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化學性危害資料
工教100
496700222 廖奕翔
電鍍業
一、緣起
鉻金屬硬度高、耐磨耗、反射能力佳、耐高溫且耐大氣腐蝕,若以電鍍方式鍍於物件表面,可增加物件美觀及耐用性,鉻電鍍是近來很重要的電鍍工程。鉻電鍍一般係以鉛合金為陽極,被鍍物件為陰極,電解液主要為鉻酸溶液,加上少量催化劑(硫酸或氟化物),電鍍時於陰極被鍍物件上將六價鉻離子還原成鉻金屬,形成鉻表面鍍層,所析出金屬由鉻酸溶液補充。鍍鉻主要分成兩種,分別為裝飾性鍍鉻(飾鉻)、工業硬鉻電鍍(硬鉻)。鉻酸是一種高腐蝕性物質,具刺激性及腐蝕性。產生鉻酸霧滴,不僅造成電鍍液損失,同時造成設備腐蝕、增加廢氣處理等成本,更會對勞工的皮膚、眼睛及上呼吸道粘膜產生刺激等危害。急性鉻酸霧滴暴露可能引起咳嗽、氣喘、頭痛、呼吸困難、喉部潰瘍、肺炎、深吸疼痛與發燒;長期暴露可能造成鼻腔黏膜發炎、潰瘍、鼻中膈穿孔、支氣管炎、氣喘等;其中六價鉻,經流行病學家及動物的試驗,被證實可能含引起人體肺癌。
二、國內現況
電鍍工廠多屬於小型家庭式工廠,其特色為員工人數少,電鍍槽數少,營業形態為代客電鍍,而其中飾鉻電鍍自動化情形普遍,硬鉻電鍍不容易自動化生產。關於電鍍工廠電鍍的金屬,本所曾透過電鍍同業公會調查,在121家工廠中有37家工廠有電鍍鉻金屬(其中硬鉻10家,飾鉻25家,兩者皆有2家),但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於民國85年調查則估計45.6%。根據中華民國特用化學品發展協會估計,民國76年電鍍工廠數約有4,000家,民國83年估計約有1,800家,而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於民國85年調查估計電鍍工廠數約有1,500家。有關台灣地區電鍍鉻工廠健康方面研究,民國81年台大林三齊曾調查北部 8 家鍍硬鉻工廠,得知在 80 名員工中有 16 名鼻中膈穿孔(佔
20.2%)38 名鼻中膈潰瘍(佔
48.1%)。在82年賴俊雄等對中部地區鉻電鍍工廠進行研究,結果僅在硬鉻工廠中發現鼻中膈穿孔或潰瘍病例,接受調查的硬鉻工廠員工(26 名)中,發現鼻中膈穿孔患者 8 名(佔
30.8%),鼻中膈潰瘍患者 10
名(佔
38.5%)。有關台灣地區鉻電鍍作業鉻酸霧滴濃度的測定,其中民國 78年林嘉明調查台南地區某家鎳鉻電鍍工廠,因屬鎳鉻工廠,因此所得濃度偏低。勞工處在民國 80
年對台灣地區 23
家鉻酸工廠
193 名員工進行環境測定,在環境測定方面不合格工廠佔 4.3%,在 56 個採樣點中,濃度超過 500 μg/m3 者佔
8.6%。而81 年林三齊調查北部 8 家鍍硬鉻工廠,發現空氣中鉻金屬濃度為
0.7- 168.3 μg/m3,超過標準者佔
5.6%,尿中鉻濃度為
3.1-36.3 μg/g
Cre.,遠超過對照組的濃度值。而82年賴俊雄等調查中部地區鉻電鍍工廠,個人空氣中鉻金屬暴露濃度為0.1-40
μg/m3,區域性採樣鉻濃度為
0.2-2.30 μg/m3。
三、研究方法
