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價鉻-電鍍業

一、緣起

鉻金屬硬度高、耐磨耗、反射能力佳、耐高溫且耐大氣腐蝕,若以電鍍方式鍍於物件表面,可增加物件美觀及耐用性,鉻電鍍是近來很重要的電鍍工程。鉻電鍍一般係以鉛合金為陽極,被鍍物件為陰極,電解液主要為鉻酸溶液,加上少量催化劑(硫酸或氟化物),電鍍時於陰極被鍍物件上將六價鉻離子還原成鉻金屬,形成鉻表面鍍層,所析出金屬由鉻酸溶液補充。鍍鉻主要分成兩種,分別為裝飾性鍍鉻(飾鉻)、工業硬鉻電鍍(硬鉻)。鉻酸是一種高腐蝕性物質,具刺激性及腐蝕性。產生鉻酸霧滴,不僅造成電鍍液損失,同時造成設備腐蝕、增加廢氣處理等成本,更會對勞工的皮膚、眼睛及上呼吸道粘膜產生刺激等危害。急性鉻酸霧滴暴露可能引起咳嗽、氣喘、頭痛、呼吸困難、喉部潰瘍、肺炎、深吸疼痛與發燒;長期暴露可能造成鼻腔黏膜發炎、潰瘍、鼻中膈穿孔、支氣管炎、氣喘等;其中六價鉻,經流行病學家及動物的試驗,被證實可能含引起人體肺癌。

二、國內現況

電鍍工廠多屬於小型家庭式工廠,其特色為員工人數少,電鍍槽數少,營業形態為代客電鍍,而其中飾鉻電鍍自動化情形普遍,硬鉻電鍍不容易自動化生產。關於電鍍工廠電鍍的金屬,本所曾透過電鍍同業公會調查,在121家工廠中有37家工廠有電鍍鉻金屬(其中硬鉻10家,飾鉻25家,兩者皆有2家),但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於民國85年調查則估計45.6%。根據中華民國特用化學品發展協會估計,民國76年電鍍工廠數約有4,000家,民國83年估計約有1,800家,而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於民國85年調查估計電鍍工廠數約有1,500家。有關台灣地區電鍍鉻工廠健康方面研究,民國81年台大林三齊曾調查北部 8 家鍍硬鉻工廠,得知在 80 名員工中有 16 名鼻中膈穿孔(佔 20.2%)38 名鼻中膈潰瘍(佔 48.1%)。在82年賴俊雄等對中部地區鉻電鍍工廠進行研究,結果僅在硬鉻工廠中發現鼻中膈穿孔或潰瘍病例,接受調查的硬鉻工廠員工(26 名)中,發現鼻中膈穿孔患者 8 名(佔 30.8%),鼻中膈潰瘍患者 10 名(佔 38.5%)。有關台灣地區鉻電鍍作業鉻酸霧滴濃度的測定,其中民國 78年林嘉明調查台南地區某家鎳鉻電鍍工廠,因屬鎳鉻工廠,因此所得濃度偏低。勞工處在民國 80 年對台灣地區 23 家鉻酸工廠 193 名員工進行環境測定,在環境測定方面不合格工廠佔 4.3%,在 56 個採樣點中,濃度超過 500 μg/m3 者佔 8.6%。而81 年林三齊調查北部 8 家鍍硬鉻工廠,發現空氣中鉻金屬濃度為 0.7- 168.3 μg/m3,超過標準者佔 5.6%,尿中鉻濃度為 3.1-36.3 μg/g Cre.,遠超過對照組的濃度值。而82年賴俊雄等調查中部地區鉻電鍍工廠,個人空氣中鉻金屬暴露濃度為0.1-40 μg/m3,區域性採樣鉻濃度為 0.2-2.30 μg/m3。

