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即興曲簡介~ Fantaisie Impromptu
op.66
蕭邦一共寫了四首即興曲。「即興曲」一詞,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經事先預備而臨時作成的樂曲,也可能是一時靈感的創作。不過,蕭邦的情形卻非常地自然,相當自由,但也不是無規則的發展,而是有著明顯統一性的作品。因此哈聶卡說:「蕭邦的即興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著一貫的形式。看起來像是自由、獨特,卻可以感覺到構成上的嚴密。」蕭邦的四首即興曲以第一首的降 A 大調與因「幻想」即興曲而出名的升 C 小調作品 66 遺作最為膾炙人口。這首升 C 小調作品 66 創作於蕭邦二十四歲時,然而真正發行卻是在他過世後,由他的好友馮達納於西元一八五五年發行,並於發行時為此曲命以「幻想」為標題。因為內容深奧,真正地富於幻想,徹底地具備了即興要素的是第二首升 F 大調,這也是蕭邦全作品中最優秀的一首。第三首降 G 大調作品 51 雖然很少被演奏,卻隱著蠱惑的內在
附有序奏與尾奏的三段式,在音樂上,兩個相反部分的主題動機,具有共同的音程關係,這 很有趣的。 演奏時,要求雙手的完全獨立。以左右手不同運動的動機去作曲的事,是耐人尋味的。由四小節形成的序奏,正如拉赫曼尼諾夫的升c小調前奏曲那樣,音樂是由深邃地響出的、橫跨兩小節間的升G音八度音出發的。A段由三部分構成,尤其是a,含有Agitato(興奮的)要素。催動這種焦躁感的事,雖然非常重要,但要領是,(1)第5小節開頭的十六分休止符,(2)在第二、四拍的,由四個音構成的,有輔助音的分解和弦,(3)第三拍上升D-升C-升D-升C音的運動等三件事。其中(1)在表示急促的呼吸,(2)(3)是表示煽動。(3)的左手E音和右手升D音,表現出高度緊張感。第7小節中的十六分音符,好像是為這運動做出煞車,由於還有充分的空氣,有再吸一口再吐出那樣的感覺。第9小節開頭用連結線連起來的A音,表現出震音般本來動機型態。在第5小節到第6小節中使用休止符替代此音的作法,產生了無比精 彩的效果。在第10小節中,前面所使用的A音,被提高成升A音,於是在第11小節的和弦中,擔任了Doppeldominante(屬和弦的屬和弦)的任務,同時醞釀出焦躁感。第11小節下行音階的cresc,在音樂式含意上,使用了下行音群性質中,兩個相反的作用,於是表達出微妙的焦慮感覺。A的中段、也就是b,是寫成要跟a形成對比的模樣。節奏上較安定的、粗壯的四分音符弦律,從十六分音符的運動中,可以清楚地聽到。樂句雖然分成4+6+2,這三個之中的巔峰,是再締19小節的第三拍,雖後精力的階段式發散,出現在第20小節到第22小節之間。由於第23小節中反覆的第21小節,加強的b部分的終止感。尾奏分成兩個部份。第119小節到第128小節繼承了激烈的戲劇性,但以階段式逐漸平靜下去。這個鎮定化的階段,是根據兩個聲部:E-升D-升C音和升D音-升C音去進行的。在尾奏中,左手固執的升C因持續音,決定了音樂的方向。從第129小節起,中段的降D大調主題,改在左手上,以升C大調靜靜的回顧了一下。右手的顫音,從第135小節開始逐漸喪失運動力,在兩個琶音上全曲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