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隊原文為Cheerleading,其中“cheer”的部分,是有振奮精神、提昇士氣的意思。

在早期的部落社會裡,為激勵部落中外出打仗或打獵的戰士,通常會舉行儀式,儀式中有族人歡呼、手舞足蹈的表演來鼓勵戰士希望能凱旋而歸,此即啦啦隊的起源。

在現階段的台灣社會中,各級學校校園的校慶活動或運動會多會安排由學生表演的啦啦隊舞蹈節目,由於需要經過長期的練習付出相當多的心血與時間,每當成果展現的時刻,其青春熱情活力所綻放出的光芒,不但將活動氣氛帶至最高潮,亦往往成為日後青青學子們最重要而甜美的回憶,結合表演藝術與團隊合作精神的練習過程,亦為學習的最佳途徑。

啦啦隊的英文,Cheerleaders,就是鼓舞人心的,帶頭者的意思,由於台灣主要受到美式文化的影響,因此在學生之中所風行的,是結合陰柔與華麗動作的美式競技啦啦隊,反而日式剛猛的,男性應援團文化,並未傳入哈日的台灣,競技啦啦隊,在台灣風行的起源,其實是美國的YA電影,「魅力四射」,當它在台灣上映時,動感十足的表演設計,和節奏強烈的配套歌曲,在青少年圈子裡,造成極大的震撼,有許多學校的啦啦隊,就在這樣的狀況下成立了。

啦啦隊的表演,就是要激勵人心,不管是動作或是臉上的表情,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要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因此,即使剛在空中翻滾多圈,落地之後,啦啦隊員們,也必須要保持燦爛的笑容,而在啦啦隊的競爭,日益激烈之後,許多的表演,都結合了體操的高難度動作,有些動作的設計者,甚至還會向爵士舞,拉丁舞取經,以期創作出更多,華麗的動作來,對於很多參加啦啦隊的成員而言,訓練雖然辛苦,但卻可以讓平凡的學生生活,擁有更美麗的回憶與經驗,相比之下,犧牲與汗水,又算得了什麼呢。

啦啦隊的形成:
1884年,THOMAS PEEBLER在足球比賽中在學生前領導歡呼。
19世紀70年代,第一個啦啦隊俱樂部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成立。
20世紀初,啦啦隊開始廣泛使用擴音器。
20世紀20年代,女性在啦啦隊中活躍起來,開始把健美操等動作融入歡呼吶喊中,並開 始手持道 具增添氣氛。
1948年,第一個啦啦隊組織正式成立,叫國立啦啦隊協會,由52個女孩組成。
矰竣恁A啦啦舞蹈迅速發展,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國家都在促進啦啦隊運動。

啦啦隊一些基本術語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