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仔

五十年代雞蛋仔已經出現。當年小販都用炭爐,
手持兩塊重重的生鐵,夾蛋漿燒。
近年的雞蛋仔已轉用石油氣爐,鐵夾也輕了。

咖喱魚蛋

咖喱魚蛋是五六十年代產物。當時街邊麵檔價廉,
為減低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或不太新鮮的魚肉,
放在一個勺以油炸熟,不料大受歡迎,現為香港街頭小食的台柱。

砵仔糕

砵仔糕源自廣東台山,在清朝咸豐年間的台山縣誌已有記載。
傳統的砵仔糕材料是以黃糖、粘米粉,放在瓦製的小砵內蒸熟而得名;
現在的製法已多改用小瓷碗,吃時才把砵仔糕從小砵倒出來,以竹籤穿來吃。

格仔餅

格仔餅被視為港式窩夫。
主要用料是蛋漿,約焗四分鐘便可。
吃時加上牛油、花生醬、煉奶和砂糖,是七十年代的傳統食法。

煎釀三寶

通常是在魚肉釀茄子、尖椒、圓椒或豆腐中任選三種,是年輕人最愛的小食之一。

碗仔翅

碗仔翅起源真的來自魚翅。
四五十年代在廟街榕樹頭一帶,
街邊檔用酒家吃剩的翅頭翅尾,
加豆粉水、味精、醬油等製成。

龍鬚糖

它的外層很像一把白色的鬍子,
所以有個很特別的名字-龍鬚糖。

菠蘿包

菠蘿包因有塊凹凹凸凸似菠蘿的脆皮而命名,是香港人至愛的麵包。
正的菠蘿包脆皮要脆,包要夠香和鬆軟。

蛋撻

糖蔥餅

做法是將麥芽糖加熱融化,以棍棒持續拉扯,
令它由金黃色逐漸轉成白色,
當糖拉至條狀時就以剪刀剪成一段段,
冷卻後的糖就會變成脆身。

 

back!