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電腦 西元1940年~195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目的是用來計算砲彈彈道。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呎,寬30英呎,佔地1500平方英呎,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大約一秒鐘可以做300多個乘法運算。然而,這部龐然大物所產生的熱量造成嚴重的冷卻問題,同時消耗大量電力。
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
「雖然著名科學家約翰·紐曼(John von Neumann;譯註:一般常音譯為「馮紐曼」)以縱橫科學界的才華,經常被後人稱為「現代電腦之父」;然而,馮紐曼並不是真正的現代電腦發明者。這份榮耀應該歸於設計並建造了第一部數位式電子計算機的兩個人──約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普瑞斯伯·艾克特(Presper Eckert)。他們在短短三年之間建造出第一部電腦、以及在往後30年間為名譽而奮鬥的傳奇,是一個由卓越智慧和深切遺憾所交織而成的故事,而本書則是第一次完整的揭露了這個故事。
自從1941年在賓州大學的摩爾工程學院偶遇之後,莫克利和艾克特很快的構築出了革命性的遠景──利用電子來當作計算的媒介;換言之,他們希望讓電力能夠「思考」。雖然並不為同時代的科學家所認同,但他們在1943年幸運的得到了美國軍方的發掘和資助。因為當時正是二次大戰的歐洲和非洲戰場戰況激烈的時候,美國陸軍急需能夠為砲兵計算彈道表的計算機,所以他們能有機會脫穎而出。
如同本書作者史考特 ·麥卡尼(Scott McCartney)對這段歷史所做的詳實記錄,艾克特和莫克利所領導的小組建造了一部佔地1,8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的龐然巨物;他們曾經克服的問題,瑣碎如尋找老鼠不吃的電線、複雜如連接18,000個驅動整部電腦的真空管。今天,雖然整部ENIAC所容納的線路可以安裝在一片比胸針還小的晶片上,但是如果沒有ENIAC,這些進步也許就不會發生。
就在莫克利和艾克特的成功正要名揚天下之際,他們卻被個人的不幸遭遇、以及工作上的挫折所籠罩;而這些故事後來的發展,就像他們的神奇的發明一般引人入勝。他們建造了著名的UNIVAC電腦、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電腦公司,但是卻被IBM和其他的競爭對手用金錢和權力所排擠。雖然他們為ENIAC申請了專利,但是卻耗費了往後的25年,竭力抵抗來自各方的主張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