為建立鉻酸霧滴的健康危害關係,乃由實際生產的電鍍工廠中,由醫師檢查鉻酸霧滴的危害情形,並由工業衛生人員測定鉻酸霧滴的濃度,以建立相互關係[1]。而控制方法的探討,主要以作業環境測定、現場評估、專家諮詢來進行,以提出適當的控制方法建議。為評估控制方法及最大的危害源,測定時選定可能是霧滴濃度最高的區域進行,即鍍槽邊進行作業環境測定[2]。
四、勞工健康危害與作業環境測定結果[1][2]
於83年的調查中,主要測定中部地區鍍鉻工廠,總共訪視 18
家工廠,249
名員工,其中有 6 家硬鉻工廠(包括 2 家地下工廠)。發現硬鉻工廠有11.1%
員工罹患鼻中膈穿孔,33.3%
員工罹患鼻中膈潰瘍,有皮膚病變者也佔33.3%,與台灣地區相關的研究整理比較如表
表
研究者 |
調查地區 |
工廠情形 |
鼻中膈穿孔 |
鼻中膈潰瘍 |
皮膚異常 |
81年林三齊等 |
北部 |
硬鉻 直接電鍍勞工﹐31 |
35.5% |
67.7% |
- |
其他作業勞工﹐48 |
10.4% |
35.4% |
- |
||
對照組﹕鍍鋁﹐40 |
0 |
0 |
- |
||
82年賴俊雄等 |
中部 |
硬鉻﹐26 |
30.8% |
38.5% |
- |
83年本所委託賴俊雄等 |
中部 |
硬鉻﹐45 |
11.1% |
33.3% |
33.3% |
飾鉻﹐136 |
0.7% |
4.4% |
20.0% |
||
對照組﹕鍍鋁﹐68 |
0 |
0 |
4.4% |
表
研究者 |
調查 地區 |
工廠情形 |
測定方法人數 |
濃度超過 100 μg/m3比例 |
濃度超過 50 μg/m3比例 |
78年林嘉明等 |
南部 |
飾鉻 |
個人﹐47名 |
0 |
0 |
80年勞工處 |
全省 |
硬鉻及飾鉻 |
個人﹐193名 |
4.3% |
8.6% |
81年林三齊等 (總鉻濃度) |
北部 |
硬鉻 直接電鍍 |
區域﹐23點 |
- |
30.4% |
其他區域 |
區域﹐39點 |
0 |
0 |
||
對照﹕鍍鋁 |
區域﹐15點 |
0 |
0 |
||
82年賴俊雄等 |
中部 |
硬鉻及飾鉻 |
個人﹐189名 |
0 |
0 |
83年本所委託賴俊雄等 |
中部 |
硬鉻 直接電鍍 |
區域﹐11點 |
18.2% |
27.3% |
個人﹐6名 |
0 |
0 |
|||
硬鉻 其他區域 |
區域﹐7點 |
0 |
0 |
||
個人﹐3名 |
0 |
33.3% |
|||
飾鉻 |
區域﹐5點 |
0 |
0 |
||
個人﹐3名 |
0 |
0 |
|||
對照﹕鍍鋁 |
區域﹐5點 |
0 |
0 |
||
個人﹐3名 |
0 |
0 |
|||
85年本所研究 |
全省 |
硬鉻 直接電鍍 |
區域﹐52點 |
3.8% |
7.8% |
飾鉻 直接電鍍 |
區域﹐41點 |
0 |
0 |
五、控制方法[2]
評估各式各樣的鍍鉻工廠後,研究中由不同類型的工廠及不同控制方法進行比較評估,探討可行的控制方法。其中飾鉻工廠因電鍍時間較短,所產生的鉻酸霧滴較少,再加上自動化生產的因素及側吸式氣罩的設計等,鉻酸霧滴危害較小。但是仍可考慮下列方向,達到更佳的控制效果。
硬鉻工廠電鍍時間久,所產生的鉻酸霧滴較多,又由於不易自動化,工程控制困難,因此鉻酸霧滴危害情形嚴重。本研究提出下列工程控制構想及局部排氣的設計簡圖如圖
圖
六、討論與建議
七、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