三、研究方法

為建立鉻酸霧滴的健康危害關係,乃由實際生產的電鍍工廠中,由醫師檢查鉻酸霧滴的危害情形,並由工業衛生人員測定鉻酸霧滴的濃度,以建立相互關係[1]。而控制方法的探討,主要以作業環境測定、現場評估、專家諮詢來進行,以提出適當的控制方法建議。為評估控制方法及最大的危害源,測定時選定可能是霧滴濃度最高的區域進行,即鍍槽邊進行作業環境測定[2]。

四、勞工健康危害與作業環境測定結果[1][2]

於83年的調查中,主要測定中部地區鍍鉻工廠,總共訪視 18 家工廠,249 名員工,其中有 6 家硬鉻工廠(包括 2 家地下工廠)。發現硬鉻工廠有11.1% 員工罹患鼻中膈穿孔,33.3% 員工罹患鼻中膈潰瘍,有皮膚病變者也佔33.3%,與台灣地區相關的研究整理比較如表2.3.1[1]。而鉻酸霧滴濃度,於83年的調查中,個人方面為 0.02-42.3 μg/m3,區域採樣濃度為 0.3-181.9 μg/m3,超過標準者佔 7.4%。個人質量中位直徑(MMD)介於 5.03 至 5.56 微米之間[1]。於85年的研究中,主要是探討各項工程控制的技術,而作業環境測定是選擇最壞環境來評估,測定工廠包含台灣北中南鍍鉻工廠空氣中鉻酸霧滴濃度,測定結果範圍為 0.1~182 μg/m3,超過標準者佔3.8%[2]。與台灣低區相關研究比較,結果如表2.3.1。空氣中鉻與尿中鉻濃度的相關係數為 0.54(p < 0.01);同時個人空氣中鉻累積濃度(濃度×年資)也與尿中鉻濃度有顯著相關(r = 0.40,p < 0.01)。且鼻中膈盛行率有隨著暴露指標(暴露濃度×暴露時間)而增加的趨勢。根據推估,當鉻暴露指標達到 1,339 μg/m3月時,有一半工人會發生鼻中膈穿孔病變。因此,若時量平均濃度為50 μg/m3 時,有一半工人在 2.2 年後會罹患鼻中膈穿孔,而在 8.2 年後所有工人都會有此症狀[1]。由上述討論中可知鍍鉻槽主要受到危害的勞工為硬鉻工廠,飾鉻工廠的危害較小,特別是硬鉻工廠直接電鍍的勞工,他們最接近危害源鍍鉻槽。作業環境測定結果也類似,飾鉻廠即使是最差的環境,濃度仍低於法規要求的二分之一,而硬鉻工廠個人採樣濃度皆低於法規二分之一,但區域採樣即約有4%的區域濃度超過法規要求。

表2.3.1 近年來台灣地區鉻酸霧滴危害研究情形

研究者 調查地區 工廠情形 鼻中膈穿孔 鼻中膈潰瘍 皮膚異常
81年林三齊等 北部 硬鉻 直接電鍍勞工﹐31 35.5% 67.7% -
其他作業勞工﹐48 10.4% 35.4% -
對照組﹕鍍鋁﹐40 0 0 -
82年賴俊雄等 中部 硬鉻﹐26 30.8% 38.5% -
83年本所委託賴俊雄等 中部 硬鉻﹐45 11.1% 33.3% 33.3%
飾鉻﹐136 0.7% 4.4% 20.0%
對照組﹕鍍鋁﹐68 0 0 4.4%

表2.3.2 近年來台灣地區鉻酸霧滴危害作業環境測定結果

研究者 調查 地區 工廠情形 測定方法人數 濃度超過 100 μg/m3比例 濃度超過 50 μg/m3比例
78年林嘉明等 南部 飾鉻 個人﹐47名 0 0
80年勞工處 全省 硬鉻及飾鉻 個人﹐193名 4.3% 8.6%
81年林三齊等 (總鉻濃度) 北部 硬鉻

