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地處台灣南隅,三面環海,是台灣地區的首座國家公園、也是國內唯一涵蓋陸地與海域的國家公園,也是台灣本島唯一的熱帶區域,湛麗的海洋、晶藍的蒼穹、特殊的地形、豐饒的動、植物相及獨特的民情風俗,不僅是保育、研究、環境教育的自然博物館,更是國民休閑旅遊的怡情勝地。
首先歡迎各位網友造訪墾丁國家公園的網站!瑪沙露!(墾丁國家公園的問候語,南排灣族語,意思為「謝謝」)「墾丁」名稱的由來是清光緒三年(西元一八七七年),清廷招撫局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篳路藍褸、以啟山林的開「墾」壯「丁」,因而得名。
墾丁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溫暖、景緻怡人且交通便利,每年都吸引約四百萬遊客到此感受自然體驗,相對地為園區的資源環境帶來巨大的遊憩衝擊,比如塞車、垃圾、污水、不當的遊憩行為(乘坐水上摩托車、烤肉、浮潛時踩踏珊瑚礁等)。此外,園內行政區域涵蓋三鄉鎮、十九村里、人口將近二萬人,高密度的當地原住居民,也使經營管理上充滿挑戰性。
瞻望墾丁邁入廿一世紀的願景:目前園區各據點己初具規模,未來將著重於設施的安全維護、維修與充實,並加強管理層面的提昇,尤其面對迫切的休閑需求,需有整體、妥善的遊憩規劃與管理,方能維持保育與遊憩的平衡發展。全國首座的遊艇港-後壁湖遊艇港己於八十九年六月啟用,是墾丁海域遊憩活動的樞紐。配合教育部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開館,本處也斥資二、三億於其週邊規劃興建遊客中心及其他服務設施,以迎接預期中更龐大的旅遊人潮。
本處目前也己興建墾丁外環道路及大型停車場,以解決墾丁地區日益嚴重的停車問題。而耗資六億、費時二年興建的南灣及墾丁污水處理廠,於八十九年一月啟用運轉,可有效改善環境品質,確保海域生態資源。
國家公園崇遠的理想與實際的經營管理之間難免有些許落差,執行保育政策時因而與民眾權益產生衝突,如何深入了解問題、加強溝通以紓解民怨,並在保育的前提下,發揮遊憩功能,兼顧居民權益,是本處未來努力檢討改善的目標。
國家公園的資源珍貴豐美,我們竭誠邀約您共享自然之美,也誠摯地呼籲:摒棄吃吃喝喝、烤肉、乘水上摩托車的旅遊型態,而是到此觀星、聽濤,善用園區步道系統、遊客中心,擁有一趟知性、感性兼具的墾丁國家公園之旅。
[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