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 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
第一部音樂劇--《乞丐歌劇》是一部古怪的作品。貧窮而且沒有什麼名氣的詩人約翰.蓋伊在1728年模仿義大利的歌劇創作了這部作品。後來,生於德國的作曲家喬治.弗雷德里克.漢德爾將它搬上了舞台,並在倫敦風行一時。

在倫敦,人們羨慕並模仿?歐洲大陸的時尚。歌劇就是當時品味高雅的象徵。但是,這些歌劇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評。《觀眾》雜誌這樣評論歌劇:「最傑出的義大利作家用最華麗的詞藻,用冗長乏味、婉轉曲折的手法表達自己,就如同那些一無是處的老學究一樣。」這些觀點都有不同的政治根源。當時,英國的作家們就以輕鬆流行的曲調和無所畏懼的態度業抗歐洲大陸的君主立憲政體和議會制。

蓋伊決定寫一部下層人的田園詩歌,故事發生在新興門監獄,這是在倫敦西門附近最著名的監獄。主角也不是義大利歌劇裡的牧羊人、少女、諸神或上帝,而是娼妓和??。他並沒有選擇原創音?,而是採用了當時最流行的曲調。所有曲調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其中包括愛爾蘭民謠《綠袖子》和《相偕浪?天涯海角》,還有珀塞爾和亨德爾這樣的著名作曲家所譜寫的主題曲。它們的共同點是欺騙性地簡單——人們可以隨口傳唱。其中這多歌曲也為北美的居民所熟悉,這也許就是大西洋兩岸文化溝通的開始。

音樂劇就是音樂劇,絕不是歌劇的一半,也不是歌劇的糖衣。音樂劇使用當代的語彙、當代思維,去面對當代群眾,是一種原創的當代藝術。

 

文/楊忠衡 (音樂時代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