直接電鍍

區域﹐23點 - 30.4%
其他區域 區域﹐39點 0 0
對照﹕鍍鋁 區域﹐15點 0 0
82年賴俊雄等 中部 硬鉻及飾鉻 個人﹐189名 0 0
83年本所委託賴俊雄等 中部 硬鉻

直接電鍍

區域﹐11點 18.2% 27.3%
個人﹐6名 0 0
硬鉻

其他區域

區域﹐7點 0 0
個人﹐3名 0 33.3%
飾鉻 區域﹐5點 0 0
個人﹐3名 0 0
對照﹕鍍鋁 區域﹐5點 0 0
個人﹐3名 0 0
85年本所研究 全省 硬鉻 直接電鍍 區域﹐52點 3.8% 7.8%
飾鉻 直接電鍍 區域﹐41點 0 0

五、控制方法[2]

評估各式各樣的鍍鉻工廠後,研究中由不同類型的工廠及不同控制方法進行比較評估,探討可行的控制方法。其中飾鉻工廠因電鍍時間較短,所產生的鉻酸霧滴較少,再加上自動化生產的因素及側吸式氣罩的設計等,鉻酸霧滴危害較小。但是仍可考慮下列方向,達到更佳的控制效果。

  1. 工廠生產流線的設計,將電鍍區域隔離並獨立設計負壓式通風系統,並與勞工上下電極處分離,兩者以輸送帶相連,如此將可減少鉻酸霧滴暴露危害的勞工人數。
  2. 鉻電鍍槽一定要設計局部排氣,最好是側吸式氣罩,可考慮設計向內、向下延伸半活動式的凸緣,將陽極放在鍍槽邊凸緣下,必要時可掀開凸緣調整陽極,並可將鍍件帶出的鍍液流回鍍槽。
  3. 由於霧滴抑制劑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建議可考慮一併使用霧滴抑制劑,但應注意使用時的管理。
  4. 參考美國工業衛生協會建議,電鍍液面應低於局部排氣氣罩下緣約 20公分(考慮使用霧滴抑制劑的高度)以增加局部排氣的效果[10]。此構想應該於設計掛架長度時就應考慮鍍件以上掛鉤的高度,避免掛架長度無法配合液面的降低。

硬鉻工廠電鍍時間久,所產生的鉻酸霧滴較多,又由於不易自動化,工程控制困難,因此鉻酸霧滴危害情形嚴重。本研究提出下列工程控制構想及局部排氣的設計簡圖如圖2.3.1所示,供業者參考。

  1. 鉻電鍍槽之局部排氣設計與電鍍液面想法,如前段第2、第4點所述。
  2. 陰極與陽極掛架應該設在鍍槽內或以氣罩包覆(參考圖1),氣罩應該與鍍槽壁密合,且氣罩上端可方便加蓋。
  3. 電鍍過程中最好加蓋,蓋子材質建議為輕質防水物質,並且最好在電鍍完成後一段時間,俟大粒徑霧滴沈降後,再掀開取出鍍件。
  4. 若產量足夠,建議可採用隧道式自動鍍槽,並將鍍槽區與勞工作業區隔離。

圖2.3.1 局部排氣的設計想法簡圖

圖2.3.1 局部排氣的設計想法簡圖

六、討論與建議

  1. 不管由空氣中霧滴濃度、勞工尿中鉻及鼻腔理學檢查皆發現硬鉻工廠比飾鉻工廠高,飾鉻工廠因可採取自動化生產以隔離方式降低危害,而硬鉻工廠不易自動化,因此未來鉻電鍍安全衛生改善重點應該以硬鉻工廠為主。
  2. 由歷年來的研究比較,鉻酸霧滴的濃度及所造成的危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但是仍不明顯,因此應該將研究中所探討的控制方法,透過一定管道及方法提供給事業單位參考,以達到控制的目的,避免勞工遭受鉻酸霧滴的危害。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