人聊天,溫馨祥和,也有團圓守歲之意。
飯後接著進行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年俗─「分壓歲錢」。以前分壓歲錢都是由一家之長坐在廳堂,家人依長幼秩序分別叩頭、說吉祥話,然後長輩才給壓歲錢,現今早已不再遵守這些規矩了。
守歲又稱「守長壽夜」,據說在除夕夜如果通宵不眠(守夜),可以為父母祈得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