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塵危害
陳友剛
粉塵是我國勞工作業場所常見的空氣污染之一。粉塵一般係礦物等固體物質經粉碎、研磨等機械作用所產生。粉塵的大小一般都在一微米以上,而可能進入呼吸系統肺泡氣體交換區等微粒粒徑則在十微米以下。一微米相當於萬分之一公分,人類可以裸視的最小物體大小約為一百微米,因此對健康具最高潛在危害的粉塵均非目力所能見。然而,這並不表示粒徑大於十微米的粉塵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大型粉塵通常會往鼻部沈積,因此對鼻部可能造成較大的危害。根據力學原理,直徑一微米左右的微粒在空氣中大約以每分鐘
由於粉塵的沈降速度甚為緩慢,可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隨空氣的流動而散布飛揚於各處,因此粉塵可歸類為懸浮微粒。當空氣進入人體呼吸系統後,其中所包含的粉塵便會沈積於呼吸系統。粉塵於呼吸系統的沈積位置常視粉塵的大小與呼吸狀況而異。一般而言,直徑在五微米之上的粉塵多沈積於鼻部或上呼吸道,而直徑在五微米以下的粉塵則沈積於深部呼吸道。鼻部與上呼吸道的內壁表面具有纖毛,可將沈積的污染物清除;但是在深部呼吸道中含有大量用以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的肺泡,且欠缺類似纖毛等可將污染物快速清除的機制,因此沈積於該處的污染物所造成的危害較大且較易累積。
當作業場所勞工長期暴露於高濃度粉塵以之下,呼吸系統中所累積的粉塵量與日俱增。當累積的粉塵開始干擾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或是污染物本身的毒性造成身體的傷害,便產生種種的職業性呼吸疾病。由粉塵所引起的職業病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塵肺症。塵肺症是矽肺症、石綿肺於煤礦工人塵肺症等疾病的泛稱,其病因就是粉塵於肺部累積所造成。塵肺症是種無法醫治的疾病,罹患者最初的症狀是肺部因纖維化而感呼吸困難,且易併發結核病,最後導致死亡。
在民國八十年之前,勞保職業病給付中就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案例與塵肺症相關,這些病例主要是發生於礦業。近年來,由於礦業的式微,使塵肺症不再是主要的職業病,但足根據研究顯示,我國鑄造業、石綿瓦業、水泥製造業、車輛摩擦材料(煞車來令、離合器墊片等),製造業等勞工粉塵暴露量仍然偏高。這些受粉塵暴露勞工仍屬塵肺症或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危險群。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石綿所引起的致命性呼吸性疾病除了石綿肺外還有肺癌與間皮瘤。而吸煙者的肺癌罹患率又較非吸煙者高近百倍之多。在國外則有使用石綿防火材料舊建築物拆除引起石綿危害的案例發生。近年來,由於人造纖維大量使用於新式製造材料中,國內中研究學者以開始注意人造纖維的健康危害效應。除了礦物性粉塵外,常見於紡織工業與農林業的棉、麻等有機粉塵也會引起綿屑沈著症等較輕度的過敏性呼吸系統疾病。工業界對作業場所空氣污染危害的防護作為包括:改良製程以減少污染物的散布飛揚、隔離污染物發生源、對粉塵噴水加溼減少懸浮、減少勞工工作時間、使用呼吸防護具、工業通風等。
由勞委會所主管的「粉塵危害預防標準」對各種粉塵作業場所的危害防護設施及管理亦有所規範。另外,在研修中的「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質容許濃度標準」中也將對將近二百種作業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設定暴露濃度上限,其中纖維長度在五微米以上石綿粉塵容許濃度將由原有的每立方公分空氣兩根更嚴格低至每立方公分空氣一根。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目前已開發引進一套微粒肺部沈積模式,可根據作業場所懸浮微粒特性與受暴露者的呼吸狀況推估粉塵在呼吸系統口鼻部、上呼吸道與肺泡區各區域的沈積量。
由於懸浮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取決於沈積位置與沈積量的不同.因此這套模式的計算結果可用來評估勞工在懸浮微粒暴露下的健康危害以及各種防護作為對健康的改善效果。此外,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也完成「局部排氣工業通風設計程式」的階段更新工作,此程式可幫助工業通風設計者進行局部排氣通風設備的設計,有效降低作業環境空氣污染危害。有意改善作業環境的業者可向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索取此套工業通風設計程式使用。
出處:本文由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提供。
網址:http://www.iosh.gov.tw/frame.htm
文章來源: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10期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